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重映,你准备好入学了吗?

宋诗婷 三联生活周刊 2021-01-13

一百个读者心里有一百个哈利·波特、邓布利多、伏地魔,有各式各样的对角巷、魔法楼梯、魁地奇球场,但当电影版《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把它们呈现在眼前时,一切都盖棺定论了。


今日起,《哈利·波特》系列电影(全八部)将以IMAX格式在第2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展映。同时,第一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也已定档8月14日在中国内地重映。


回忆杀来袭。你,准备好入学了吗?



文|宋诗婷

点击上图,一键下单

20年后重返霍格沃茨:想学校
01塑造哈利·波特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这部电影是一定要去看的。

 

那是2002年,我念初中。在那之前,我们全班同学已经被一个“女巫”施了一年多魔法。“女巫”是个发育很早,高高胖胖的女同学,扎一个长长的马尾辫,穿一身长到膝盖的大校服。

初中那三年,一定有很多无辜小树受到了伤害,它们的枝叶被这位“女巫”折断,做成了一根根“魔法棒”。上课时,“魔法棒”被藏在书桌里,一下课,“女巫”就小心翼翼地把魔法棒掏出来,带着它满教室施展魔法。干枯、简陋的魔法棒被不胜其烦的同学折断过,被查岗的老师折断过,似乎也因为误操作而断送过几根。折断再多也无所谓,第二天,不对,第二节课下课,“女巫”永远都会有一个新的魔法棒。
“Unforgivable Curses”(不可饶恕咒)、“Colloportus”(快快禁锢)、“Ridikulus”(滑稽滑稽)……以上这些咒语都是我回忆“女巫”喜好,又现学现卖检索出来的。只有一个咒语我至今记得,“Densaugeo”(门牙赛大棒)。当年,我总被这咒语激怒,青春期里,我正瞧不上自己那两颗有些过分显眼的门牙。
不得不说,有时候黑红也是红,负面传播也是传播。因为这个令人恼火的“女巫”,我看了大半本《哈利·波特与魔法石》,那也是迄今为止,我看过的全部“哈利·波特”系列图书。
真正带我走进魔法世界的是电影。
坐在黑黢黢的电影院里,射向大银幕的那束光打开了通往魔法世界的通道。邓布利多、麦格教授、大胡子海格……一个个书里的人物出现在大银幕上,把咒语背得滚瓜烂熟的死忠粉“女巫”和只读了半本书的我都能一眼认出。一百个读者心里有一百个对角巷、魔法楼梯、魁地奇球场,但当电影版《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把它们呈现在眼前时,一切都盖棺定论了。
19年后再翻开“哈利·波特”系列,我再也想象不出霍格沃茨魔法学院会是其他什么样子,丹尼尔·雷德克里夫那张脸永远会随“哈利·波特”几个字一起出现,那张脸还会随他的年龄增长不断变化。

 

这是电影的魅力,或许也是电影对想象力的局限。但不可否认的是,后来,我看了很多小说改编电影,但没有一部对原著的还原能达到“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的程度,尤其是前两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和《哈利·波特与密室》。

开始关心好莱坞电影之后我才知道,操刀把“哈利·波特”搬上大银幕的英国制片人大卫·海曼和导演克里斯·哥伦布早早就懂得“粉丝文化”,20多年前他们就知道,“哈利·波特”的系列电影如果不能让书粉买单,那这个当时还很小众的故事就不可能被大众看到。
粉丝想看到什么?他们想要最像哈利·波特的哈利,和书里的赫敏·格兰杰一样有杂草般头发的赫敏,他们会拿着书,对照对角巷里的每一间店铺,霍格沃茨里开设的每一门课都得有理有据。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人物,选角是“哈利·波特”系列电影成功的最关键因素。

 

