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蛮灵噶!
这里有“月落乌啼霜满天”的寒山寺
有“中国第一水乡”周庄
有“中国最强县”昆山
有“世界第二斜塔”虎丘塔
有历史逾千年的沧浪亭
这里是手工艺和民间艺术之都
丝绸产量居全国之首
有令人惊叹、美不胜收的苏绣
极具韵味、翩然六百年的昆曲
一碗涵盖数种“浇头”的汤面
“蛮灵噶”!(吴语意为“很好的”)
△寒山寺
01
这里缘何成为最强地级市?
地处长三角东南部的苏州,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西抱太湖,北依长江,河港密布,京杭大运河贯穿南北,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有“天下粮仓”“全国第一商业都会”之称。
△京杭大运河苏州段
2022年,苏州市GDP稳居全国前十,夺得地级市桂冠,人均可支配收入更是早就进入了一线城市的队伍里。苏州各县级市常年居全国百强县前列,昆山已连续位居榜首多年。
△苏州昆山千灯古镇
温婉至极,这是苏州给外界的最深印象。河湖纵横的江南水乡,让这里成为“东方威尼斯”,孕育苏州人如水的性格。
温柔只是外表。今天的苏州,稳居全国工业城市前列,数百个世界500强投资项目星罗棋布,数百万个市场主体生机勃勃。
苏州拥有14个国家级开发区,苏州工业园区常年领跑全国。空中客车中国研发中心今年在苏州工业园区正式启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纳米技术、高端装备、新型显示……专注实体经济的苏州,正成为全球工业新地标。
2023中国民营经济发展论坛发布“百强产业集群”,苏州和上海各占5席、并列第一。
△苏州金鸡湖
这里河港交错,湖荡密布,通江达海的内河航运和纵横交错的陆路交通,再加阳澄湖站、昆山南站、常熟站、太仓站、张家港站等十余个高铁站,以及多条铁路,让苏州四通八达。
△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
△苏州火车站
02
最江南
“人间天堂”苏州有一串闻名遐迩的美誉:园林之城、状元之府、院士之乡,拥有古典园林、中国大运河苏州段两项世界文化遗产。水榭楼台间,风花雪月里,白墙黛瓦上,处处是江南风韵、诗情画意。
△狮子林始建于元代,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现存的唯一一座禅意园林。因拥有一片嶙峋多姿的太湖石假山群,被誉为“假山王国”。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理水、叠山、花木、建筑……鼎盛时期,苏州城内有200多处园林,园主多为文人和隐士,园林成为他们生活美学与精神追求的施展之地。
拙政园和留园是江南四大名园之二。拙政园的东花园开阔疏朗,西花园建筑精美,中花园的借景手法是苏州园林的精华所在。
△拙政园
古城外的留园可“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趣”。经历代园主营造,尤以太湖石假山佳构著称,园内有中国最高的独体太湖石冠云峰。
△留园冠云峰
沧浪亭最古老,可园是苏州唯一的书院园林,网师园面积小但最有故事,三个园林都带着浓浓的文人基因和学霸基因,而且感官体验上就一个字:美。
△网师园。“网师”代指渔夫,园主以此表达对先位主人的致敬,同时也希望自己能够像渔夫一样逍遥自在生活。
光福的虎山、黎里镇的浒泾、三香路的虎啸桥……据统计,苏州有百余个带“虎”的地名,位居江苏地名“虎气值”榜首,其中最有名的还是号称“吴中第一名胜”的虎丘。
苏州博物馆是贝聿铭先生建筑生涯中的封刀之作,散发着一种柔情、婉约的江南水乡之美。
