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利克斯·瓦洛东《Self-Portrait》,1925年
艺术往往给人以美和愉悦的感性体验,可画家费利克斯·瓦洛东(Felix Vallotton)的作品却极度冷静克制,甚至暗含尖刻的讽刺。这位年少出名的绘画全才拥有令人艳羡的高光人生,却何以高冷如斯?
谈及活跃于20世纪初欧洲艺术圈的风流人物,你的脑海中一定会瞬间涌现出一大串耳熟能详的名字,可“费利克斯·瓦洛东”或许并不在列中。这个听起来些许陌生的艺术家究竟是谁?费利克斯·瓦洛东《Self-Portrait》,1895年
事实上,他既是欧洲现代木刻版画的先驱,也是名噪一时的先锋流派“纳比派”(Les Nabis)的一员,同时又在肖像、风景、内景绘画上皆有独到的建树。在那个新旧迭代、“主义”辈出的年代,他汲取着各种各样的视觉风格和艺术形式,成为了绘画领域的“全能型选手”。费利克斯·瓦洛东《Bathers on a Summer Evening》,1892-1893年
或许正因风格多变、难以归类,他被喜爱贴标签的艺术史选择性地忽视,并逐渐埋没在前卫现代艺术的语境之中。所幸的是,市场并未抛弃这位“不走寻常路”的艺术家。费利克斯·瓦洛东《Sunset》,1918年,2010年苏富比苏黎世秋拍成交价约1750万元
在2016年11月的苏富比苏黎世拍场上,瓦洛东的一幅巴黎街景油画《At the Market》以超过2500万元的价格成交,领衔当晚的瑞士艺术专场,也用市场信号肯定了其艺术价值。费利克斯·瓦洛东《At the Market》,1895年,2016年苏富比苏黎世秋拍成交价约2500万元
尽管不为公众熟知,其作品却能实现千万级的成交表现。究其原因,不仅是因为作品本身足够优质和稀有,更是因为其中所展现出他异于同侪的独到风格——一种冷清而理性的旁观视角,同时暗含着尖利的讽刺精神。费利克斯·瓦洛东《On the Beach》,1899年,2000年苏富比苏黎世秋拍成交价约2110万元
扫描二维码,
关注正版“时尚芭莎艺术”官方微博,
更多精彩艺术内容,绝不容错过!
有人曾评价道,他的作品是“平静之下叙述着的焦虑”。终其一生,他都在充当着冷眼的社会旁观者角色,试图用无可挑剔的细致绘画记录下那个充满张力的胶着时代。费利克斯·瓦洛东《The Lie》,1898年
如果说不苟言笑的冷静是他外在的风骨,那么关切世相的焦灼则是内敛的精魂。
1865年,费利克斯·瓦洛东出生在瑞士洛桑的一个保守的中产阶级家庭。在严厉而温暖的家庭氛围熏陶下,瓦洛东从小就展现出了异于同龄人的沉着和细致。在绘画课上,他更是展露出工于细节的学院派艺术天赋,备受老师关注。费利克斯·瓦洛东《The Artist's Mother》,1884年
1882年,年仅17岁的瓦洛东说服父亲,只身一人来到巴黎的朱利安学院学习绘画。尽管当时巴黎艺术圈中已经充斥着前卫现代的气息,但学院派始终把持着无可撼动的权威话语权。瓦洛东在此受到正统的学院派技法训练,并时常去卢浮宫临摹古典大师的佳作,打下了坚实的绘画技法功底。费利克斯·瓦洛东《The Artist's Parents》,1886年
此时他专攻肖像画,并凭借着精湛的细节处理而在巴黎艺术圈中小有名声。1885年,年仅20岁的艺术家得到巴黎官方沙龙的认可,为其两幅肖像作品进行展出,随后大获好评。
费利克斯·瓦洛东《Portrait of Artist's Brother with Hat》,1888年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在年少之时便能有如此成就绝对是值得轻狂自傲的资本,可我们却并不能在瓦洛东的20岁自画像中看到丝毫轻浮的神色。画面中,年轻的艺术家显得孤僻冷静,眼神中流露出与年龄不符的成熟和忧郁。费利克斯·瓦洛东《My Portrait》,1885年
尽管此时深受学院派风格的影响,但瓦洛东并不愿盲从教诲。他以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来对抗理想化的美学追求,招致包括导师在内的保守派的迅猛攻击,随后他与学院派在观念上渐行渐远,但这一时期形成的绘画功底却成为艺术家一生的财富。费利克斯·瓦洛东《The Patient》,1892年
19世纪的最后一个十年中,瓦洛东亲历了欧洲新旧交替的重大变动:在艺术领域,纳比派等前卫艺术运动接踵而至,冲破了传统学院派的坚固防线;在社会领域,工业时代引发的阶级分化和社会矛盾愈演愈烈,社会运动频发。这些新鲜的气象无不刺激着艺术家的内心,带给他全新的灵感和方向。费利克斯·瓦洛东《The Five Painters:Bonnard, Vuillard, Roussel, Cottet and Vallotton》,1902年
