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情怀到底是什么?

赵子琛 时尚芭莎艺术 2021-02-02

文森特·梵·高《Terrace and Observation Deck at the Moulin de Blute-Fin,Montmartre》,布面油画,1886年

不知为何,情怀二字近几年总是闯入我们的视野,但若深究其义,却又不能准确地将它描述出来。只知道摇滚乐是一些乐队的情怀,动画版《狮子王》是80、90后的情怀……这样看来,情怀似乎就是对曾经辉煌的追忆。不过,它真的只是对曾经辉煌的追忆吗,那艺术呢?


相信当很多人面对情怀二字时,都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困惑。人们对此常常急于追问,却又不求甚解。这时,不如打开搜索引擎输入“情怀”二字,看看各类百科是如何解释的:


【情怀】汉语词、汉语合成词、中性词 英文:mood、feelings释义:拥有某种感情或心境。


文森特·梵·高《Street Scene in Montmartre: Le Moulin a Poivre》,布面油画,1887年


不知看完解释后的你,是否有着这样的感受——“这到底在说些什么?”不妨再看看附加的几句解释:


1、情怀并非都是高尚的。情怀可以是平庸的、庸俗的,甚至是恶劣的。 

2、情怀是中性词,做主语或宾语时必须加定语。



文森特·梵·高《The Hill of Montmartre with Stone Quarry》,布面油画,1886年


这似乎颠覆了人们对情怀原有的自定义。因为大家从小接触到的,仿佛都是以正面形象示人的案例。其中,有人将它定义为对某事的执念;有人认为只因喜欢,不计得失地做一件事也是情怀。鲁迅也曾说过:“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尽管辞藻各异,但无论其中包含的情怀是大是小,仿佛都是心之所向。


文森特·梵·高《Vegetable Gardens in Montmartre:La Butte Montmartre》,布面油画,1887年


文森特·梵·高《Le Moulin de la Galette》,布面油画,46×38cm ,1886年


而对于艺术家来说,他们在作品中释放的感情通常是多维度的。譬如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便将基督教信仰和苦难精神融入创作。即使在部分人看来,很难将这样的融合定义为对过去辉煌的追忆,但却又不能不将之称作是一种情怀。所以对于艺术家来说,他们究竟该如何阐述情怀呢?


文森特·梵·高《The Hill of Montmartre with Stone Quarry》,布面油画,1886年


扫描二维码,

关注正版“时尚芭莎艺术”官方微博,

更多精彩艺术内容,绝不容错过!




  ========

“以小见大”的画家 


温斯洛·霍默(Winslow Homer)是美国19世纪最重要的画家之一,他之所以被封得如此高的头衔,最直接的原因便是霍默用一生去记录周遭的生活实景,并对人与人的关系产生了独立思考。


温斯洛·霍默《A Quiet Pool on a Sunny Day》,布面水彩,1889年


在他的绘画作品中,玄奥的人文主义挣脱了以社会为背景的束缚,画面人物几乎尽数归返自然。除此之外,霍默的创作也时刻呼应着美国当时的时代热点——南北战争(1861-1865年)及种族问题。

 

温斯洛·霍默《After the Hurricane,Bahamas》,布面水彩,38×54cm,1899年

温斯洛·霍默《The Red Canoe》,布面水彩,50.8×34.8cm,1869年


譬如在南北战争发生以前,霍默绘画的主要内容是描绘时尚女性和在田间地头嬉闹的儿童。而在战争爆发后,他则因公被派往前线,担任起了记录战事的战地画家一职。这样的经历不但给霍默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而且也逐渐沉淀为其创作情怀的一部分。


温斯洛·霍默《The Woodcutter》,布面水彩,50.8×34.8cm,1869年


当战争结束后,霍默离开了当时所处的城市,只身前往英、法等国学习生活了一段时日。在此期间,他也积累了各种各样的人文素材,进而留下了诸多刻画劳动人民与大自然“相爱相杀”的作品。



温斯洛·霍默《Snap the Whip》,布面油画,30.5×50.8cm,1872年


除此之外,我们还能从霍默许多描绘儿童的作品中感受到他对童年的回忆。那些广袤无垠的草场、辽远的蓝天、奔跑着的孩童……无不是霍默自身情怀的抒发。不过若转念一想,这些孩童其实不光承载着他过去的思绪,他们更多地则代表着战后美国人民重建国家的希望与信心。


温斯洛·霍默《The Bridle Path》,布面油画,96.5×61.3cm,1868年

温斯洛·霍默《A Rainy Day in Camp》,布面油画,26×49.5cm,1871年

 

到了如今,霍默的创作已凭借其深深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情怀,成为了反映19世纪美国人民精神面貌的一面镜子——无论时代动荡与否,无论年龄、性别如何,大家都能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所以,我们不妨将艺术家此种独特的绘画态度理解为一种格局很大的情怀。它既代表了艺术家对普世价值的关注,也由此传达了底层民众对生活的热情与呐喊。

 

温斯洛·霍默《Gloucester Harbor》,布面油画,1873年 


=========

「 反面情怀?追溯“黑色”记忆 


从某一方面讲,情怀大约就是对某段“荣耀过去”的回忆。不过对于比利时艺术家吕克·图伊曼斯(Luc Tuymans)来说,通过绘画拾起自己曾经的“黑色记忆”,或许也是情怀的一种表达。