博物馆以江南传统的粉墙黛瓦为主调,与池塘、假山、小桥、亭台、竹林等古典园林元素呼应。
△图为苏州博物馆馆藏:北宋真珠舍利宝幢、五代秘色瓷莲花碗、吴王余眜剑。
苏州是京杭大运河苏南段的第一站,古城内78条水道皆来自大运河的滋养。
作为江南的航运中心,只需一条船,苏州即可将大量货物源源不断地运往四方。
三万六千顷太湖碧波,丰饶的物产和天堂般的风景,一大半给了苏州。逛罢景点,去太湖边的东山喝一杯新茶,再去西山找家客栈住下,眺望春日中的湖光山色,看帆影点点,等渔船归岸,足矣。
从地图上看,太湖形如一只硕大的水盆,由西南向东倾泻着万顷湖水,而周庄,恰好就落在太湖下游水网纵横的“出水口”处。整个古镇面积仅0.47平方千米,四周皆有湖泊环绕,烟波浩渺,如同众星拱月,四条河流则呈“井”字形贯穿小镇,纵横交错,构筑成八道临河古街。
03
最精致
△苏式早餐
△苏式生煎包
春天里,遍地的野菜和鲜嫩的春笋都是重头戏;夏季则河虾正肥,吃一碗三虾面再好不过;秋风一起,“水八仙”如芙蓉出水,大闸蟹正持螯杀来;严冬就属一杯冬酿酒最迷人,迢迢千里勾了游子的魂。
△苏州人说,没有腌笃鲜的春天,是不完整的春天。
进入夏天,太湖籽虾成熟之时,一碗鲜嫩丰满的三虾面是心尖上的至福。肥美的小河虾,经过拆虾人的努力,变成虾头里的虾脑(黄)、虾腹部的虾籽、剥出来的虾仁三种。
△厨师先用葱姜黄酒炒熟虾籽,然后用熟油炒虾仁,最后把三虾一起炒熟,只加少量黄酒,让菜色鲜亮透明。
小暑前后一个月的鳝鱼最为肥美,有“小暑黄鳝赛人参”之说。最有名的一道“响油鳝糊”,若是拿来做浇头,一份面条或许远不够吃。
炎炎夏日,男女老少都捧着一个巨大的玻璃杯,这便是苏州人的夏季专属“奶茶”——苏式绿豆汤。
△绿豆粒粒分明,软而不破的绿豆做底、加上一勺雪白的糯米饭,蜜枣、金桔、红豆,色泽缤纷的配料在微微冒泡的薄荷水中显得赏心悦目。光是端起透明玻璃杯欣赏一番它的“美颜”,暑气就已消了大半。
夏末,苏州人又翘首以盼着一碗新鲜的鸡头米(芡实)。芡实的口感,软糯而不粉,鲜嫩有质感,温软清香,粒粒弹牙。
莼菜柔滑、莲藕鲜嫩、芡实甘美、菱角香糯、荸荠水灵、茭白清甜、茨菰可口、水芹爽脆,“水八仙”里都是满满水乡味道。还有太湖三白、大闸蟹、鲈鱼等珍贵食材,“鲜掉眉毛”的苏州人更喜欢追求它们的原汁原味,将“因材施艺”做到了极致。
吃完夏天,秋天的大闸蟹又是新一轮的企盼。大闸蟹上市,百菜无味,这是苏州本地人对螃蟹的期待。“不是阳澄湖蟹好,人生何必住苏州”,蟹膏醇厚,蟹黄绵密,轻轻一抿便将这人间至味揽入舌尖。
△糯米藕
正月塘鲤鱼,二月鳜鱼,三月甲鱼,四月鲥鱼,五月白鱼,六月鳊鱼,七月鳗鱼,八月鲃鱼,九月鲫鱼,十月草鱼,十一月鲢鱼,十二月青鱼……苏州人喜欢鱼虾蟹,十二个月都有鱼上市,比“水八仙”时令性更强。在苏州,制作松鼠桂鱼(鳜鱼)的水平,完全可以作为评判菜馆厨师的标准。
苏式月饼、苏式酥糖、松子糖、枣泥麻饼等各式苏州小吃,早已席卷全国,成为中式点心的高级品类。
△桂花糕
△八宝饭
△青团
除了四季,苏州人一天的生活从清晨的一碗苏式面开始,其中最讲究的是面上的浇头。专业的苏式面馆,浇头可以达到几十上百种,有素有荤,焖肉、炒肉、鳝糊、虾仁、爆鱼……红汤、白汤,宽面、细面……在苏州吃面也需要掌握一定技巧,不仅要一大早觅店,吃到一碗没有面汤气的面,更要知道“宽汤、硬面、重浇头”这样的行话。
△苏州美食爆鱼奥灶面
04
最盛名
这里既出名人,又产千年匠心
尤其值得一提平江路,住着最传统的苏州人,他们内敛、有涵养。国学大师钱穆、教育家叶圣陶、历史学家顾颉刚等人,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
△平江路
前身为苏州府学的苏州中学,校史已历千年,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唐寅、清代钱大昕、沈德潜、翁同龢都在此学习过。晚清及民国时期国学家罗振玉、王国维、钱穆、史学家吕思勉、地理学家胡焕庸、教育家汪懋祖等人都先后在此执教。
