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C公布中国创新研究,通络药物改善心衰和房颤预后实现重大突破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和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两类心血管疾病。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形势加剧等因素影响,心衰和房颤发病率呈持续增高趋势。心衰和房颤均可导致患者生活质量减低,增加住院和死亡风险,被称为21世纪医学领域两大具有挑战性的疾病,成为心血管疾病管理及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亟待探索新的治疗策略。
2023年8月25-28日,全球心血管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术盛会——2023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ESC 2023)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盛大召开,会上公布了多项心血管领域的重要临床研究,其中来自我国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QUEST研究和SS-AFRF研究作为中医药高质量循证研究亮相ESC 2023,获得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密切关注和高度评价。
近日,在中国农村卫生协会主办的“健康中国,赋能县域”—全科医师专题培训课程中,特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严激教授和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刘志敏教授担任会议主持,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白玲教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刘育教授分别对QUEST研究和SS-AFRF研究进行深入解读,为心衰和房颤的临床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严激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心衰是世界范围内的流行性疾病,目前全球有超过6000万心衰患者,我国心衰的患病人数约890万;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心衰的5年死亡率甚至高于部分恶性肿瘤,给社会和患者家庭带来巨大的负担。在目前的多靶点多通路治疗时代,尽管临床主流的心衰药物能够改善患者预后,但心衰患者依然面临较大的残余风险,仍需新药或新的治疗策略来打破这一困境,预防和延缓疾病恶化。
白玲教授将心衰治疗的主要目标比喻成3个台阶,分别是改善临床症状,预防或逆转心脏重构,减少再住院、降低死亡率。近年来,经过循证医学的不断验证,中医络病理论指导下研发的芪苈强心胶囊在干预心衰进展中取得重大突破。
2013年,在JACC杂志上发表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研究评价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心衰患者有效性与安全性多中心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在标准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芪苈强心胶囊可使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进一步降低,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左室射血分数(LVEF)、6分钟步行距离均明显改善,实现了心衰治疗的第一个目标。此外,基础研究证实,芪苈强心胶囊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左室重构和病理性左室肥厚有逆转和保护心功能作用,实现了心衰治疗的第二个目标。
此次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期间,由中国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新立教授牵头、全国133家医院共同参与的“芪苈强心胶囊对慢性心衰复合终点事件的评估研究”(QUEST研究)结果重磅公布,证实芪苈强心胶囊能够达到心衰治疗的最高目标,即改善心衰患者的硬终点事件。
白玲教授介绍,QUEST研究是一项前瞻性、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研究,纳入标准为左室射血分数(LVEF)≤40%、NT-proBNP≥450 pg/ml且入组前已持续接受为期至少2周的标准化基础药物治疗的成年HFrEF患者(3,110例),以1:1比例随机分配至标准药物治疗联合芪苈强心胶囊组(一次4粒,一日3次)和安慰剂组。主要终点为因心力衰竭恶化而再次住院治疗或心血管死亡的复合终点,次要终点为全因死亡、次要复合终点事件、心血管死亡、心衰恶化再住院、NT-proBNP下降率。
白玲教授特别指出,QUEST研究从研究方案、研究方法、质量控制到组织管理都非常科学、规范、独立、公正,是高质量、高规格的研究。
研究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组对比,芪苈强心胶囊显著降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心血管死亡和心衰恶化再住院的复合终点)22%(25.02% vs 30.03%,P<0.001)。
安全性终点分析表明,全因死亡率无显著差异,治疗组的耐受性良好,两组患者在胃肠道症状、肾功能恶化和肝酶升高等不良反应方面没有显著差异。
