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猪茅”之称的牧原股份和它的创始人秦英林夫妇,在2022年11月公布的“2022年胡润百富榜”上,以1850亿元位列第八,首次超过马云、黄峥。
风口上的“二师兄”,也造就了牧原股份董事长秦英林“河南首富”的地位。自2019年起,牧原股份股价从18元/股,涨至2020年初近140元/股的高点,市值一度接近5000亿元。最近两三年,养猪格外“时髦”,很多企业家都跑去养猪。与秦英林同为“养猪大王”的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还在不断扩大生猪规模,女儿刘畅也常年泡在猪场。更早之前,网易丁磊高调养猪,宴请乌镇好友成为一时佳话;房企诸如万科,也加入了“跨界”养猪阵营。养猪看似简单,却非一时之功。“现在养猪已经从过去的小农经济手工劳动,实现工业化生产,正在向智能化迈进。”近日秦英林在接受《中国企业家》专访时表示,数字化赋能会加速现代农业产业化,技术创新也将是中国养猪业高质量发展的不二法门。在创新科技、互联网思维加持下,智能养殖渐成新趋势,养猪行业也已成为融合了多门学科的高科技新型行业。牧原主动拥抱数字化,将前沿技术与传统养猪业融合,搭建起了覆盖全产业链环节的智能化数字平台。
11月6日,牧原股份披露2022年10月份生猪销售简报。数据显示,10月份公司生猪销售环比量价齐升。其中,销售生猪477.9万头,销售收入149.37亿元,创下近一年新高。并且,2022年累计销售生猪达5000.3万头,已提前完成2022年出栏任务下限。2022年5月底,为期一年半的“猪周期”下行期基本结束。随着6月份猪价起飞,牧原股份也结束了上半年的巨亏,第三季度赚了近82亿元,一举填补上半年的亏损,前三季度利润达15.12亿元。“站在风口上,猪也能起飞”,是2019年、2020年养猪企业的真实写照。“猪周期”东风叠加非洲猪瘟影响,猪肉价格迅速翻升四五倍,A股养猪大户业绩和股价齐飞。到了2021年,“猪周期”进入下半场的低谷期,上市猪企一季报几乎全部炸雷。“猪周期”俨然成了养猪企业的集体魔咒,如何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进入2021年,秦英林认为,国内养猪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猪价下滑50%;玉米价格上涨42%;很多其他原料也同步上涨,导致饲料价格一涨再涨,养猪成本从12.5元/kg上涨到17元/kg,上涨了36%;同时,中小养猪防控非瘟能力经过2年洗礼,也得到进一步提升。彼时,牧原梳理了从2002年到当下(2021年初)的养殖周期情况,发现在非洲猪瘟超强周期利润的激励下,生猪存栏恢复迅速也有可能导致猪价还将一路下滑,何时是谷底还不能知晓。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谁会是退出者?答案是:“生产成本高低就是企业的生死线!”如何降低成本?秦英林认为,降低养猪豆粕用量,将是非常有效的方式之一。据其介绍,牧原从2000年开始推行低蛋白日粮,其中2020年全年豆粕用量占比9.8%,远低于社会养猪豆粕用量水平17.7%。2021年,牧原股份生猪养殖领域使用的配合饲料为1580万吨,豆粕的平均用量占比为6.9%,比养殖业消耗饲料中豆粕的平均用量低8.4个百分点,相当于减少豆粕用量130万吨。“2022年是行业周期低谷。越是低谷期,越要坚持推动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秦英林说。每一次“猪周期”低谷都是行业升级的压力,也是动力和机遇。“牧原现在在规模上成了全球第一,但是对标全球最高的、最好的丹麦养猪水平,我们在一些生产指标上还有差距。”
时光倒回1992年,27岁的秦英林还在为究竟是辞职下海还是继续待在国营单位而苦恼。下定决心之后,他与兽医专业的妻子钱瑛回到老家河南省内乡县马山口镇,从22头猪开始了养殖事业。据秦英林介绍,目前牧原股份已形成集饲料加工、生猪育种、生猪养殖、屠宰加工为一体的猪肉产业链,主要产品有商品猪、种猪、仔猪和猪肉。集团总资产2000亿元,员工近14万人,子公司285家,2021年出栏生猪4026万头、屠宰产能2200万头。许多人觉得养猪没有技术含量、很脏很丢脸,对于这样的偏见,秦英林的做法是,用实际行动“让养猪成为一个受人尊重的行业”。面对“猪周期”魔咒及挑战,他说:要自强自尊,莫把红利当能力,须把红利变实力。经营有集余,退出能善后,让养猪人活得更有尊严。过去两三年,为了应对外部环境和行业挑战,秦英林从数字化中汲取力量。