媚俗=low吗?媚俗艺术到底好不好?
弗拉基米尔·特雷奇科夫《The Chinese Girl》,1952年,“媚俗之王”弗拉基米尔·特雷奇科夫可能是继毕加索之后世界上最富有的艺术家。其作品主题往往受到他在中国、南非等地早期生活的启发。
“Kitsch”——之前被翻译成“媚俗”,近几年又被翻译成“刻奇”。每个人一生中都必定喜欢过一两件带着媚俗性质的作品。即使是伟大的艺术作品中,也可能带着媚俗的潜流。
=========
▲「 媚俗,穷凶极恶现实的麻药 」
欧美消费主义方兴未艾,艺术家们也随即对大众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标志性的例子便是波普艺术在美国得到了爆炸式发展,并在世界范围内蔓延。工业革命推进的城市化和大生产带来的大众商品、廉价娱乐方式则为媚俗艺术提供了基础条件。
安迪·沃霍尔《32罐金宝汤罐头》,51×41cm,1962年
爱德华多·包洛奇《Meet the People》,拼贴画,1948年
著名艺术学者格雷戈里·弗勒(Gregory Fuller)曾说过,“媚俗艺术使得那些无法忍受的日用品变得可以接受,对,甚至有些美好。”商场上直截了当而又自以为是的美为人们提供着感官的即时愉悦。它们使人感到美好,也使世界幻化得可爱异常。也因此,人们不再那么狠狠地批评媚俗。
玛格丽特·基恩《Happy Mask,Unhappy Boy》,1963年,玛格丽特·基恩的大眼睛儿童忧郁肖像在上世纪50-60年代取得了巨大成功。她的粉丝和收藏家包括娜塔莉·伍德、安迪·沃霍尔、琼克劳·福德乃至联合国。
奈良美智《Cosmic Girl(Eyes Open,Eyes Shut)(2 works)》,2008年,日本文化的“可爱”(kawaii)概念也被认为是媚俗的代表,它着眼于消除 “高雅艺术”与大众诉求表面上的的分歧。
Unknown《Guardian Angel》,1900年
“无所不用其极”的媚俗艺术乐于用情绪性的图像来帮助我们省略思考,尤其是夸张而艳俗的颜色把我们的感官填充地满满当当,也让我们以为自己拥有着深刻而严肃的情感。它大肆宣称自己是“美丽的”、“深刻的”……使用这些高大上的主题来时刻提醒观众自己的伟大。
雷罗伊·尼曼《Brooklyn Bridg》
吉姆·沃伦《Horses In The Waves》
威廉·霍尔曼·亨特《Our English Coasts》,油画,1852年
程式化的图像加上对观众情绪的熟稔拿捏,再佐之以对公众认同的亦步亦趋,没有任何消费领域、阶层和商品可以逃脱媚俗,人们一边沉浸在包装完美的自我感动之中,一边心甘情愿地为之消费。
托马斯·金凯德《Sunset On Lamplight Lane》
第一个芭比娃娃,1959年
=========
▲「 媚俗,如此直接的美好 」
绘画中的媚俗最为典型的是19世纪的沙龙绘画。深情拥抱的情侣间炙热难抑的爱情欲火,没有什么比这更适合表现令人感动的媚俗了。这类画作根本不需要解释,也不需要评论,任何人都能够在看过一眼后明白画家的意思。
杰克·维特里亚诺《Dance Me To The End Of Love》
杰克·维特里亚诺《The Singing Butler》
杰克·维特里亚诺《Just the Way it is》
也正是因为迎合了大众趣味,所以它们取得了市场的成功。正如乔尔乔内的《沉睡的维纳斯》和马奈的《奥林匹亚》这类画作所遭受的惨痛经历一般;原本被严肃艺术界嗤之以鼻的媚俗艺术自20世纪以来,因为大众的欢迎和市场的叫好而最终占据了一席之地。
乔尔乔内《沉睡的维纳斯》,油画,108.5×175cm,1508年
马奈·爱德华《奥林匹亚》,1863年
媚俗是诉诸于人类固定而内在的情感的。这样的情感除了爱情外,自然还有其它。那些不加思考就瞬间霸占我们所有情绪的庞大主题,比如大自然的伟大和宗教的关怀,实则都暗涌着媚俗的召唤。
安德烈亚斯·阿肯巴赫《Sailing Ships on a Beach》