吕克·图伊曼斯《John Playfair》,布面油画,52×39.4cm,2014年


图伊曼斯1958年出生于比利时莫尔特塞尔(Mortsel),在他年幼时,由于父母相异的家庭背景,致使其日常生活充斥着并不融洽的气氛。又加之他出生的年代正值“战后婴儿潮”时期,有关战争和屠杀的新闻更是不绝于耳。

 

吕克·图伊曼斯《Easter》,布面油画,2006年

吕克·图伊曼斯《Stranger on a Train》,纸上水粉,20.6×27cm,2003年


所以通过观察艺术家后期的创作人们可以发现,以战争和政治为主题的绘画是图伊曼斯创作的核心。这些深藏于艺术家记忆底层的灰暗,通过画面虚幻的渐层和微妙的颜色变化,自然而然地向世人传递出一种难以言说的“衰败感”。


吕克·图伊曼斯《Ballone》,布面油画,185.6×151.2cm,2017年


譬如他1986年所作的《Gas Chamber》,便将此种“衰败感”描绘得淋漓尽致。首先这是一间空间感极强的黄色小屋,角落里的门似乎在不停地缩小,并朝着更加遥远的方向退去。在此,图伊曼斯极力使用各种元素试图营造出一种温馨之感,可谁知作品的名字却早已令这种假象幻灭。


吕克·图伊曼斯《Gas Chamber》,布面油画,50×70cm,1986年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从图伊曼斯的其它作品中找到与《Gas Chamber》的共性——它们仿佛都扮演着一位置身事外的看客,以看似与之毫无关联的方式书写着回忆,也见证着历史。

 

吕克·图伊曼斯《Twenty Seventeen》,布面油画,93×65cm,2017年 

吕克·图伊曼斯《The Nose》,布面油画,2002年


所以,当我们站在图伊曼斯的角度回望过去,“追忆辉煌”便不是定义情怀的唯一选择。他用自己的经历与作品证明了情怀也可以是对于“黑色”记忆的追溯。

 

吕克·图伊曼斯《The Kid》,布面油画,139×101cm,2005年 © 2019 Luc Tuymans


=======

「 照片”中的情怀 


自诩为波普艺术家的德国艺术大师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因其著名的彩色抽象画闻名于世。不过在此之外,你可知道其早期颇富情怀的具象画创作?


格哈德·里希特《I.G.,》,布面油画,82×92cm,1993年 © Gerhard Richter 2017


大约从1964年开始,里希特便创作了不少肖像作品。其中既包括了妻子、女儿,也有画廊老板、艺术家和收藏家。不过其中最值得注意的,就是他也为纳粹党员及其受害者家属绘制过肖像画,这是为什么呢?

 

格哈德·里希特《Two candles》,布面油画,80×100cm,1982年 © Gerhard Richter 2017

格哈德·里希特《Skull》,布面油画,55×50cm,1983年 © Gerhard Richter 2017


若真要刨根究底,就不得不提到里希特的家庭及其父亲赫斯特·里希特(Horst Richter)了。起初,这是一个幸福的四口之家:父亲在中学任教,母亲是一位喜爱钢琴的书商,比自己小四岁的妹妹单纯而善良。

 

格哈德·里希特《Meadowland》,布面油画,90.5×94.9cm,1985年 © Gerhard Richter 2017(0077)


不过战火无情,在上世纪30年代,里希特的父亲受召加入了当时的德国军队——纳粹。只不过在后来,其所在部队被同盟国击败,他的父亲便从此沦为战俘,直至1946年才获释回家。


格哈德·里希特《Phantom Interceptors》,布面油画,140×190cm,1985年 © Gerhard Richter 2017


不过,父亲的回归并未给这个家庭带来原有的欢乐。据里希特回忆:“(我的父亲)与当时大多数人所面临的处境是一样的……没有人愿意接纳他们,以至于后来(我们)的关系变得非常疏离,甚至不知该如何面对彼此。”

 

格哈德·里希特《Orchid》,板面油画,200×300cm,1997年 © Gerhard Richter 2017


除此之外,里希特母亲的家人也在飞机的轰炸中相继去世。对此,艺术家直至今日依然记忆犹新,他说到:“我无论如何也忘不了女人是如何尖叫、哭喊的。”也许正是因为至亲的种种噩耗,里希特记忆中的童年才会如此五味杂陈。


格哈德·里希特《Canary Landscape》,布面油画,120×150cm,1970年 © Gerhard Richter 2017

格哈德·里希特《Reader》,布面油画,72×102cm,1994年 © Gerhard Richter 2016


后来,战争终于结束了,它“成功”地在艺术家内心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印记,这些“珍贵”的过往之后便成了里希特的画中之景。你看,那些画中的白烛与头骨,是不是也可以被称之为一种情怀,一种对过去,不一定是辉煌的追忆?
 

格哈德·里希特《Ella》,布面油画,40×31cm,2007年 © Gerhard Richter 2017


其实,到底该如何定义情怀,当真是无法用三言两语就能辩驳清晰的。它既没有大小之分,也不能以偏概全,就像那句老话所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情怀应亦是如此。不过,既然有情之人便有情怀,那你的情怀是什么呢?




精彩回顾:

什么是漩涡主义?

他是明末文人圈最强“星三代”,获董其昌赞赏,却在大起大落中体味反转人生!

是修图软件生产了“照骗”?还是你的虚荣心?






 









[编辑、文/赵子琛]

[本文由《时尚芭莎》艺术部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