他说,牧原用智能化养猪新模式,通过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前沿技术与传统养猪业创新融合,搭建了覆盖全产业链环节的智能化数字平台。据其介绍,牧原目前已经研发出各类智能装备技术30余项,累计服务猪群规模超6000万头。智能环控、养猪机器人等智能系统与装备的投入,提升了劳动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同时减少了人与猪直接接触,降低疫病传播风险,为猪群提供了清洁的生长环境。牧原还通过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构建了高效的企业运营管理体系。“信息化技术可使养猪生产实现四个最小颗粒度管理,精准到每头猪、每位员工、每台设备、每个猪舍;物联网云平台可使人与设备、设备与设备协同作业,让后台技术人员直接管理生产一线。”秦英林说。据秦英林介绍,过去一年牧原的创新成就,首先表现在坚持自主育种,摆脱了对进口种猪的依赖。自2020年起,牧原已为行业提供了122万头种猪。目前公司已成立11个专业生猪育种公司,拥有2300多名专业育种人员和规模居行业前列的核心种猪群。牧原从1999年就开始布局生猪育种的“种子计划”,把国内好的种猪基因留下来,把国外好的种猪基因引进来,致力于培育更适合中国环境的种猪品种。20多年积累下来,形成了遗传性能稳定、适应性强、综合效益好的种猪,大大改善了猪肉品质,同时也提高了养猪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其次,推广低豆日粮,助力粮食安全。牧原积极推行低豆日粮技术,降低豆粕使用比例。通过测算,一头猪少消耗豆粕24.5千克,折合大豆可节约31.4千克。同时,一头猪还可减少1.5千克的氮元素摄入。该技术如推广至全国,每年可实现氮减排98万吨、节省大豆进口2000万吨、土地资源1.5亿亩。2022年9月,在农业农村部召开的豆粕减量替代行动工作推进视频会上,秦英林作了《响应农业农村部号召,做好低蛋白日粮应用》的视频发言,表示牧原集团将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从“低豆”向“无豆”进发。第三,环保开路,树立绿色养猪新标杆。在秦英林看来,环保是生猪行业的最大难题。“创业之初,我们尽可能投入资金和人力研究环保技术,当时有人不理解,最后证明我们是对的。”据秦英林介绍,牧原建立了覆盖产业链各环节的全面环境管理机制,通过减量化生产、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对养猪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及排放进行有效管治,实行“养殖—沼肥—绿色农业”的种养循环模式。此外还在除臭技术上不断创新,追求极致环保。通过确立“治臭气、不扰民”的治理目标,组建除臭灭菌团队,研究臭气处理方案,研发应用空气过滤猪舍,对废气从产生到排出的全过程进行管控,将养殖场臭气降至最低。为实现节能减排,牧原集团还研发出无供热猪舍,通过热量交换技术以及合理使用猪舍保温材料,减少猪舍热量散失。在东北地区零下40℃的极端环境下,猪舍内部温度仍可达到22℃~25℃。无供暖猪舍的应用从源头上减少了冬季供暖天然气和煤炭的消耗。2021年节约燃煤27.67万吨,相当于减排温室气体71.94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目前,牧原集团已铺设支农管网1881万米,服务农田402万亩,改良盐碱地20万亩、沙漠地7.2万亩,助农减投增收295元/亩。养猪用水量减少2/3,空气消耗量减少2/3,电力消耗减少1/3,碳排放是行业平均水平1/2。2022年4月,牧原集团发布了我国生猪行业首份绿色低碳行动报告,这也是A股养殖板块首家设立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的上市公司。让秦英林自豪的是,30年来,牧原坚持科技赋能、创新引领,目前已形成育种、营养、兽医、智能化、养猪清洁生产等20大技术,累计申请专利1953项,攻克生物育种、养猪环保、疫病防控等难题,不断破局立新,助推养猪产业转型升级。秦英林对《中国企业家》强调,即便身处巅峰,也要敢于亮剑,向艰难处发力,增益其所不能。“未来一到三年,牧原将深耕养猪主业,死磕技术和管理,缩小中国养猪水平与全球水平差距,推动中国从养猪大国向养猪强国迈进。”新闻热线&投稿邮箱:tougao@iceo.com.cn
。END 。值班编辑:姚赟 审校:张格格 制作:崔允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