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全网关注的抹香鲸搁浅背后,人类没有意识到的一件事

一蛋仔 三联生活周刊 2022-04-21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2022年4月19日,一头抹香鲸的命运引发了众多网友关注。当日8时许,浙江宁波,象山县石浦镇铜瓦门大桥外半边山海域附近,渔民发现一头抹香鲸搁浅。经现场工作人员判定和测量,该鲸鱼是雄性抹香鲸,体长约19米,体重约70吨,尾部、头部等都有明显擦伤,此前工作人员已对其进行清创处理。经过长达20个小时的接力救援,20日早上5点20分左右,在渔政船的牵引和护航下,搁浅的抹香鲸成功抵达目的海域,渔政船已经切断牵引绳将抹香鲸成功放归大海。

这头抹香鲸是幸运的,但更值得关注的是,早在2021年,我国福建和浙江沿海就不断群发性鲸类搁浅事件。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王志陶副研究员是做鲸类动物研究的,在他看来,这些并不常见的搁浅事件,可能意味着海洋环境正在发生转折性的变化。

今年早些时间,王志陶曾在《生态毒理和环境安全》(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公布了他们对一头搁浅瓜头鲸的研究结果,试图说明,为什么鲸类搁浅事件变得越来越多。以下是王志陶的讲述。



口述 | 王志陶

采访|孙一丹

编辑 | 王海燕

搁浅的“大鱼”

我们接到求助信息是在2021年7月6日,当时浙江台州临海的一片滩涂上,村民退潮后去赶海,结果看见十几只“大鱼”在浅滩上挣扎,场面十分壮观。当地的村民从未见过这么大规模的搁浅现场,所以联系了渔业部门,渔业部门通过各种途径最后找到了我们。

搁浅现场(图 | 人民视觉)

我们第一时间就在线上给出了救护的指导,同时派了工作人员到现场,经参与救护的其他团队进一步甄别,确定了这些“大鱼”全都是瓜头鲸(Peponocephala electrotra),一共12头。瓜头鲸是一种中小型齿鲸,一般生活在南纬 20°至北纬 20°的热带、亚热带和温带远洋深海区,另外,在夏威夷,法属玻里尼西亚和菲律宾之类的海洋岛屿附近的海岸也有目击报告,但是在浅水水域鲜有人见到它们的踪影。

我们单位做淡水及海洋鲸类保护研究工作已经40多年了,以前从未在中国沿海记录到这么大的鲸类搁浅事件。遗憾的是,这12头搁浅的瓜头鲸有5头死亡,现场救下了7头,其中6头放回了大海,剩下的1头身体状况不太好,无法依靠自身游泳并保持正常呼吸,所以我们最后把它带回了养殖基地做康复,取名叫小瓜瓜。

蹊跷的是,就在这群瓜头鲸搁浅过后没几天,我们陆续又收到了两起鲸类搁浅报告,一次是2021年7月9日,浙江省宁波市沿海发现两头粗齿海豚 ( Steno bredanensis )搁浅,都被救下并放回了大海。还有一次是在2021年7月11日,浙江省温岭沿海发现2头瓜头鲸搁浅,一死一获救。而此前,2021年6月10日,福建省福清沿海也有6头宽吻海豚(Tursiops truncatus)搁浅(全部被救起并放回了大海)。

2022年4月19日,浙江宁波,象山县石浦镇铜瓦门大桥外半边山海域附近,渔民发现一头抹香鲸搁浅(图|人民视觉)

这件事引起了我们的警觉,因为鲸类处在海洋生物食物链的最顶端,属于“旗舰种”。它们的数量、分布状态和生存情况,能够间接反映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情况。虽然根据2003年的一项研究,在整个北太平洋,从 1990 年代中期至 2000 年代初期,所有大型鲸类的数量下降了86%。但如此频繁的大规模鲸类搁浅仍然罕见,所以我们推测海洋生物的整体生存环境,可能已经到了一个比较严重的转折点。

为了进一步搞清楚这些鲸类的搁浅原因,我们决定给暂养的小瓜瓜进行听觉能力检测。为什么检测听力?这是因为和陆地的蝙蝠一样,鲸类、尤其是齿鲸类,在水里也是靠回声定位系统来导航的。我们推测搁浅的鲸类可能是其回声定位系统(包括发声和听觉两部分)出了问题。

和幸存的鲸鱼“小瓜瓜”一同搁浅的另一头瓜头鲸在海洋馆接受治疗(图 | 人民视觉)

我们在“小瓜瓜”的身上放置了电极,而后给它播放了特定频率和声强的规则性音频,通过改变播放的音频的强度,记录“小瓜瓜”听觉诱发电位的变化。这是一种无损伤的听觉测试电生理技术,最后的结果表明,“小瓜瓜”的确出现了明显的听力损伤。这意味着它的回声定位系统已经发生紊乱或受到损伤,很容易在茫茫大海里迷失方向。

