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林清玄去世:人生最美是清欢

王雯清 三联生活周刊 2019-02-23


↑点击上方三联生活周刊加星标!






据台湾《自由时报》报道,1月23日,台湾作家林清玄去世,享年65岁。前一天,他在微博上留下最后一条更新,“在穿过林间的时候,我觉得麻雀的死亡给我一些启示,我们虽然在尘网中生活,但永远不要失去想飞的心,不要忘记飞翔的姿势。”

图 | 视觉中国

林清玄去世的消息传开后,迅速成为社交媒体的热点话题。从小学语文课本里的《和时间赛跑》、《桃花心木》,到《读者》和《青年文摘》里的选摘阅读,林清玄的散文不可避免地成了很多人学生时代的回忆。

赶在黄昏来临之前奔跑的少年、乡下老屋旁不定期浇水的种树人、父亲乡思里的红心番薯、以喝汽水喝到打嗝为人生幸事的孩童……都令人印象深刻。“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虽然明天还会有新的太阳,但永远不会有今天的太阳了”,诸如此类的经典语句,也成了许多人文学启蒙的一部分。

图 | 摄图网

林清玄出生于台湾南部山区,家里有十八个兄弟姐妹。他回忆小时候,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从来没有吃饱过,为补充蛋白质还吃过蟑螂。尽管家境贫寒,务农的父亲不知写作为何事,他却在8岁时立志成为一个杰出的作家。谁也不相信他可以成功,除了他母亲。母亲关心他的写作事业,“辛酸的少写一点,趣味的多写一点。人家要来读你的文章,是希望在你的文章里面得到启发,得到安慰,得到智慧”,母亲的话也直接影响了他的写作,他的文字都是优美的,“不会让人变坏”。

几十年来,林清玄坚持每天都写作。开始每天写500字,初中1000字,到高中2000字,大学3000字。20岁时,他出版了第一本书,30岁前得遍了台湾所有文学大奖,连续十年雄踞“台湾十大畅销书作家”榜单,和三毛、席慕蓉等并称为“台湾散文八大家”。此后,他上山修行,作品中便多了许多宗教元素。他的“菩提系列”,畅销数百万册。

图 | 摄图网

八十年代,被忽视的“小我”开始成为散文内质。进入九十年代以后,散文热成为中国文坛一个引人注目的热点。刚告别高度政治化的生活氛围,人们又迎来了商业化的冲击,生活节奏加快,生存问题更为突出,散文为人们短时间内获得人生启迪并获得审美享受提供了可能。也是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散文作家。大陆对林清玄的接受晚了10年,其作品却依然影响力不减。

和他的名字一样,林清玄的文章风格具有很强的辨识度:清新、简单、智慧、励志,用现在的话来说,还有些“鸡汤”。在散文集的自序里,林清玄曾写到自己从小学时代开始就爱读苏轼,“不管是诗词、文章,苏东坡总是用最简单的文字描写最深刻的情感”。

他将苏轼“人间有味是清欢”的生活态度和随缘自足的生命观投射到写作中,便形成了平淡但富有诗意的特质,这使得他的文字具有安慰的作用,尽管这种安慰常常是不切入现实的。

图 | 摄图网

和朋友谈起林清玄,他们给出的答复常常是“我有个阶段特别喜欢他”,网络上悼念的转发中,“初中”“高中”也是高频词汇。“清新”过时了吗?时隔多年,再次翻开林清玄的散文集,才发现林清玄笔下的乡土回忆、童年故事、人生感悟,恰恰满足了学生时代的需求。

那时候,我们刚开始把握到自我和人生的意识,渴望离开父母老师去独立解决烦恼的我们扑向了书籍,躁动地寻找着另外的人生范例参照自身。我们需要被羡慕的人反复安慰,努力会有收获、生活可以从小处见欢乐、不忘初心生命就可以是美好的。林清玄的散文不以教导者自居,而是透过自身的生命体验去反思、探寻和解方案。再加上林清玄本人的经历又是奋斗的典范,他的文章自有抚慰疗愈的力量。

图 | 摄图网

长大后,我们有了新的也更为深刻的困惑,它难以被一两篇散文解开。但那些给予我们平静,为我们定义浪漫,提醒我们守护纯情的文章,还是会在人生的某个时刻浮现,捎带来少年时代的勇气与感动。

和太阳赛跑的人离开了,但正如林清玄家属致读者的一封信中所言,在林清玄看来生跟死其实没什么两样,就好像移民去美国,他只是换了一个地方居住。留在这边的人,仍可借由先生的文字时时与其相逢。


    大家都在看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点击以下封面图

一键下单「环球寻味记」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周刊书店,购买更多好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