“良玉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苏州工,天下一绝。苏州人杰地灵的背后,是匠人们的非凡创造力。他们取天地万物,以巧手衍化,既为日常所用,又装点生活。
苏州有一股子与生俱来的“贵气”,使得“苏州制造”屡次得到皇家的偏爱,以至于连紫禁城都是明代时苏州的“香山帮”匠人所设计建造,三大殿里铺设的砖石,则是出自苏州陆慕(旧时作“陆墓”)的“御窑金砖”。
△图为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
今天故宫里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以及十三陵中的定陵,地面均为御窑所产方砖铺墁,砖上尤可见“明永乐”“明正德”“清乾隆”等年号和“苏州府督造”的印章字样;北京颐和园、上海城隍庙、浙江普陀山的普济寺等古建,乃至天安门城楼的修缮,也多用来自相城的陆慕金砖。
作为我国四大名绣之一,苏绣历史悠久,以精细、雅洁著称。特别是“双面绣”,创造出光线明暗强烈、富有立体感的风格。
“百戏之祖”昆曲与宋锦、古琴、缂丝、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等,共同垒筑起苏州“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世界非遗高峰,厚文之“道”与精工之“技”融为一体,造就震烁中外的苏工、苏作。
△光福铜观音寺
05
最绵软
吴侬软语是酥到骨子里的方言语种,许多好玩的词,乍看令人摸不着头脑,一听解释,立马眼睛一亮,直拍大腿,大赞一声“妙啊”。
比如,苏州话里“头”字仿佛妙语连珠般不断出现,随口就来。点击音频,来听听看↓
“ 苏州早浪头,有个老老头,既是大块头,又是书蠹头。虽然有点困梦头,还是不忘翻行头,梳梳光郎头,拿起破篮头,搀好仔个毛丫头,菜场浪去买肉骨头,还塌仔一个便宜头……”
【翻译】
苏州的早上,有个老人家,是位胖嘟嘟的大高个,也是一个书虫。他虽然还有点困,但也不忘翻出自己体面的衣服,梳梳头发不多的脑袋,拿起有点破旧的买菜篮,拉好了自家的小丫头,到菜市场上去买肉骨头,没想到早去还贪到了点小优惠……
这是很多老苏州人小时候听到过的一段顺口溜。在苏州话里,带“头”字的词语,出现频率相当高,比如:小商小贩摆“摊头”,树荫屋檐有“阴头”,领导干部称“头头”,机灵圆滑叫“滑头”。
其实, 在元、明时期,苏州的冯梦龙就编过吴歌,其中有歌曰:“栀子开花六瓣头,情哥约我黄昏头。日长遥遥难得过,双手扳窗看日头。” 其后缀都是“头”字的。“头”还可以作名词使用,譬如:被子叫“被头”,手帕叫“绢头”,锤子叫“榔头”,膝盖叫“脚馒头”,公交站叫“站头”,衣服领子叫“领头”,不满周岁的孩子叫“小毛头”,细梗小棒叫“棒梗头”,脑袋叫“骷浪头”,苏州人说话离不开“头”字,就像景色秀美的苏州,离不开吴侬软语的苏州话一样。
△姑苏内河
这就是“蘇”州,有鱼有米的富庶,有水的灵动温润,不老苏州用最朴素的白描,勾勒出世人心中向往的模样。
往期回顾
监制/李浙 制片人/马文佳撰稿/于子敬 张娅喃记者/杨光 景明苏州新闻中心虞恬静、江苏新闻广播王德俭配音/江苏音乐广播 尚华设计/孟祥龙 校对/张天宇
部分素材源自荔枝风景线(摄影/骑水鸟的维生素、夏天)、苏州发布、我苏网、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名城苏州网、苏州市文广旅局官微、视觉中国、网友@谢不肉等
苏州,蛮灵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