鲸鱼听力损伤,一种原因可能是年龄,和人类一样,鲸类的听力也会随着衰老而下降。但小瓜瓜的体长显示,它的年龄大约在19岁,正值青壮年。此外,以往鲸鱼搁浅,一般是自身患病、受伤或遇上地震、台风、海啸之类的极端天气引起,但小瓜瓜身上并没有明显的外伤,同时,搁浅发生之前的时间段里,也没有极端天气。排除其他原因后,我们推测,小瓜瓜听力受损并搁浅的原因最有可能是人类活动。

实际上,国外已有大量的研究论证,人类航运和地震勘探产生的高频声和声纳,会对鲸类的听觉系统产生影响。而“小瓜瓜”搁浅的浙江水域,是世界第五、中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和全球货物吞吐量最大的港口宁波舟山港所在的水域。

舟山渔场盛景(劳马 摄)

吵闹的水下环境

水下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声音,这一点可能很多人意识不到。几十年前,人们认为海洋是很安静的,随着研究发展,人们才发现,其实海洋是一个非常嘈杂的环境

海洋原本就有自己的声音,比如海洋生物发出的声音,像海豚用低频的声音来交流,用高频的回声定位信号来探测导航等;还有地震海啸、打雷下雨,甚至起风时引起的水面波纹和声音。

有了人类活动后,海洋里的声音环境又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十几年前开始,我所在的课题组就在珠江口水域开展了水体噪音监测,研究水体噪音对动物的影响。珠江口有全球最大的中华白海豚种群,同时这片水域的人类活动也非常集中。

王志陶所在课题组的研究成果节选(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 in stranded melon-headed whales (Peponocephala electra): With severe hearing loss and possibly caused by anthropogenic noise pollution, 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 228 (2021) 113047)

在十几年里的研究里,我们发现,随着水体中的人类噪音增多,这里的动物一直在做适应性调整。以中华白海豚为例,因不同年份的人类活动差异,它们通讯信号的频率也存在显著差异。但动物的适应能力是有度的,如果水体噪音达到一定强度,动物就没办法适应了。根据国际已有研究公认是,噪音超过120分贝就会对动物的行为产生干扰,如果再强,就会产生听觉损伤,这种损伤部分是暂时性的,另一部分是永久性的。

更严重的,比如爆破、打桩的噪音,是一种瞬间的高能量噪音,可能对动物的组织器官造成损伤,直接致死。目前,相关部门对海洋爆破的管制较严,但在桥梁、风电场的建设里打桩仍用得比较多。

除了珠江口水域,我们对航运频繁的长江水域也进行了监测,发现淡水里的水体噪音污染也非常严重。以生活在长江的我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长江江豚为例,长江的水非常浑浊,长江江豚在水里不可能用视力辨别方向,必须要靠回声定位来导航或者探测。但我们在长江的研究项目里,约90%位点的水体噪音污染超过了长江江豚造能适应的强度。

 纪录片《长江 天地大纪行》中搁浅的江豚

不过在我国水体噪音对水生生物的具体影响,现在的研究并不深入,也就无法有效干扰。而无法干扰的原因是,我们对水体噪音的监测基础工作尚未得到重视。比如小瓜瓜搁浅的浙江水域,虽是全国最繁忙的渔港之一,但我们对这里的水体噪音监测三年前才开始,目前的位点较少,范围也不够大。而这渔业活动和船舶运输不可避免地造成大量持续性的慢性水体噪音污染。

水体噪音的监测在技术上其实已经很成熟了,但在我国辽阔的水域里,一是经费较短缺,专业团队少;二是监测环境也很复杂,比如在珠江口,我们的监测记录仪常被繁忙的渔船“误捕”捞走或拖走。

去年的群鲸搁浅,给我们提了一个醒,现在水体噪音已经比较严重了。这也许正是海洋环境发生变化的转折点。虽然由于搁浅救护下来的个体,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必须优先释放回大海,我们只对“小瓜瓜”进行了实验,但起码小瓜瓜的听力受损与浙江水域存在水体噪音污染确是事实。

《鲸鱼的秘密》剧照

事实上,后来我们统计了一下,2021年里,从6月至10月,福建和浙江沿海,累计发生了7次群发性的鲸类搁浅事件,搁浅的鲸鱼总数达到了47头,涉及的种类则包括瓜头鲸、糙齿海豚、瓶鼻海豚和布氏鲸。其中9月30号和10月3号的两次,鲸类搁浅地点是浙江慈溪的钱塘江口和上海金山南岸,均位于杭州湾,隔海相望。因为这两次搁浅的都是瓜头鲸,数量也都是12头,其中第一次搁浅中,它们全部获救并放回了海里,但第二次搁浅中,人们只救回了8头,另外4头死亡。目前没有证据表明,这两次搁浅不是同一个群体。

而一个遗憾的事情是,救护了“小瓜瓜”后,虽然有多家机构参与并全程有七八个训练员轮班看护它,它也渐渐适应了大家的陪伴,从一开始不进食,到慢慢可以灌食流体状鱼肉,后来甚至可以直接投喂。但20多天后的2021年7月28日,它还是去世了。如果能对海洋多一些了解,也许,未来就能少一个无助“小瓜瓜”,多一个在海洋中自由遨游的生命。







排版:踢踢/审核:同同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转载请联系后台

大家都在看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下单本期新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