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子弹对准富士康

张家豪 虎嗅APP 2022-09-21


出品|虎嗅科技组

作者|张家豪

头图|2011 年 8 月 26 日,深圳富士康龙华工厂,周杰伦在富士康爱心捐赠暨明星慈善晚会上


1988 年 10 月,郭台铭终于站到了深圳龙华的土地上,一座百余人规模的工厂已经准备好要在这片荒地上拔地而起。这一年, 在后来也被称为“台商元年”。


那一刻的郭台铭,可能还没意识到富士康的进入,会给中国制造业带来多大的改变,以及,这座“电子围城”会培养出多少电子制造业的人才,多少的富士康大陆学徒。


元年的这座深圳龙华工厂里,有一位不起眼的女工,作为富士康在大陆的首批工人,这一年的她只有 21 岁。


9 年后,曾经的女工已经晋升为“课长”——大陆管理层在鸿海这样的台企能达到的最高职位。已经得到足够经验的她选择离开,与哥哥共同收购了香港立讯,这位女工叫做王来春,而这家公司后来叫做立讯精密。


收购香港立讯以后,王来春开始发挥自己在富士康的所见所学,选择从老本行连接器的代工入手,2004 年,王来春在深圳创建了立讯精密,很快成为了大陆的连接器代工龙头。2010 年,立讯精密在深圳交易所上市,创始人王来春身价达到了 23 亿。


曾经的富士康学徒,在 20 多年后,终于成为了能和师傅同场竞技的对手——立讯精密进入了 iPhone 整机代工名单。


7 月 17 日晚间,立讯精密发布公告称,其控股股东拟以 33 亿元人民币价格收购纬创投资(江苏)有限公司和纬新资通(昆山)有限公司 100% 股权。立讯精密计划出资不超 6 亿元,计划于 2020 年底前完成相关交易。完成交易后,立讯精密也将成为 iPhone 的首家中国大陆代工厂商。


此前,iPhone 的生产被台湾厂商垄断,根据台湾元大证券顾问公司(Yuanta)的计算,鸿海集团的比例高于 70%,台湾和硕超过 20%,而台湾纬创的份额少于 5%。


立讯此次进入 iPhone 代工,被视作大陆制造业吹起的反攻号角,《日经新闻》用“台湾企业垄断 iPhone 生产的历史落幕”这样的标题,来形容此桩收购的影响。


富士康建立了一个庞大不可催的制造业堡垒,如今这个堡垒的砖块,隐隐有些松动。


立讯精密的进击


作为“学徒”,立讯精密几乎完美地复刻了富士康的成长路线——从连接器代工到模组代工,最后到整机代工,王来春显然在富士康的生涯中学到了它最精髓的东西。当然,对于这一点王来春并不忌讳,多次公开表示公司的增长正是学习了鸿海的模式。


通过连接器掘得第一桶金后,立讯在 2010 年于深交所上市。而有了充足的资金后,立讯就开启了一系列的收购入股步伐:


2011 年,收购昆山联滔电子,打入苹果供应链;

2012 年,收购珠海双赢,进军 FPC(柔性电路板)领域;

2013 年,入股台湾连接器厂商宣德,这是立讯第一次与台厂结缘;

2013 年,收购德国汽车塑胶件公司 SUK,进入豪车厂家的供应链。


除此之外还有江西博硕(加码连接器和线缆制造),福建源光(汽车线束组装)等等,立讯用收购和持股的方式,一步一步扩展着业务的边界。


最近的一次重要收购,是 立讯精密在2017年通过收购声学元件厂美律苏州厂,闯入声学元器件、组装领域。靠着这桩收购,立讯成功打入苹果声学供应链,成为真无线耳机(TWS) AirPods 的代工厂。


这三年,也是 TWS 行业飞速增长的三年,消失的 3.5mm 耳机孔让塞在耳朵里的真无线耳机成了紧俏商品。2017~2019 年,立讯的业绩与股价起飞,到目前为止,立讯也是 AirPods 系列最大的代工厂。


今年 4 月份,立讯精密发布了 2019 年年报,期间实现营业收入 625 亿元,同比增长 74.3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47.1 亿元,同比增长 73.13%,均高于市场预期。而更早的几个季度,立讯也都保持了高额增速。



截至目前,立讯精密市值超过 4000 亿元(约合 570 亿美元),而鸿海集团的市值约近些年徘徊在 300~400 亿美元。


不能否认的是,立讯精密是在鸿海的羽翼下成长的。早些年间,立讯的大部分营收都是来自鸿海的支持——立讯代工连接件,再交予富士康整机生产。2010 年的招股书显示,立讯来自富士康的营收连续三年超过了 45%,郭台铭的胞弟郭台强也在上市前夕成为了立讯的第三大股东。


