查看原文
其他

谢谢,这么好的你!

央视新闻 2020-02-16

“我一个大男人,

从来没流过这么多泪,

每天看着新闻,

把这30多年的泪都流干了。”


疫情之下,

我们没有一天不在为同胞的苦难而心疼,

没有一天不在为甘苦与共的情谊而动容。


每一个努力让武汉好起来,

让中国好起来的你,

谢谢你,这么好的你!


NO.1

2月2日,

一辆载有22吨香蕉的货车,

从位于中越边境的云南省河口县开出,

目的地——湖北。



22吨香蕉,来自93户村民,

他们中有47户是建档立卡贫困户。



得知湖北多地生活物资供应短缺,

村民们就自发组织捐赠,

用摩托车一点点运下山去。

22吨香蕉,感恩味的。



NO.2

另一边,在国家级贫困县

河南嵩县的闫庄乡竹园沟村,

村民们自发组织,

给武汉捐献了十万斤大葱。



因为联系不到专业的刨葱机器,

300多个村民用手生生硬拔了三天,

凑了十万斤,一卡车。





NO.3

还有一段跨越12年的感恩:

来自四川汶川县三江镇龙竹村村民,

驾驶6辆卡车日夜兼程奔赴武汉。

卡车上100吨新鲜蔬菜,

是当地村民的自发支援。



“作为汶川人,最应该感恩!”

6辆卡车上都贴着同一句话:

汶川感恩你  武汉要雄起!




NO.4

沈阳向武汉运130吨大白菜

内蒙古支援湖北乳肉600吨

甘肃农民捐赠10吨苹果

云南百吨土特产驰援湖北、

30吨消毒液从乌鲁木齐出发驰援武汉……



在铺天盖地的新闻里面,

这一次次奔赴可能并不都十分显眼,

但这是他们掏心窝拿出来的东西,

每一斤,都挂在我们的泪点上。




NO.5

在送菜的师傅里,有一位很特别。

他一个人,成一支队伍。

得知从北京上海来的医疗队

就住在武汉金银潭医院附近,

秦师傅骑了40公里电动三轮车,

给医疗队所在的酒店送了24箱新鲜蔬菜。



自家的菜不够,他就找老乡去买,

老乡知道他要送给医护人员,也不收钱。

不知道如何使用导航,

秦师傅就一路边走边问路。

到达时,脸和手被寒风刮得通红。

秦师傅没有说的是,

他左手工伤残疾,

明明自己已生活不便……





NO.6

受疫情影响,

防护口罩一下子也成了稀缺物资。

在安徽六安,

一个小伙子放下500个口罩

向民警说了句“你们辛苦了”,

转身就跑。


望着未追上的背影,

民警回之以敬礼。



远在世界各地的中国人都在想办法。

他们放弃了旅行计划,

一家店一家店挨个找,

宁愿行李超重付钱托运,

也要把一箱箱口罩背回国支援战“疫”。





NO.7

湖南常德小伙郝进,

曾在一家口罩生产厂务工,

后来厂方效益不好,

就给了他价值两万元的医用口罩抵工资。

了解到疫情紧急,

他捐出了18000个口罩。



村领导提出购买,

但他说,我不能发“国难财”,

“既然捐了肯定就不会要一分钱,

谁给的我都不要。”




NO.8

“不发国难财,就想出点力”的,

还有在武汉经营饭馆的邱贝文和丈夫,

大年初一,

他们就开始了繁忙的送餐之旅。

“只要医院医护人员需要吃饭,

提前半小时打我电话,24小时在线。”



一份盒饭,定价15元,也不挣钱,

驱车20公里,哪怕一份也送。

他们说:

“不能让冲在最前面的人寒心,

连个饭都吃不上!”



饭馆墙上用红笔写着一行字:

“人总要仰望点什么,

向着高远支撑起生命和灵魂。”




NO.9

空寂的城里,飞驰的背影成风景,

他们是爱心的“摆渡人”。

一则对话,让人“眼睛又进沙子了”。


央视新闻记者:您现在送这个害怕吗?

外卖小哥:怕啊,谁不怕啊,这玩命呢么。

央视新闻记者:那要是送医院您去吗?

外卖小哥:医生的话我就去!





NO.10

疫情期间,

泡面成了医护人员最好的朋友,

盒饭,并不是每一顿

都能享用的“山珍海味”。


为了尽可能节约资源,

有的医护人员喝很少的水,

15个小时只去了一次厕所。

心疼,

在他们吃上第一口饭时——



在他们在躺下那一刻时——



也在他们摘下口罩之后——





NO.11

“实在受不了每天躺在家里

为医护人员流泪了”,

中建三局的@二次六七八(微博名),

第一时间报名参与了火神山医院的建设。

在她的镜头下,

“基建狂魔”的真身现身↓↓



放弃了春节假期,

这里有人瞒着孩子出来工作,


 

卸管子、卸电缆、卸电线,

这里的女工,干活照样冲在最前面!



