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红色、蓝色的画价格更贵?艺术品的色彩究竟有何秘密?

张欣彤 时尚芭莎艺术 2019-05-25

皮特·蒙德里安《红黄蓝的构成》,46×46cm,1930年

艺术家对色彩是极其敏感的,看似随性的选择实际上是创作者不断摸索、尝试的结果。艺术家所处时代、流派等都会对其用色产生影响。色彩不仅体现着艺术风格,其背后还有着更深层的含义。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色彩影响人类心情的理论,但你知道色彩还会影响你的“钱包”吗?试想一下,如果有足够的预算,你是会选择鲜艳饱和的红蓝色作品,还是纯粹的黑白色作品,亦或是可爱的糖果色呢?


格哈德·里希特《设计的理由》,木板油画,70×100.2cm,1978年


=========

红与蓝带来的价格惊喜


网络上流行着一句话,“自古红蓝出cp”,到了艺术界,这对“好搭档”还能给艺术家带来意象不到的商业效应。2013年,苏富比拍卖行董事、绘画专家菲利普·胡克(Philip Hook)在其出版的书中提到,“红色和蓝色的作品往往会给交易者带来好消息。”在此基础上,荷兰蒂尔堡大学的两位研究人员分析了抽象画颜色对其价格的影响。


赵无极《4.02.68》,布面油画,65×54cm,1968年,在2014年香港佳士得拍卖中以1084万港元成交。


研究人员搜集了从1994-2017年间拍卖的5500多幅抽象画资料。在排除了画布形状、几何构图等方面的影响后,他们发现以红、蓝为主色调的作品往往比同类其它颜色作品价格更高;而蓝色饱和度提高时,价格又会再次上升。


艺术家肖恩·斯库利(Sean Scully)的两幅画作《加入黄色》和《红蓝地平线》就是典型案例,二者大小几乎相同,创作时间相差不到20年,但价格却相差近一倍。

 

肖恩·斯库利《加入黄色》,布面油画,213.5×162.5cm,1999年,在2015年苏富比当代艺术晚拍中以55.7万英镑成交。

肖恩·斯库利《红蓝地平线》,布面油画,215.9×190.5cm,2015年,在2019年苏富比当代艺术晚拍中以83.1万英镑成交。


抽象艺术大师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以红色为主色调的《抽象画》在去年5月的苏富比拍卖中以1653万美元的价格成交,而今年一幅以黑、白、红为主色的《抽象画》却只拍出了900多万美元。两幅作品大小相近、风格相同,虽仍有其它因素影响,但色彩带来的价格波动效应可见一斑。


格哈德·里希特《抽象画》,布面油画,200×200cm,1999年

格哈德·里希特《抽象画》,布面油画,180×180cm,2009年


同类研究在艺术界数量并不多,谁能想到颜色的变化会对作品价格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呢?当然这只是一份研究报告,并不适用于所有的艺术品。艺术家的创作都有自己的方法准则,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格哈德·里希特《抽象画》,铝板油画,38×35cm,1999年


=========

黑与白的纯粹


提到黑白色的艺术作品,我们往往联想到的是黑白照片、水墨画。在中国传统观念中,黑白照片代表着老旧,甚至是不吉利。但在摄影大师手中,黑白照片有了全新内涵。在弱化了色彩带来的影响后,黑白色的作品让人们更关注于拍摄对象本身,其光影效果也更加突出。


杉本博司《派拉蒙剧院,纽华克》,黑白摄影作品,2015年


日本摄影艺术家杉本博司擅长使用长时间曝光的手法展现作品。在“建筑”系列作品中,他刻意模糊建筑细节,以还原建筑师设计原型;而在“海景”系列中,他则选择用极简构图还原心中古代大海的形象。黑与白的运用让人们更关注于拍摄对象本身。


杉本博司《加勒比海,牙买加》,黑白摄影作品,1980年


与其说是纪实的照片,杉本博司的作品更像是带有哲学意味的抽象画。人们评价他的作品带有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意境,给人含蓄空灵之感。当观众静静地欣赏其作品时,往往会感受到一股禅意。


杉本博司《光之教堂》,黑白摄影作品,2009年


比起杉本博司的意境表达,纪实摄影师艾略特·厄威特(Elliott Erwitt)更擅长用镜头捕捉生活的瞬间,展现社会风貌。厄威特用作品记录的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小确幸”,比起重大事件的决定性瞬间,这些小小的闪光点组成的是平凡人生活中的幸福。


艾略特·厄威特《A Kiss Is (More Than) Just a Kiss》,黑白摄影作品,1955年

艾略特·厄威特《Dog Dogs》,黑白摄影作品,1989年


厄威特在其作品中展现的是“写实的幽默”,有人评价他的作品带有卓别林式的风格。黑白照片的形式让人们更关注于事件本身,同时也在幽默中增添了一份深沉,让观众在看过后多了一份思考。


艾略特·厄威特《Lens》,黑白摄影作品,1950年


=========

普鲁士蓝 VS 中国蓝


颜色不仅仅可以帮助艺术家表达创作理念,它还能体现一个时代的历史发展。在文艺复兴时期,蓝色颜料大多从珍贵的青金石中提取,其价值是同等重量黄金的五倍。因此,那时的艺术家在使用蓝色时是非常谨慎的,而普鲁士蓝的发现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并为后世绘画发展奠定了基础。

