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最反常规的建筑师到底是谁?
🏠
向冰冷的钢筋混泥土
说“不”!
“Vessel”(容器)的内部结构图 ©Heatherwick Studio
哈德逊广场景观项目“Vessel”(容器)的设计理念 ©Heatherwick Studio
托马斯·赫斯维克,“Vessel”(容器)的设计手稿 ©Heatherwick Studio
“Vessel”(容器)的灵感来源:印度的阶梯天井式建筑 ©Heatherwick Studio
扫描二维码,
关注正版“时尚芭莎艺术”官方微博,
更多精彩艺术内容,绝不容错过!
🎨
非科班出身的
“当代达·芬奇”
正因如此,对世间万物充满好奇、自小立志成为“发明家”的他在大学期间毅然选择了伦敦皇家艺术学院(Royal College of Arts)的3D设计专业,渴望将年少时天马行空的想法转为现实。
即使非建筑专业科班出身,年仅23岁的托马斯一毕业就自立门户创办了“Heatherwick Studio”——众人眼中的“不正常”设计事务所。
托马斯·赫斯维克工作室的官网首页:http://www.heatherwick.com ©Heatherwick Studio
托马斯·赫斯维克工作室的官网首页 ©Heatherwick Studio
由于深受珠宝设计师母亲的影响,托马斯认为,不同于城市中大多数用于营造空间、定义场所的建筑物,首饰和衣服等小型物件实际上承载着更多情感和记忆。若想打破当下建筑发展的固定程式,则必须向设计中倾注人文情怀和创新意识。
因此,以人本主义精神为导向,托马斯和他的团队致力于在单一的实践中结合建筑、设计和雕塑,逐渐形成了一种以“发明和发现”为核心的工作模式。这样的他正如文艺复兴三杰的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一般,始终秉承着艺术无领域的理念,在求真之路上孜孜不倦地探索。
上海世博会英国馆的“种子圣殿”,2010年 ©Heatherwick Studio
2010年,红遍上海世博会的英国馆可以说是托马斯迄今为止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他和团队从47个竞标方案中脱颖而出,甚至击败了有“建筑女魔头”之称的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而一战成名。
托马斯·赫斯维克,“种子圣殿”的设计手稿 ©Heatherwick Studio
拒绝用表象化的方式展示国家形象,托马斯从一开始就放弃了大笨钟、雨伞和双层巴士这些陈词滥调般的英国元素。
为了响应当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托马斯将着眼点放在了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上。他从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城市公园中汲取灵感,设计了外形犹如蒲公英的“种子圣殿”(Pavilion of Ideas)。
“种子圣殿”内部 ©Heatherwick Studio
这座建筑的周身插满了六万根中空的透明亚克力纤维管,每根管子中都藏有形态各异的种子。当观众置身于场馆内部时,即会感受到隐藏在“种子圣殿”神秘外表下的内在生命力。
正如设计者本人所说,“种子是孕育着巨大能量的生命之未来”,这座建筑又何尝不是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呢?
亚克力纤维管的细节 ©Heatherwick Studio
从伦敦、上海到纽约,托马斯的设计项目遍布全球。让我们将目光转向非洲大陆,2011年,他主持设计了位于南非的蔡茨非洲当代艺术博物馆(Zeitz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Africa)。这座建筑原本是一座谷仓,被南非人民当作某种精神的象征而保存至今。
蔡茨非洲当代艺术博物馆设计理念图 ©Heatherwick Studio
托马斯·赫斯维克无疑是当下最炙手可热的建筑师之一。他不仅被《泰晤士报》誉为“英国当代最具创意的奇才”,还在36岁时就斩获有“设计界奥斯卡”之称的“菲利普亲王设计奖”(Prince Philip Designers Prize),成为了史上最年轻的英国皇家设计师。尽管如此,这位善于打破既定规则的建筑师却更愿意被视作“发明家”。
工作中的托马斯·赫斯维克 ©Heatherwick Studio
图中这把像陀螺一样的椅子(Spun Chair)就是托马斯脑洞大开的产物。这种椅子完全摆脱了传统座椅四平八稳的形式,看似无法驾驭,实际上完全符合人体工学原理。一旦落座,即可感受360度的对称式旋转和摇摆。
托马斯·赫斯维克设计的陀螺椅,2007年
如果你认为陀螺椅已经是托马斯最具创意的发明,那就大错特错了。为了方便行人通勤和货轮运输,他甚至在伦敦的大联盟运河上设计了一座能卷起来的桥(Rolling Bridge)。
这座被钢材包裹、看似冰冷无奇的桥在回缩时会卷成一个极具几何美的圆形,吸引来去匆匆的城市行人放慢脚步,感受生活中的平凡之美。
托马斯·赫斯维克,Rolling Bridge,2002年 ©Heatherwick Studio
托马斯·赫斯维克,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学习中心,2015年 ©Arch Daily
托马斯·赫斯维克,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学习中心,设计原理图 ©Heatherwick Studio
不知你是否还记得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上的“花瓣火炬筒”——同样出自托马斯之手,这个火炬筒由204个铜质花瓣组成,象征着全部的参赛国家。当铜花瓣升起并聚拢成一个巨大的主火炬塔时,即象征着奥运精神在此刻团结了全世界。
托马斯·赫斯维克,奥运火炬筒设计原理图 ©Heatherwick Studio
建筑就像是一块海绵,在历史的洪流中不断汲取着关于城市的记忆,定义人们的生存环境。正因如此,托马斯选择了通过建筑和设计转化生活中的基本概念,以艺术性的语言反映社会现状。这也正是建筑的普世价值所在,它承载着全人类的喜怒哀乐,不断为我们提供新的视角和交流方式。
托马斯·赫斯维克,Paper House(打开),2002年 ©Heatherwick Studio
[编辑、文/蔡雨彤]
[本文由《时尚芭莎》艺术部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