超负荷工作,只想跑赢时间,

这样才能拯救更多生命!



不是钢筋水泥混凝土,

建起来的医院,

同这群有血有肉有爱的建设者一样,

有情有义有温度。


 

对了,

不少刚下“火神山”的师傅没有回家,

又转战雷神山医院工地了……

目前,“火神山”“雷神山”

已交付使用,接诊转运患者。




NO.12

为了抓住那道名为“生”的光亮,

截至2月10日,已有154支医疗队,

18700多名医护人员汇聚湖北,

与当地医护人员并肩同心战疫情。


北京医院、北京协和医院、

中日友好医院、北大一院、

北大三院、北大人民医院,

首都六大顶级医院的书记、院长亲自挂帅,

带领820余名重症、呼吸等专科医护人员 ,

接管重症病区 ,

按照“一人一案 ”制定医疗救治方案。



北协和(北京协和医院)、

南湘雅(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东齐鲁(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西华西(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大家口中的“王炸组合”医疗队,

也在武汉会师。





NO.13

2003年抗击“非典”,

如今84岁的钟南山院士、

73岁的李兰娟院士还在战“疫”一线。


他劝我们不要去武汉了,

自己却义无反顾地,

踏上了开往武汉的列车……



她凌晨4点下火车,

吃过早餐就接着开会,

在收治危重患者的定点医院忘我工作,

甚至每天就睡3小时……



他们在,我们安心。

从黑发熬到白发,他们的存在,

已经让我们没有了自私自怜的理由。


此刻,就在我们手指划过页面的一瞬,

“不计报酬,无论生死”的医护人员,

仍在前线鏖战……


是的,

“中国总是被他们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

从“自古以来”说起太远,就说当下,

那时疫情刚暴发,

就有一群“来历不凡者”按下红手印,

写下“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





NO.14

“衣白褂,破楼兰,赤子切记平安还”。

一个人,

举起了14亿人的心声。


图自@cinekino




NO.15

之于当下,

没有比“转危为安”更好的安慰。

在医护人员的舍命守护下,

不少患者陆续康复出院,得以与家人团聚。

你知道曾在一线感染的医护人员,

痊愈之后的选择吗?


他们想早日归队,

不忍看自己的同事孤军奋战,

不忍看死亡病例的数字再多一个。

她说,等自己先好起来,

要再去帮其他人好起来。





NO.16

待到拨云见日,春和景明时,

有些人,我们还有机会当面道谢,

有些人,却只能对着相片去感念。


他们是倒在抗击疫情一线的民警辅警……



他们还未等来熙熙攘攘满城樱花的武汉……



如白岩松所言,

疫情之下,对他们的送别是冷清的,

但是我们内心的纪念,

应该是隆重且长久的。




NO.17

心,

一半用来收藏感动,提醒温暖。

一半用来铭记苦难,痛定思痛。



这样的结局,

已让我们今后无法再沾沾自喜。

请记住当时看到这些新闻时的感受,

除了创造更好的未来抚慰今日创伤

我们别无他法。





NO.18

这样的期许,

也因为我们的小孩太过可爱,

太值得我们奋斗出

一个更健康的社会交到他们手上。


武汉,“加油鸭”!

扬州一名10岁小女孩在家人陪同下,

将一只沉甸甸的小黄鸭储蓄罐送到派出所,

里面是她攒下的零花钱,共计495元,

还有一张纸条上写着“武汉加油”!



因为有些害羞,她不好意思送到大厅,

把“小黄鸭”交给传达室就离开了。

离开时,这“手舞足蹈”的美好一幕

被捕捉了下来——



萤火光亮虽弱,

但闪现在城里的各个角落,汇成星河。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庆春院区,

男孩将一个信封放在桌上,

向护士敬了一个礼,

说了一声“你们辛苦了”,

便一溜烟地跑出了急诊大厅。


信封里是1000元,

还有男孩写的信:

“亲爱的医生、护士们,

看你们每天奔走在疫情的前线上十分辛苦,

我也想出一份力,

这些钱就是我的一份心意,

希望你们能收下。”




NO.19

此时,我们的“未来”,

也在经历一场刻骨铭心的成长,

他们说,

这一次“换我们来保护全世界”!





NO.20

手足相抵,同担悲苦。

一人力薄,万人力勃。


是啊,当下看新闻,

有时会泪流满面甚至崩溃,

但突然就生出巨大的希望,

因为,还有这么多这么好的你!



谨以此文,

致共克时艰的每一位。

谢谢你,

守护着一座城,一个国!

《央视新闻特别策划:疫情之下的生活切面》

监制/李浙
编辑/王若璐   校对/高少卓
©央视新

这么好的你值得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