“也许和哈利长年住在黑洞洞的碗柜里有些关系,他显得比他的同龄人瘦小。他看上去甚至比他实际的身材还要瘦小,因为他只能穿达力的旧衣服,而达力要比他高大三四倍。哈利有一张消瘦的面孔、膝盖骨突出的膝盖、乌黑的头发和一对翠绿的眼睛。他戴着一副用许多透明胶带粘在一起的圆框眼镜,因为达力总用拳头揍他的鼻子。哈利对自己的外表最喜欢的就是额头上那道像闪电似的淡淡的疤痕。”
这是作家J.K.罗琳赋予哈利·波特的形象。2001年,《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在北美上映,“Up,get up!”(起床,快起床!)伴着姨妈凶巴巴的呼喊,睡在碗柜里的丹尼尔·雷德克里夫醒来,他头上有一道闪电疤痕,长睫毛,黑头发,脸圆,但算得上消瘦。他伸手够到那副镜腿歪歪斜斜的眼镜,把它架在耳朵上。起身钻出碗柜,那件挂在身上的大号灰绿色衣服和他一样委委屈屈的。那一瞬间你绝对相信,他就是哈利·波特。
收养和欺负哈利的德思礼一家也仿佛是从书里走出来的,电影一开场就能让所有原著粉和哈利一起同仇敌忾。罗琳对这一家三口的描写有点英国式的刻薄。德思礼夫妇是这样的:“弗农·德思礼先生在一家名叫格朗宁的公司做主管,公司生产钻机。他高大魁梧,胖得几乎连脖子都没有,却蓄着一脸大胡子。德思礼太太是一个瘦削的金发女人。她的脖子几乎比正常人长一倍。这样每当她花许多时间隔着篱墙引颈而望、窥探左邻右舍时,她的长脖子可就派上了大用场。德思礼夫妇有一个小儿子,名叫达力。在他们看来,人世间没有比达力更好的孩子了。”
儿子达力是这样的:“达力更像弗农姨父:一张粉红色的银盆大脸,脖子很短,一对水汪汪的蓝眼睛,浓密的金发平整地贴在他那厚实的胖乎乎的脑袋上。佩妮姨妈常说达力长得像小天使,可哈利却说他像一头戴假发的猪。”这时,图编老师可以配上一张德思礼一家的大合影,让读者比对一下角色的还原度了。

“铁三角”里的另两位也足够贴切。鲁伯特·格林特饰演的罗恩虽然没有雀斑,但他“大手、大脚、长鼻子”,长了一张对队友忠诚的脸。后来的艾玛·沃特森越长越美,似乎有些偏离赫敏的人物形象了,但在前两部电影里,她的确是那个语气显得自高自大,目中无人,有一头浓密的棕色头发和一对大板牙的麻瓜。

02角色与人生

找到这些合适的小演员不是件容易事。当年,英国电影圈有种说法,“整个伦敦的孩子都去面试哈利·波特了”。导演克里斯·哥伦布面试了成千上万的适龄小演员,最重要的哈利·波特角色一直找不到最满意的人选,直到丹尼尔·雷德克里夫出现。