 

博纳旺蒂尔·巴尔(Bonaventure de Bar)《A Military Convoy》,木板油画,22.6×27.6cm,1735年,通过显微镜,我们可以发现画中天空及人物的蓝色部分均为颗粒状。


这种蓝色颜料是一位化学家在一次实验失败后发现的。其一经问世就受到了画家们的追捧,它虽然不能完全取代由青金石提取的品蓝色,但在画作中却有着意想不到的表现。当时的艺术家认为这种颜色更适合描绘自然风光。以普鲁士蓝为基础,画家发现了颜色更多的可能性。这对当时绘画界的发展影响极大。

 

让·奥诺雷·弗拉戈纳尔(Jean-Honoré Fragonard)《Español: Las bañistas》,布面油画,64×80cm,1765年


在我国古代也有一种象征着时代发展的色彩——中国蓝。这种颜色最早发现在秦始皇陵中出土的兵马俑上。虽然我们现在看到的兵马俑大多是只有土色的陶俑,但实际上刚刚出土的兵马俑色彩十分鲜艳。由于空气氧化,所有的色彩在出土后一分钟左右就开始斑驳、脱落,才有了现在的结果。


秦始皇陵陪葬兵马俑一号坑


历史学家在修复兵马俑的过程中发现了中国蓝这种颜色,它并非由天然物质提取,而是由化学手法——也就是古代的炼金术制作的。更令人意外的是,这种颜色还能转换为紫色。在人类的整个“颜料发明”史上,紫色颜料很难制备;在西方,直到19世纪才有了稳定的紫色颜料。

 

经考古学家修复的兵马俑


普鲁士蓝和中国蓝的发现不仅仅是艺术史上的突破,更体现着当时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透过作品,观众感受到的是当时的艺术水准;透过颜料,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经考古学家修复的兵马俑


 =========

糖果色的情感


糖果色从2009年夏天开始流行,其色彩饱和度更低,视觉效果更柔和。在当代艺术家手中,糖果色的使用让作品多了一份梦幻感,同时更易吸引人们关注。中国当代艺术家向京和翟广慈夫妇用雕塑搭配糖果色系的手法,体现着现实生活积极向上、充满阳光的一面。

 

向京《妆扮》,2015-2016年


在《我看到了幸福》系列作品中,艺术家用少女怡然自得、抬头微笑的姿态,展现自己对幸福的理解;在《天鹅湖》中,创作者打破传统观念,让圆圆胖胖的小丑成为了作品的主角。他们用艺术展现着人性本真的一面,用糖果色给作品增添了一份童趣。


向京《我看到了幸福》,雕塑,2011年

翟广慈《天鹅湖》


日本当代艺术家奈良美智用笔下的小女孩表达着个人的情绪感受。糖果色和儿童题材的运用更易引起观众兴趣,其主题与表现形式之间的反差让作品内涵更加深刻。


奈良美智《Punch Me Harder》,215.9×195.6cm,2000年


同样是日本当代艺术家,下田光则专注于用画作描绘受伤的儿童世界。在其作品中,孩子的神情寂寞而迷茫,眼中的星光代表着他们心中的理想。这种可爱而略带忧伤的画面,让观众一眼就沉醉其中。


下田光《Whereabouts of God》,2018年


糖果色在表达黑暗与暴力主题中也意外得有效。无论是美国艺术家Kristen Liu-Wong,还是西班牙艺术家胡安·科尔内利亚(Joan Cornellà),他们都用糖果色描绘着黑色幽默的荒诞世界。对艺术家来说,创作是宣泄个人情感、表达个人见解的手段,糖果色只是情色暴力主题的伪装。


Kristen Liu-Wong《Speed Demons》,2017年

胡安·科尔内利亚绘制的漫画作品


历史上人们对色彩的分类由来已久,最早的色环由英国物理学家牛顿(Isaac Newton)在1666年通过棱镜折射实验发现。而真正对艺术家运用颜色产生影响的是歌德的《色彩理论》,他在牛顿的基础上发现了色彩对人心理层面上的影响。


英国画家约瑟夫·透纳(Joseph Turner)痴迷于歌德对色彩的研究,并在画作《光与色——洪水灭世后的清晨》体现其理论。事实上,色彩不仅仅影响着艺术家的创作,它体现着时代的特点,影响着观众对作品的理解与欣赏。


约瑟夫·透纳《光与色——洪水灭世后的清晨》,布面油画,78.5×78.5cm,1843年


德国艺术史学家沃尔夫林(Heinrich Wölfflin)在撰写《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提到,一百多年前,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和艺术史都是黑白的。而到了现在,艺术家则用各种色彩表达着自己对艺术、对世界的理解。通过颜色的变化,我们可以从侧面看到各个时期艺术的发展历程。

 

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作品,丝网版画


即使是相同的颜色,配合不同主题、不同风格也能带给人截然不同的感受。不论是热情的红色,还是冷静的蓝色,在艺术家笔下,它们都可以最有效地表达作品内涵。艺术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寻找着最能体现自己创作理念的色彩。




精彩回顾:

周力:我站在窗的中间

艺术圈都在焦虑什么?

佛系园林:古人的中庸之道
















[编辑、文/张欣彤]

[本文由《时尚芭莎》艺术部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