当时流行于欧陆的日本浮世绘带给瓦洛东以极大震撼,其中简化的结构和平涂色彩深深吸引了他,促使其开始进行木版画的尝试。他一反同辈版画家对多色石版画的狂热追逐,致力于创作对比强烈的黑白木刻插图,被认为是版画领域的一次现代革命。费利克斯·瓦洛东《The Anarchist》,1892年
瓦洛东的木刻才华很快吸引了巴黎的各大杂志报刊,借着为媒体创作时评插图的机会,他热烈而诙谐地将自己对社会乱象的所见所闻刻画下来。这些插画作品往往描摹着阶级不公和社会矛盾,其中也蕴含着艺术家对巴黎上流社会骄奢淫逸的厌恶和批驳。费利克斯·瓦洛东《The Brawl at the Scene or Cafe》,1892年
在1897年创作的自画像中,我们能感受到他的意气风发。20岁时的忧郁和拘谨已经被此时明朗而尖锐的神情替代,整个人展现出蓬勃的朝气,似乎颇有攻击性。费利克斯·瓦洛东《Self-Portrait》,1897年
与此相应,瓦洛东作品中的政治讽刺性在这一时期达到顶峰。他创作了一系列反映男女偷情和色诱情节的油画,特别有趣的是,画面中往往有一扇通往卧室的门被打开,以此暗示两人龌龊的关系。通过这一系列的创作,瓦洛东再次将矛头对准巴黎名流的腐朽生活,满是戏谑和讽刺。费利克斯·瓦洛东《The Visit》,1899年
然而或许连他自己也没想到,向来嫌弃巴黎上流社会的他却在不久之后成为其中的一员。1899年,他与巴黎著名画商Alexandre Bernheim的女儿Gabrielle Rodrigues-Hénriques结婚,从此解决了生活问题,还获得了得天独厚的艺术资源。费利克斯·瓦洛东《Madame Felix Vallotton at Her Dressing Table》,1899年
此后,他褪去了锋芒毕露的棱角,变得更加“佛系”,画作中激烈的冲突和冷调的讽刺被消解掉,展现出柔和但不失锐意的力感。费利克斯·瓦洛东《Bathing in Etretat》,1899年
在瓦洛东的后期创作中,风景和静物成为最常见的题材。然而不同于大多数风景画中的平视视角,他以颇为独特的“上帝视角”来捕捉风景。这些作品往往臆想出一个悬置在空中的视点,并以高度抽象的目光俯瞰众生,最终用平涂色块来承载视野所及,营造出仿佛“航拍”一般的独特视觉感受。费利克斯·瓦洛东《The Balloon》,1899年
费利克斯·瓦洛东《Women Drying Laundry on the Beach》,1899年
此时的瓦洛东已然经历了人生中的风风雨雨,凭借独树一帜的绘画风格而闻名遐迩。他始终以冷却的窥视视角来处理各种议题,并努力地将个人情感从画面中抽离。一个批评家曾经抱怨道:“瓦洛东就像一个警察,仿佛他的工作就是捉捕形式和色彩……他笔下的一切都带着令人难以忍受的干燥,缺少任何愉悦的情绪。”费利克斯·瓦洛东《The Provincial》,1909年
的确,尽管晚年生活衣食无忧,艺术家性子中与生俱来的冷静和锐利却从未消解。在1914年的自画像中,他衣着体面,俨然一副上流社会中的绅士做派,但眼神中的锐意不减当年。费利克斯·瓦洛东《Self-Portrait with the Dressing Gown》,1914年
一战爆发后,这位曾经积极投身于社会运动的热血青年毅然决然地志愿参军。尽管因为年纪过大而未能如愿,他还是以战地画家的身份前往战事前线,投身到鼓舞士气的政治宣传之中。战争结束后,瓦洛东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最终在1925年因癌症去世。费利克斯·瓦洛东《Self-Portrait》,1923年
身处于那个激荡变革的年代中,瓦洛东却始终保持着近乎苛刻的理性。不同于高呼着口号的同辈人,他以令人不安的冷眼捕捉着乱世中的声色犬马,成为一个孑然独行的旁观者。费利克斯·瓦洛东《The Dinner, Effect of Lamp》,1899年
20岁时,他将自己续写终生的日记命名为《理性之书》(Livre de Raison),或许从那时起,便注定了他贯彻始终的冷调人生。
展览:“费利克斯·瓦洛东:焦虑画家”
时间:2019年10月29日-2020年1月26日
地址: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情怀到底是什么?
什么是漩涡主义?
他是明末文人圈最强“星三代”,获董其昌赞赏,却在大起大落中体味反转人生!
[编辑、文/路子杰]
[本文由《时尚芭莎》艺术部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