在那之前,雷德克里夫已经是个有点经验的小演员了,他出演过BBC投拍的电视电影《大卫·科波菲尔》,饰演童年大卫·科波菲尔。哥伦布正是回看那部作品才选中了他。起初,父母不同意雷德克里夫演哈利,英国父母和中国爸妈也没什么两样,拒绝的原因是,电影得去好莱坞拍,一拍就是七部,实在有点耽误孩子的学习和自由成长。后来,剧组压上了大筹码才说服雷德克里夫的父母,他们承诺,“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的前两部在英国拍摄。
拍摄“哈利·波特”系列电影时,所有小演员都是中小学生的年纪,再看他们后来的人生轨迹,很难说清是他们本来由内而外地与角色相像,还是演了太久同一个角色,性格和生活被改变了。
雷德克里夫接受采访时回忆过一件趣事,第三部“哈利·波特”系列电影《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囚徒》拍摄前,导演给“铁三角”布置了一份作业,让他们每人写一个人物小传。交作业那天,雷德克里夫拿了张A4纸,艾玛·沃特森果然是赫敏,交了一摞纸,足有二三十页。格林特也不愧是罗恩,他忙于应付现实生活里的考试,压根忘了还有这么个作业。被问到为什么不交作业,他回答:“罗恩本来就不会交作业的嘛。”格林特用自己的行为完成了罗恩的人物小传。
从成为哈利·波特的那天起,雷德克里夫的人生就被改变了。《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上映之后,他没法再像从前一样按部就班地上学,后来的学业几乎是在家庭教师的辅导下完成的。他成绩不差,但对念书兴趣不大。
“人们喜欢我,是不是只因为哈利这个角色?我回到现实生活中,却没法像哈利一样优秀怎么办?你知道,这非常令人害怕。”雷德克里夫接受采访时,不止一次表达过类似的困惑。
在后来的演艺生涯里,他在《逃离比勒陀利亚》里演为黑人说话的白人蒂姆·詹金,在《黑衣女人》里演中年丧妻的亚瑟·科普斯,在《杀死汝爱》里演同性恋者,他还全裸出演过舞台剧《恋马狂》里的精神病医师。
几乎可以预见,雷德克里夫无法再塑造出比哈利·波特更深入人心的角色。如今,他做的每一个选择,都是在努力成为他自己。
相比之下,格林特更为幸运,他和罗恩一样,是“铁三角”小演员里最不起眼的那个,他没念大学,至今还偶尔演戏,生活没太受角色影响。
艾玛·沃特森则是三人中后续发展最好的那个。“哈利·波特”系列电影见证了沃特森“女大十八变”的过程,每一部她都更漂亮一些,学业上她又和赫敏同步,是个开了挂的学霸。小时候接受采访,她总是否认自己像赫敏,叛逆地想和角色拉开距离。长大后她才愿意承认,自己努力、上进、目标明确,就是赫敏本人。
“哈利·波特”系列的前两部导演哥伦布真的很会拍小孩儿,他为哈利·波特挑选了最合适的小演员,也让这一系列电影成为陪伴一代人成长的作品。在导演“哈利·波特”系列之前,哥伦布最出名的作品是“小鬼当家”系列,从这部成名作就能想象,哥伦布导演的两部“哈利·波特”是给孩子看的电影,有着温暖的色调和灵动的童真童趣。
大人们把孩子的友谊和勇气衬托得更纯粹。今天,即便在好莱坞和老演员格外敬业的英国,也很难再出现“哈利·波特”系列那样的阵容——一群英国老戏骨陪几个没什么演戏经验的小孩,他们的表演和衬托让“哈利·波特”系列后来向哥特、黑暗风格的转变成为可能。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也是好莱坞少有的在英国拍摄,且全英国演员阵容出演的电影,在这一层面上,J.K.罗琳享受了与莎士比亚、简·奥斯丁一样的待遇。
还记得前面提到过的电影开场吗?校长邓布利多和麦格教授率先登场,他们的面孔和演技定位了“哈利·波特”系列的层次。
饰演麦格教授的玛吉·史密斯是个最传统的英国女演员,经受过《奥赛罗》《大卫·科波菲尔》等经典作品的考验,也曾凭《加州套房》拿到过金球奖和奥斯卡小金人。她身上有天然的老派英国贵族气质、传统,有时候又有点神经质,这些特质都和麦格教授十分贴切。
理查德·哈里斯在前两部“哈利·波特”系列里饰演邓布利多,接下这个角色时他70岁了,38年前已经凭《如此运动生涯》拿到戛纳影帝和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据说,他接下“邓布利多”这个角色纯粹是为了小孙女。孙女是个哈迷,威逼他进了“哈利·波特”剧组。那时,哈里斯可能还没想到,邓布利多会成为自己最后的大银幕形象。2002年,演完《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和《哈利·波特与密室》后,哈里斯在伦敦病逝。
那一天,很多陷在学业压力里的哈利·波特粉丝都难过极了,他们多想有个和邓布利多一样的校长,公正、慈祥,一心爱着、护着学生,有时还有点狡黠,会帮着学生遮掩错误。后来,迈克尔·甘本接替理查德·哈里斯出演了后来几部电影里的邓布利多,但在众多哈迷心中,哈里斯是最好的邓布利多。
另一位让人意难平的演员是饰演斯内普的艾伦·里克曼。如果说,“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在文学上的成就,建立了魔法世界是一方面,在人物塑造上,斯内普为小说的“文学性”贡献颇多。他是整个故事里最复杂的人物,不到故事的最后时刻,没有人能判定他的善恶。斯内普内心藏着大秘密和对哈利一家深厚的情感,他永远躲在角落里,被疏远、被误解。他孤独,又害怕热闹,渴望阳光,又难以拒绝黑暗,他骄傲,却又爱得那么卑微。
艾伦·里克曼演出了所有斯内普的特质。他那张棱角特别又有点僵硬的脸赋予斯内普天然的戏剧张力。或许是受小时候发音障碍问题的影响,里克曼身上有种阴暗气质,这让他天生适合演反派。在“哈利·波特”系列电影里,这种阴暗气质碰上阳光的少年们,常常能制造些幽默效果,这是罗琳写小说时也没想到的。
2016年1月14日,艾伦·里克曼去世那天,全球的社交网络都被刷屏了。我也又想起了斯内普出场时的样子,那是在霍格沃茨魔法学院的新生入学仪式上,他爱恨交加地望向哈利·波特,一眼,纠葛十年。
也是从那天起,从那场挑选学院的仪式起,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以光影的形式,向我们这些“麻瓜”敞开了大门。

 


(本文刊载于《三联生活周刊》2020年30期,点击文末封面图一键下单) 

作者档案



宋诗婷

一个“战时”很没用的文化记者

26分钟前

三联生活周刊

个人微博:@福·宋




    大家都在看     





B站解读☞UP主:三联编辑部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点击下图,一键下单

20年后重返霍格沃茨:想学校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周刊书店,购买更多好书。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