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器物的皮肤上做穿刺的“纹身侠侣”
左:海妮正在上金
右:张洪铭正在工作台上进行锔瓷
海妮与张洪铭,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就是随和与松弛,就像成都这座宜居城市给人的感觉一样。两人脸上都带着一样清爽友好的笑容,像认识已久的老友一样与我们侃侃而谈他们一路走来的历程,“好多人都问过我们为什么要叫‘意识浓缩’,在最早我们还在上海做戏剧的时候,‘意识浓缩’就是我们一个演出团体的代号。后来回到成都,我们做器物修缮,就沿用了这个名字。其实对于我们来说,不管是表演也好,修器物也好,又或者是做其他任何事情,它都是我们大脑意识的一种表达。‘Senderos’这个英文名取自博尔赫斯‘小径分岔的花园’。其实就是比较喜欢有痕迹的修复这样的一个概念。对于我们来讲,器物修复后的痕迹既像林中小径,又如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浓缩了意识和情感,连接了过去和未来。”
他们也确实如同这个品牌名字一样,将自己的意识和情感输出在了生活的方方面面。点开意识浓缩的小红书账号,就像打开了哆啦A梦的百宝袋。上面不仅记录了他们的客单作品,还会有参加各种创意市集的分享、日常创意手工小物、意识修复感悟……仿佛自己也跟着他们一起经历了这么多有趣的事情,把每一天都过得闪闪发光。
海妮和张洪铭戴上自己做的“头盔”
就连锔瓷和金缮这样工整的专业名词,到了他们那里也能拥有诗意的别称。
“有一次我在帮朋友修一个非常小的首饰盒,就是那种欧洲骨白瓷做的小盒子。虽然它碎掉了,但是却碎得很完整。如果把碎片全部拼起来,再处理得比较好的话,基本上是看不到缝隙的。但我当时就是用了大漆来修缮,修好后突出碎掉的所有线条,因为在当时我觉得这样是很漂亮的。
点击图片查看细节
然后我在修它的时候突然想到一件事:不知道你身上会不会有那种因为长高或者长胖而长出来的生长纹?在很多年前,有一次我在工作的时候觉得很无聊,就拿黑色的笔把我身上所有生长纹都描下来了,当我细细观察这些纹路时,我就觉得它们像是我的纹身。我觉得对于器物来说,它的破碎也是它生命中的一次经历,修复其实也是器物在生命中一次经历的过程呈现,所以我们把金缮也叫器物纹身。
另外锔瓷我们叫器物穿刺,因为人生中你会经历很多事情,比如可能某一次创伤会在你身上留下一道疤;或者说你经历了一些很有纪念意义的事情,你就会选择去纹身,这也是一个穿刺的过程。所以我们会觉得锔瓷和金缮,就像是在器物的皮肤上面做穿刺和纹身。”
“缝”的杯子
红色纹理为“纹身”的大漆
红色纹理为“纹身”的大漆
被海妮和张洪铭称为器物穿刺的锔瓷,也是一项古老的器物修复工艺,主要用于陶瓷。在南朝梁顾野王的《玉篇》中,就解释了“锔”为“以铁缚物也”。要先在破碎的瓷器上用金刚钻钻出小孔,将金属做成的锔钉把破碎的部分固定在一起,然后再用调和好的黏合剂把缝隙补好,晾干之后,器物又可以如完好时一般使用了。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这句俗话说的就是锔瓷。唐代弘化公主墓中曾出土了一件带有锔钉的巩县窑白釉瓷壶,此为目前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带有锔钉的器物。而最早关于锔瓷的文字记载,便是明代名医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介绍金刚石时所说的“其砂可以钻玉补瓷,故谓之钻。”
普通老百姓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学会了将易碎破损的器物进行修补重新使用,瓷器的发展兴旺促进了锔瓷工艺的进步,后来这项手工艺因为战乱、工业发展等原因而没落。因此对于当今的年轻人来说,器物修缮就如同历史文物一般,隔着厚重的时光尘埃,遥远又陌生。
点击图片查看细节
而海妮和张洪铭就立志要打破这种刻板印象,“做了器物修缮之后,我们增加了很多对生活和历史进行研究和观察的兴趣。我们学历史,了解古代的器物,然后从古代的器物突然又意识到,其实现代人在生活上丧失了很多该有的情调。然后我们就会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进行思考。所以不是人在主导器物,而是器物在引导我们去更好地生活。同时,我们也想让更多人可以看到一些被修复的老器物,因为我们自己会淘很多老物,甚至是有些是年代非常久的古董,可以让大家看到这些器物不是只在博物馆里面隔着玻璃罩的东西,而是可以亲手触摸到它们的,所以我们做了家庭商店开放日。迎接想来修复器物的心碎人和想购买与自己有缘物件的客人,还有想来坐坐逛逛了解器物修复的新老朋友。”