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Monk by the Sea》,油画,110×171.5cm,1808-1810年
=========
▲「 伟大艺术和媚俗的暗流 」
与媚俗艺术不同的是,伟大的艺术作品中,媚俗分寸合适地服务于艺术作品。在宗教题材中,“忏悔的抹大拉的玛利亚”是很多画家喜爱的一个主题。鲁本斯、提香、戈雅等艺术大师都留下了重要的作品。在经过检验和认可的经验基础上,这些画家们小心翼翼地把控着触发观众内心神圣感觉的尺度。而这个尺度之外的一小步,就是媚俗的深渊。
提香《忏悔的抹大拉的玛利亚》,油画,118×97cm,1565年
圭多·雷尼(Guido Reni)是巴洛克时期的大师之一,他最擅长的便是描绘感伤的宗教题材。在走向世俗化的19世纪,雷尼对于圣母的大胆改造是受欢迎的。在雷尼的画作前,人们一面为忏悔者满怀感伤,一面对袒露的圣母流露欲念。这种双重刺激背后,正是媚俗的吸引力。
圭多·雷尼《The Penitent Magdalene》
提香和雷尼之后,抹大拉的玛利亚身体和情感的提供越来越明目张胆。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弗朗西斯科·阿耶(Francesco Hayez)的抹大拉的玛利亚就更为煽情地引诱着观众投注赤裸的目光。刺激和感伤越来越直接地提供给每一个人,艺术家们更为主动地贴合了媚俗的要求。
弗朗西斯科·阿耶《Mary Magdalene as a hermit》,油画,118×150cm,1825年
=========
▲「 生产媚俗 」
媚俗来源于复制。现代工业文明轻而易举地将“伟大”带入了日常生活中。在旅游景区买一个印着标志物的纪念商品相信是大部分人都做过的事情。
杰夫·昆斯《Michael Jackson and Bubbles》,陶瓷, 106.7×179.1×82.5cm,1988年
这已经是艺术家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大众喜欢“媚俗”。达达主义借用大众文化的元素开始了波普艺术和后现代主义的菌株;其中,媚俗便被他们作为武器用以反抗机器和意识形态带来的自我异化。这也引得一批艺术家和评论家对大众文化和媚俗艺术给予了肯定的评论。
马塞尔·杜尚《带胡须的蒙娜丽莎》,1917年
安迪·沃霍尔《玛丽莲·梦露双联画》,1962年
媚俗艺术已然成为了现代文化的重要支柱,它的形式和内容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但它对于文化的本质是不变的,它也永远与文化体系和知识系统相伴而生。
文化本身就包含了高低的意味,趣味也是一种知识系统。媚俗反映了一个时代大众文化的价值观,同时揭露了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今天的中国,镶嵌在社会结构中的知识体系在不断升级,个人喜欢的感觉和标准也只有在不断实践中才得以发展变化。
克拉斯·奥尔登堡&库斯杰·范·布鲁根,Dropped Cone,2001年
没有必要去批评喜欢媚俗的人。平庸的世界里,媚俗真的很可爱,是媚俗给了我们对待事物的兴趣和热爱,让“坏品位”也可以流行和迷人起来。媚俗的成功便在于,我们都知道什么是对的、是好的,但坏的才是我想要的和享受的。每个人内心的那一点点羞耻感和小黑暗,同样值得尊重。
杰夫·昆斯《Made in Heaven》系列作品之一,317.5×690.9cm,1990-1991年,艺术家和妻子化身当代的亚当和夏娃,以各种姿势演绎三级片场景。
杰夫·昆斯《Fait D'hiver》,1988年
精彩回顾:
[编辑、文/刘家嘉]
[本文由《时尚芭莎》艺术部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