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圈了!波伏娃与毕加索、贾科梅蒂竟是好友?
提到波伏娃,你首先想到什么?著作《第二性》,还是她与存在主义哲学家让-保罗·萨特的“开放性关系”?然而,追求个人独立、反传统的她绝非萨特的跟班与附庸,她交友广泛、坚持思考与写作,与众多现代艺术大师的来往更证明了这一点……
在回忆录中,波伏娃曾写道上世纪30年代末对雕塑家好友贾科梅蒂(Alberto Giacometti)的第一印象:“他长相英俊、面容凝重,一头浓密而乱糟糟的头发,眼睛却炯炯有神。他的气质如岩石般坚毅,又比精灵还要自由,真是令人难以忘怀。”
贾科梅蒂在巴黎Maeght画廊,1961年,摄影: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
贾科梅蒂在工作室中,摄影:Gordon Parks
二战结束后,贾科梅蒂从日内瓦回到巴黎,与波伏娃和萨特等存在主义哲学家来往密切,曾为他们创作雕塑、画肖像等。他为波伏娃制作的迷你雕塑与其超现实主义风格颇为不同,尽管面容细节依然模糊不清,却抓住了波伏娃的气质和显著特征。
同时,贾科梅蒂深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其作品中纤长、异化而没有归属感的身体自带忧郁深沉的气息,与战后人们的焦虑恐慌情绪相呼应,也与该哲学对个体存在意义的思考产生共振。
阿尔贝托·贾科梅蒂《西蒙娜·德·波伏娃》,青铜、铜锈,高13.3cm,1946年
1948年,在巴黎著名的双偶咖啡馆(Les Deux Magots),波伏娃望着自己面前的一张白纸无从下笔,这一幕被贾科梅蒂看到,他说道:“你看起来十分不寻常。”波伏娃向好友解释:“我想写点什么,却毫无头绪。”“写任何东西都可以。”“实际上,我想写关于我自己。”
波伏娃在巴黎双偶咖啡馆写作
就这样,波伏娃开始把“做一个女人对她来说意味着什么”写成了一本书——《第二性》。这一鸿篇巨制在一年后出版第一周就卖出了2.2万本,而与贾科梅蒂的交谈这一小插曲也被波伏娃看作是其最终动笔的催化剂。
模糊性的道德
让-保罗·萨特与波伏娃
波伏娃与萨特两人惊世骇俗的“开放性关系”长久以来为人津津乐道,而前者在感情与哲学思想上也常被看作是后者的追随者。然而在最新出版的传记《成为波伏娃》中,人们却能看到事情的另一面——波伏娃对萨特的哲学和爱情观持有批判态度,而后者也从前者那里汲取思想灵感。
让-保罗·萨特与波伏娃在北京,1955年10月1日
在《第二性》之前,波伏娃曾出版著作《模糊性的道德》,阐述了“人类自存在以来便经历着一种‘悲剧的模糊性’境况”以及“道德是某种‘缺失’”等观点。这是萨特哲学中缺失的一环,而这也可从某种侧面解释为何波伏娃与毕加索是好友。
1941年,毕加索在德军占领巴黎后的三天时间写出了自己的唯一一部戏剧《Desire Caught by the Tail》。但直到三年后,这部剧才被艺术家公开,由波伏娃、萨特等人在艺评家米歇尔·雷里斯(Michel Leiris)的公寓里首度传阅。而该剧也被评价为“超现实”“荒谬”“怪诞”“抽象”等,与毕加索的绘画风格十分契合。
文艺姐妹花
埃莱娜·德·波伏娃《La fleur interdite》,布面油画,96.5×130cm,1971年
而在1943年,波伏娃才创作出自己的第一部小说《女宾》,埃莱娜还为其誊抄手稿。不仅如此,她曾为姐姐及其朋友欧嘉(Olga)画过肖像,后者则是《女宾》中主角之一Xavier的原型。
埃莱娜·德·波伏娃《Portrait De Simone En Veste Rouge》,1986年。该画为悼念波伏娃于同年四月去世所画,而埃莱娜发现姐姐写给萨特的信中称自己的妹妹不是一个有天赋的艺术家,这让埃莱娜十分受伤。
埃莱娜·德·波伏娃《Les Femmes Souffrent, Les Hommes Jugent》,布面油画,1977年
二战后,尽管巴黎依然是文艺界的中心,但美国的崛起令人不容忽视,波伏娃也对这个国家心生好奇。1947年,她到美国游历四个月之久,并写下《波伏娃美国纪行》。而该书在美国出版时,她对种族隔离的讨论被全部删掉。近期,这些剖析则被学者看作是“20世纪对美国最透彻的两种分析之一”。
在美国,波伏娃结识了很多新朋友,如黑人舞蹈家约瑟芬·贝克、爵士乐音乐家迈尔斯·戴维斯等。她曾与达达主义画家马塞尔·杜尚共进晚餐;喜剧大师查理·卓别林和建筑师勒·柯布西耶还到纽约参加专门为波伏娃举办的派对……此外,美国雕塑家亚历山大·考尔德还曾赠予她自己亲手做的胸针。
而这些都是作为公众人物的她所展现的一个侧面。无论是与贾科梅蒂、毕加索等艺术家来往,还是游历他国、结交朋友,波伏娃一生始终坚持思考与写作。19岁那年,她就在日记中写道:“我的生命中最深刻的部分就是我的思想。”
尽管她的许多想法由于超越时代而招致恶评、辱骂与讽刺,但以《第二性》为代表的众多著作已激励了几代人,在路易丝·布尔乔亚、朱迪·芝加哥等许多女性艺术家的作品中依然可以“听到回响”。而哲学对艺术的启迪便是如此“润物细无声”,不经意间已结出累累果实。你看过波伏娃的著作吗?欢迎留言分享看法。
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