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活到多少岁,才能跟父母和解?

刘畅 三联生活周刊 2023-05-04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父母并不能天然理解孩子。孩子对父母的依赖与独立,都是人的天性。

健康的亲子关系是孩子将父母视为相互独立但彼此联结的个体。理解是“谈判”的结果。



文|刘畅

为什么一个有自己孩子的成年人,可以在外面对朋友和颜悦色,对领导唯唯诺诺,回到家就对父母失去耐心,一面说着“你们怎么连这个都想不到”,一面心里想着“我知道你们怎么想的,你们理解不了”。为什么最依赖的关系,会变得甚至比从未谋面的网友更疏离?

《人世间》剧照

一个成年人发现自己与父母沟通不畅,觉得父母固执,往往因为自己也变成了一个固执的人。因为一个成年人能够确证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前提是对自己、对社会有固定的认知,人们被环境接纳时,才能建立稳定的身份感,相信自己是可以存在的、有价值的。

虽然孩子甚至刚刚成年的人观念可塑,当一个人过了30岁,进入社会一段时间,有一定阅历后,大多观念和倾向会日渐牢固、持久、不可动摇。而他所持有的观念,往往都被社会环境塑造过,总体上和环境一致,也构成他被接纳的基础。只不过因为父母的观念被塑造的社会,与孩子所处社会环境不同,有可能使得观念之间产生龃龉。

《带着爸爸去留学》剧照

孩子已经有一定社会阅历,父母日渐苍老,许多已经退休,亲子间的话语权在转移,亲子关系也理应在转化。

心理学家会把亲子关系,尤其是父子关系概括成五个阶段:对于年少的孩子,父母是偶像,孩子在偶像期会竭力取悦父母,试图获得父母的认可与接受;十余岁至二十多岁是不和期,孩子有了独立意识,开始反抗父亲的权威,反对父亲强加的期望与要求;之后是进化期,尽管父子感情上依旧疏离,但反抗变少,变成一种隐匿的竞争;当孩子在三四十岁有了自己的孩子后,逐渐开始原谅、接受甚至钦佩父母,开始互相接受彼此的不同;而过了50岁之后,和谐的亲子关系中,能看到爱、包容与理解,进入和解期。

《小欢喜》剧照

类似的阶段的递进绝非自然而然,尤其当孩子理所当然地觉得父母会理解他,一旦父母不理解,仿佛父母“背叛”了自己的时候,那是一种没有完全独立的表现。孩子从儿时对父母生理上的依赖,到延续一生的情感依赖,都是天然的;而孩子成年后的独立,与父母分离,也是天然的。于是在心理学家看来,真正的亲子关系,同时存在着“离合需求”。

心理学家海克·M.布尔(Heike M. Buhl)曾论述,独立的孩子意味着,将父母和自己看作相互独立但彼此联结的个体,他会认识到自己和父母是不一样的,主动区分哪些是自己的观点、意愿,哪些是父母的,允许父母的固执和反对。遇到不一致,会像面对朋友那样沟通,思考解决办法。甚至能够意识到,不同并不必然意味着亲子关系有问题。

《隐秘的角落》剧照

但孩子的“不成熟”并非只是孩子的问题。父母的过度干涉,导致孩子不能“断奶”,是老生常谈的话题。而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家庭应该作为一个“系统”看待。孩子也许在成年之前,便难与父母沟通,亲子间的问题要在家庭内部,亲子、夫妻之间。

比如心理咨询师奥古斯都·纳皮尔和卡尔·惠特克在《热锅上的家庭:原生家庭问题背后的心理真相》中,一名被认为是精神分裂的女儿与母亲无休止地争吵背后,是她的母亲与父亲之间的关系出现问题。她与母亲的争吵,父亲在母女争吵中的立场,都是父母之间回避彼此问题的连带结果。

《关于我妈的一切》剧照

不过当一个人已经成年,相对健康地走入社会,即便对父母,还是应负担起成年人的责任。像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赖特研究所马修·麦凯教授等人在《Couple Skills:Making Your Relationship Work》中建议,不仅要与父母沟通分歧,在与父母沟通前,应设定好自己的底线和态度,比如“我将平静地接纳冲突”“我是灵活的”“我希望实现对双方有利的结果”。

像所有关系一样,只有在磨合中,彼此才能达到理解。 

《盛夏未来》剧照







 排版:小映/ 审核:同同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转载请联系后台。

大家都在看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下单本期新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