立讯靠着“买买买”,成为了代工龙头,并成为了苹果的核心供应商之一,通过收购纬创工厂,也最终进入了整机代工领域。


相比较 AirPods、Apple Watch 等产品线,苹果的核心业务 iPhone 的整机代工门槛要更高一些,对于当前的立讯来说,从收购入手,是一步稳棋。


纬创在昆山的工厂,其实并未打入苹果高端机的代工业务,过去主要以生产 iPhone SE,iPhone 8,iPhone XR 为主,因为爆出了质量问题,还曾被苹果勒令停工两周。2018 年,纬创也无缘首批组装商名单。昆山纬新的利润率走低,连续三年处于亏损状态。


纬创想剥离亏损的业务,而立讯则是需要扩展业务边界,一桩双赢的交易。


招行证券研报表示:


如本次股权收购成功,将可拓宽公司现有产品的销售渠道,与公司现有业务产生有效协同也将有利于上市公司的零部件深度垂直整合,包括既有连接器、无线充电、天线、声学、马达等,以及 Sip 和诸多潜在新业务布局,协同效应将较为明显。


郭台铭的忧虑


立讯早期的发展,离不开鸿海的支持。但对于“学会徒弟,饿死师傅”的戏码,看客们总是乐见的。


尽管郭台铭已经已经辞去富士康董事长一职,但他仍是鸿海集团背后的掌门人。据台媒《经济日报》报道,立讯收购案引起了台湾相关产业的震动,郭台铭大为震惊,高度关注后续发展,鸿海集团董事长刘杨伟,也下令积极应对立讯精密获得纬创资产后带来的产业风险。


当然,富士康的规模、体量,仍是立讯们短时间内难以抗衡的。2019 年,鸿海集团实现营业收入 5.34 万亿新台币,立讯依然只有一个零头。欧系外资法人报告指出,立讯收购纬创中国大陆厂,短期内对鸿海与和硕影响有限,鸿海在不锈钢机壳组装代工技术仍具有领先地位,可缓和立讯抢进 iPhone 代工的影响。


从竞争角度来说,苹果每年产品的产量是有限的,立讯每多拿到一份订单,就意味着其他供应商少了一份,立讯当初代工 AirPods 的订单,是从台湾英华达手里抢来的;而代工 Apple Watch 的订单,是从台湾广达电脑手里抢来的,这是个互相抢食的存量市场。


让“抢食”愈演愈烈的,是最大客户苹果“移情别恋”。


台湾的代工水平依然是全球领先,但在低端机型上尝到甜头的苹果,对成本的控制更加极致;而台湾的代工企业由于体量更大、议价权更高,导致代工费用更高。为了控制整机成本,苹果开始扶持新的代工商,而这也是苹果擅长且过去一直在做的事情。此次立讯的入局,就有苹果在背后的支持。


另外日经报道也曾报道,苹果授意立讯参与投资 iPhone 金属机壳供货商可成科技,希望能够扶植立讯以挑战鸿海长期在电子组装业的市场定位。


除了立讯以外,比亚迪也打入了苹果组装供应链。天风国际分析师郭明錤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比亚迪电子有望在 2020 年取代广达成为 iPod Touch 独家组装供货商,未来也会从仁宝手上拿下至少 10~20% 以上的 iPad 组装订单。


而更让郭台铭们焦虑的,是台湾整个电子产业的根基。换句话说,代工曾经是台湾电子产业链的起点,不容有失。

 

毫无疑问,电子产业是台湾经济的支柱,中国台湾网显示 2018 年全年累计出口总额 3360.5 亿美元,其中电子零组件出口金额 1108 亿美元,占比最高达到 33%,同时在全球的产业链中,台湾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台湾就确定了以科技、制造为经济的支柱,政策推动下,经过多年的积累,台湾电子业才终于有了如今的成就。


台湾电子业有几大标签——良率出色,服务态度好。在全球前 50 大半导体厂商中,台湾占了 8 家,台积电傲视群雄;而鸿海集团把电子组装代工这一利润率、技术门槛双低的行当,做成了世界五百强第 23 名。

 

但与此同时,台湾也在面临诸如产业外流、对内投资不足、应届生薪资低等等多种经济困境。也因此,电子业是台湾不能丢掉的强势领域,也是赖以生存的经济地基。

 

台湾电子业兴于代工。20 世纪 90 年代,PC 进入快速发展期,换季周期加快,厂商们为了降低成本,开始把成产环节外包。而此时,拥有一定的制造业基础,同时人力成本相对较低,中小型企业(工厂)遍地开花的台湾,成为了理想的代工选择。

 

随着 PC 业的辉煌,台湾的 OEM、ODM 厂迎来了黄金发展期,而当 PC 开始衰落时,又迎来了智能手机的崛起,代工厂永远有饭吃。

 

而鸿海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脱颖而出,除了规模、服务态度等因素,一个不能忽略的模式就是鸿海的垂直整合,也就是上文提到的“三步走”:鸿海不仅能快速整合行业资源,还能自己生产许多关键的零部件,不需要进口采购。也因此,鸿海在效率、利润率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优势。

 

尽管整机代工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附加值极低,但它是电子产品生产链条的最后一环,与上下游密不可分,同时对于就业、产业链打造也有着显而易见的推动作用。

 

鸿海与和硕们的代工业务,会盘活整个产业链,唇亡齿寒,代工业务是整个产业的“晴雨表”。这也是郭台铭们焦虑的深层次原因。


合纵连横,反攻的号角?