点击图片查看细节
他们一开始只是将自己日常修复的工作视频分享到网络上,人们对他们的修复过程感到好奇,后来慢慢便被器物修复的魅力所吸引。
“当你重新发现这个东西很美之后,你才能感受到文化本身,而不是说我们一定要一味地去强调它是一个很传统很古典的一个文化或者是记忆。
本来我们中国古代的东西,艺术和技巧的发展已经非常高了,只是说因为一些时代限定导致了它们现在断层很厉害。但我们只要自然地展示出来,就已经很吸引人了,并不需要为了迎合市场而去做一些奇怪的改变。”
红色纹理为“纹身”的大漆
点击图片查看细节
从三块钱的宜家玻璃杯到昂贵的爱马仕杯碟,海妮和张洪铭对待每一样器物一视同仁,甚至旁人眼中的垃圾到了他们手上也会变身独家宝物。张洪铭笑说自己热衷拾荒,只要周围三公里内有房子开始装修,他就会出去溜达。上海某位朋友丢弃的碎盘子,他们在搬家时修好了现在仍在用。一个破碗加一张铁网,他们能做成具有复古风味的灯罩。随便一些捡来的石头,张洪铭能做成送给海妮的项链。
用锔瓷“缝”好的宜家玻璃杯
破碗做的灯
古行炉残片做的灯
一枚金缮过的求婚戒指
在采访过程中,他们还兴奋地向我展示了正在使用的桌子也是经过了改造的旧物。“我相信对于很多比较喜欢老东西的人来说,人不可能是器物永远的主人,我们只是不断地把它们传下去的过客。可能现在很多人会觉得东西来得很快,去得也很快,但器物是永恒的,也许你把它修好之后,它就可以一直延续传承下去。并不是昂贵的器物损坏了才需要修复,每一件器物都有自己的故事和背后的情感。”海妮轻轻说道。
老九宫铜牌,古锔法
因为器物修缮,海妮还成功让自己的妈妈对他们的职业“路转粉”,“我们2021年刚回到成都时,我妈对我们这个工作是很不理解的,就觉得什么年代了怎么会有人找我们修东西,结果我金缮的第一个作品都是我妈妈的盘子。当时正好碰上过年,我爸有一天洗碗的时候不小心摔了一个盘子,我妈那天非常生气,因为这个盘子是我爸妈结婚的时候,外公外婆作为嫁妆之一给我妈妈的,就是景德镇那种非常传统的青花盘子,可能每家老人都有,冬天装饺子用的那种。虽然说它很不值钱,但因为前几年我外公外婆都已经走了,所以当时这个盘子碎了之后妈妈就非常难过。然后我就用金缮的方式把这个盘子修好了,我妈妈还是挺感动的。”
点击图片查看细节
虽然性格与人生经历不同,海妮和张洪铭讲述器物修缮师需具备的匠人精神,却有着与梅琳玉不谋而合的想法,那就是专注与惜物之心。
“我以前可能相对来讲不是一个非常有耐心的人,做了器物修缮这件事情之后,一定程度上修炼了我自己。这是一项不停向自我发起挑战的事业,你不能太过于狂热,也不能太过于倦怠,所以就需要不停地自我警醒沉住气和专注。我们从事这个行业,认定一样喜欢的的东西坚持下去,渐渐地就会有人认可,自然就会成为一种新的潮流。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珍惜,一样器物在你自然使用的过程中坏掉了,选择修好它就像人生一样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你也会因为它可以修好而更加珍惜。”
点击图片查看细节
在采访过后,海妮和张洪铭仍在继续他们的意识浓缩人生之旅。他们刚刚结束了阿那亚戏剧节戏剧房子主理人的旅程,就马上回到成都筹备新据点,要在新店中沿袭意识浓缩的概念,不仅有器物修缮,还会开发更多表达意识的新形式。也许这就是器物修缮给他们带来的无穷无尽的生命力吧。
人并非器物永远的主人,器物只是承载了人的情感记忆。坏掉的器物并不代表破碎、终结或者绝望,把它用珍贵的材料修好了以后,它仍然完整,甚至变得更美。修好它的过程如同人生的修行,首先接受残缺与遗憾也是一种美丽,一切不过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过程。与其懊恼痛苦,不如顺其自然,或许还能有更奇妙的惊喜邂逅。
ELLE津梁工作室原创IP
文|罗珊珊
策划|ovelar
海报设计|So Creative Studio
运营|Tiffany、卢俊
微信设计|Mika Zhang
《民艺永续》是ELLE津梁工作室内容IP之一,我们携手左靖工作室共同设立专栏叙事,通过民艺新美学、民艺新产业、民艺新可续三个板块,持续性地观察、记录国内民艺产业涌现的新生力量,摸索手艺背后的造物观念及精神遗产在当代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启发“民艺”重回当代生活现场的可能。
点击阅读往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