白玲教授介绍,来自新加坡国家心脏中心的Carolyn Sp Lam教授对QUEST研究给予高度评价,她将QUEST研究与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的DAPA-HF研究做了对比:两项研究患者基线特征相似,QUEST研究中芪苈强心胶囊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的获益与DAPA- HF研究中的达格列净相似。QUEST研究用严谨的循证医学证据证实,芪苈强心胶囊能够为中国心衰患者带来进一步的获益。
白玲教授表示,入组的患者病情较重且指南推荐改善预后的金三角治疗方案使用率非常高,在此基础上能取得如此好的临床结果是难能可贵的。
会议期间,ESC和ACC官方报道也对QUEST研究做出高度评价:“芪苈强心降低心衰恶化再住院及心血管死亡风险,在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患者中有重要的临床获益,支持芪苈强心胶囊作为心衰协同治疗”。
严激教授总结道,在心衰防治过程中,从金三角到新四联已迎来心衰多靶点治疗的时代。芪苈强心胶囊亦是多靶点,可多途径干预心衰进展,从改善临床症状到逆转心室重构,到QUEST研究降低心血管的事件风险,芪苈强心胶囊发挥了非常好的作用。随着中医药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不断增加,在心衰标准治疗基础上,中医药也展现出独特的优势,给心衰患者带来进一步获益。
刘志敏教授致辞时指出,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之一,长期房颤可导致间歇性心衰、心脏性猝死、脑卒中等各种并发症,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加速,我国房颤发病率快速上升,新发患者不断增多,房颤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成为基层医生重点关注的问题。
目前,房颤的治疗方法主要为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方面,其中药物治疗以通过各种离子通道阻滞剂进行抗心律失常治疗为主,其转复和维持窦律的作用有限,且患者依从性较差,不宜长期服用。射频消融术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从总体效果来看,射频消融手术的远期成功率优于传统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但射频消融术后存在复发风险,亟需新的治疗策略以降低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率。
刘育教授在报告中指出,参松养心胶囊是在中医络病理论指导下研发的治疗心律失常的创新药物。研究发现,参松养心胶囊具有整合调节的作用,可以改善微循环、改善传导功能、调节自主神经功能、阻断多离子通道以及抑制心脏重构。
既往随机对照研究表明,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室性早搏可降低室早次数,疗效优于美西律;治疗阵发性房颤患者的疗效与普罗帕酮相当,改善症状优于普罗帕酮;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可提升缓慢心率7.15次/分。另有研究证实,参松养心胶囊对于复杂性心律失常也具有良好的疗效,对于心衰伴室早和窦缓伴室早能够在降低室早负荷的同时,改善心功能,提升心率。
基于前期研究和实践中参松养心胶囊对于房颤治疗的良好疗效与安全性,研究团队认为参松养心胶囊有望在减少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提高射频消融术成功率以及窦性心律维持率,同时减少既往传统抗心律失常药物带来的不良反应,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在这一临床假设的指导下,黄鹤教授牵头开展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脉络学说营卫理论指导系统干预心血管事件链研究”子课题项目“参松养心胶囊对经射频消融房颤患者预后影响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旨在观察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持续用药一年的预后,及相关住院率、心血管相关事件等,更加全面、系统地评价参松养心胶囊对经射频消融房颤患者术后预后的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参松养心胶囊组提高了患者的无事件生存率,降低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导管射频消融术后房颤的复发风险达40.4%(HR=0.596,95%CI:0.434~0.817)。
在QOL评分方面,参松养心胶囊组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取得躯体和精神评分的双重获益。
同时,参松养心胶囊可有效减少射频消融术后3个月和6个月内房颤负荷指数并明显延长了导管射频消融术后首次复发房颤的时间。
安全性分析中,参松养心胶囊组与对照组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未见显著性差异,参松养心胶囊并未观察到额外的不良反应事件。
刘育教授总结道,参松养心胶囊能显著降低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且安全性及患者依从性良好。该研究从入组到质控完全按照国际标准,研究结果的发布为射频消融术后房颤患者提供了更加可靠的治疗策略,给患者预后带来了新的希望。
在中医络病理论指导下研发的芪苈强心胶囊和参松养心胶囊等通络药物开展了系统的循证医学研究,解决了多项临床难题。QUEST研究和SS-AFRF研究结果于ESC 2023重磅揭晓,获得全球学术界高度关注。
这些研究为解决心血管领域的国际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造福全球患者。也为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提供了高质量的证据,是我国传统中医药传承创新、国际化发展的全新力证,对于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图片来源于:健康中国,赋能县域——线上全科医师系列培训课程 (35-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