大陆的电子制造业正在吹响反攻的号角,苹果供应链的变化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2012 年,苹果供应链的名单中,只有 8 家来自中国大陆,合计拥有 2% 的利润;到了 2019 年,这一数字增加到了 30 家,再加上香港共计 40 家,首次超过日本,而中国台湾依然拥有最多的苹果供应链企业,达到了 46 家。

 

但是要注意另一个数字:相较于 2018 年, 苹果供应链在 2019 年引入了 25 家新公司,其中 5 家来自中国香港,4 家来自中国大陆;而淘汰的 25 家公司中,台湾有 8 家,而中国大陆只有 1 家。



另外,中国大陆的工厂数量也在逐渐提升。2019 年,所有苹果供应链公司的生产,有 47.6% 集中在大陆。

 

PC 和功能机时代,台湾是全球最关键的“科技矽岛”。2010 年之后,得益于产业发展以及人才储备,中国大陆利用人力成本等优势,挤进了全球供应链体系,尤其是智能手机产业链条。因此,大陆与台湾产业的关系,也从上下游供应,逐渐变成了平行竞争。

 


举例来说,OLED 方面,京东方崛起,产能良率都有了稳步提升,成功打入苹果供应链;而台湾的晶电、隆达等厂商已经错过了 OLED 发展的最佳时机,只能押注 MiniLed,台湾显示的声音越来越小。

 

如今爆火的TWS真无线耳机主要有三家代工商——歌尔声学,立讯精密,瑞声科技,均来自大陆。而台湾的声学元器件厂,要么被收购,要么被取代。

 

因为有人力成本的优势和规模效应,一些技术门槛较低的元器件,台湾被大陆抢食几乎是“注定”的,而最后的护城河,就是门槛相对较高的整机组装、半导体设计制造等环节。


改革开放初期,为了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大陆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而大陆经济有了十足的增长,产业链成型之后,自给自足便成了新的追求。如今,曾经的优惠政策逐渐到期,针对外资的优惠政策开始逐步减少,而补贴的钱,开始大规模地砸向本土企业。


大陆市场的“后劲儿”,是台湾没法比的。大陆市场规模大,人口众多,产业配套完善,激励措施不断。虽然苹果对于中国大陆的产业链仍有一定的示范性,但除去苹果,大陆仍有一个庞大的市场:


最下游的消费品牌有华为小米这样的企业,中游的头部供应商几乎个个都是苹果等顶级手机品牌的核心供应商;中芯国际落后台积电不少,但后背得到的支持无比庞大。此间种种,都是台湾所艳羡的。


综合人力成本、产业环境、供应链完善程度,中国仍然是全球制造业的首选,短时间内难以改变。“科技企业离不开中国制造”,路透社在 2019 年 8 月一篇报道中指出。


贸易战的因素也不得不考虑,当中美脱钩的形势愈演愈烈,大陆本土的企业会逐渐考虑把供应链迁回,与台湾的合作前景扑朔。


台湾厂商看的很明白,与其做敌人,不如交朋友。纬创出售工厂后不久,就透过旗下中国大陆昆山、中山、成都、重庆等地陆四家子公司,取得立讯人民币约 30 亿元证券,持股比达 0.81 %。纬创表示,投资立讯有两个目的,一是财务投资,二是加强双方策略合作伙伴关系。


而和硕,也增持了 25 亿元的立讯股份,持股比例升至 0.57%。和硕表示此次增持主要为财务投资。实际上,和硕早在 2014 年,就开始持有立讯股票。


判断一家公司对一件事情的认知,不要看它说了什么,而是看它做了什么。和硕与纬创,作为行业的第二梯队,既无力扳倒鸿海,也不能阻止立讯的崛起,索性收割一波立讯的红利,与苹果一同,向行业老大发起挑战。


而对此,鸿海董事长刘扬伟日前接受《经济日报》时曾表示,“我们面对现有或潜在竞争对手,随时保持危机感,但不会担心任何挑战。”


正如鸿海给立讯这个徒弟指明方向一样,崛起更早的台湾电子产业链,也为中国大陆电子产业的发展指引了道路。鸿海要面对的挑战,其实也是整个台湾电子产业链所必须要面对的。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End

一个是资本巨头抢筹的动力电池龙头
一个是中国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
新能源赛道下半场,宁德时代VS比亚迪,谁将胜出?

 今晚7点,虎嗅Live《嘿!掰投》见 

 扫码或点击“阅读原文”预约直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