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初夏书讯 | 年中已至,别再“丧”了

2017-07-07 文景



马上就要到周末了,不知这个周末你们会打算怎样度过呢,加班出差、约会见友、深夜不归数一数天上的星星,或是宅在家里听一听下雨的声音……如果你还没想好,不妨看看这份人文社科书单里有没有你中意的书。年中已至,别再“丧”了,看看书吧!(回顾初夏第一弹书讯,见《初夏书讯・文学 | "灵魂是一只狗,心是蓬头垢面的流浪汉。"》




《中国古代艺术与

建筑中的“纪念碑性”》

[美]巫鸿 著

李清泉 郑岩等 译

在我看来,此书完全可以与福柯的《词与物》比肩。——伊万兰・卜阿,《艺术论坛》

以圭璧钟鼎为国之重器的礼制艺术时代如何兴起,又如何逐渐衰亡,演变成以宗庙、宫殿与墓葬为主体的建筑性纪念碑时代?


长安,这个从土木方兴时起就不断被重塑的城市,如何彪炳不同时期统治者的荣耀?


一座座零散而无言的坟茔和祠堂,如何诉说历史长河中一个个普通家族的懿德?而这些具有明显公共意义的礼仪美术传统,又如何在汉代以后转化为艺术家打造个人历史的艺术行为?


本书尝试打破美术史研究中的门类之别,以“纪念碑”这一西方古代艺术的核心概念为线索,将装饰艺术、图像艺术和建筑艺术纳入更大范围内艺术的发展变化,重构中国古代美术的宏观叙述。




《重屏:中国绘画中的媒材与再现》

[美]巫鸿 著

文丹 译  黄小峰 校

本书活泼有趣、变化多端的行文也许是作者精心构建的一个迷宫,看上去有很多的歧路,可以使我们在每个路口停顿一下,细细思考。但作为一本书,它思路清晰,最终的线路只有一条。

——郑岩(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屏风入画,画入屏风。


集合了准建筑形式、绘画媒材和绘画图像的多样角色与模糊身份,屏风赋予画家绝妙的灵感,也给希望提供崭新视角、探寻复杂路径的美术史家带来契机与挑战。


本书的研究将围绕屏风展开,打破图像、实物和原境之间的界限,涵盖多种艺术和文化类型,从肖像与图画叙事到窥视与伪装,探索屏风在中国艺术中的独特地位,进而关注一个颇为宏大的问题——什么是传统中国绘画?


答案在层叠纵深的空间之内,在亦真亦幻的画屏之上,在绵联展现的手卷之中。





《废墟的故事:

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在场”与“缺席”》

[美]巫鸿 著

肖铁 译  巫鸿 校

兼具令人敬佩的清晰与准确,是一项富于原创性且可喜的贡献。——包华石,密歇根大学教授

寒烟衰草,古木遥岑,丰碑特立,四无行迹,观此使人有古今之感。


以木结构为基础的建筑形态造就了中国古代与西方截然不同的“废墟”观念,极少表现废弃人造建筑的绘画传统以独特的方式传达时间的流逝。传统中国对“往昔”的视觉感受和审美在历史的进程中与西方文化碰撞、交互,由此诞生了一种全新的现代中国视觉文化;而抗日战争结束以后,当中华民族走出了那个满目疮痍的时代,那些昏暗而危险的废墟应该何去何从?


本书在全球语境中思考中国的美术和视觉文化,分析了一系列丰富的传统和当代视觉材料,包括绘画、碑拓、建筑、摄影、电影、印刷品,以及装置与行为艺术,讲述属于中国的 “废墟的故事”。





《论人类的认识:校勘全译本》(上下)

[英]约翰・洛克 著 

胡景钊 译

影响休谟、康德的启蒙经典,经验主义认识论奠基之作。

《论人类的认识》(即《人类理解论》)是西方哲学史,尤其是近代哲学认识论传统中举足轻重的一部著作。它是英国经验主义认识论传统的开创之作。


自1689年首次出版以来,洛克对此书进行了反复修改。于是《论人类的认识》早期陆续出版了七个英文版本,不同版本之间,在语词上有着颇多不同。而后尼迪奇对此书的七个版本进行了比较与考察,并参考法文、拉丁文译本等版本,编定了迄今为止《论人类的认识》的最权威校勘本。


本书即是这一权威校勘本的首个中译本。它以最全面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洛克在此书的写作与之后的修改过程中的细微的思想变化与表述的差别,读者可以在阅读中对照《论人类的认识》不同版本的内容,更为详尽地了解洛克的哲学思想。




《行为社会科学基本问题》

汪丁丁 著 

社会选择何种制度更有利于社会发展?从现阶段的熟人社会到实现民主化政治,社会科学需要解决哪些基本问题?脑成像和基因检测技术的普及如何塑造社会科学的“真正感”?

有感于十几年来社会科学的全部领域正被“脑科学化”,学界对这一整合趋势却无动于衷,汪丁丁将常年追踪脑科学和遗传学前沿成果之所得凝聚于本书中,从行为学视角应对社会科学的核心议题,尝试解决国人外在生活方式与内在情感方式的冲突。


激情、理性、自我、社会、影响力、不确定性、复杂性……论述依序围绕这些核心观念展开,探究有能力解释大规模社会变迁的“大理论”,并探索超越科学与人文的“第三种叙事”,以突破精英失灵的困境。




《歌德论文学艺术》

范大灿 编

范大灿 安书祉 黄燎宇等 译

歌德论文学艺术代表作精粹,北京大学范大灿教授领衔翻译之精装珍藏版。

此书汇集了歌德在不同时期对不同类型的文学与艺术的评论和见解。其中包含歌德对文学艺术宏观理论的讨论,对文学艺术作品的赏析和点评,还有对作家和艺术家生平事迹的介绍和其艺术风格的评价。书中还配有多幅插图,很多图片来自于当时著名的画家为歌德画的肖像和歌德自己的画作。




《南明史:1644—1662》

[美] 司徒琳 著  

李荣庆等 译

(插图:地图17幅)

剑桥中国史作者、明史大家司徒琳——以详实之笔,绘南明十八载风雨巨变以洞彻之眼,察明朝数百年溃败根基。

内有文官党派纷争,外无武官英雄崛起,恰逢战事众生缭乱,体制上政治制度内部牵制消耗、外力无法使出,南明之倾根源可溯。


本书的目的是回答“明朝为什么会灭亡”这一问题。由此出发,作者所讨论的是明朝世袭君主统治失陷后十八年的历史进程中所映射出来的溃败根源。




《引子与回旋》

刘东 著

不断在开拓知识疆土,又不断在重返思想的主轴;叩其两端而执其中,在双向的危险中守住立场。

《引子与回旋》是刘东教授的最新文集。刘东被誉为当代最具独立精神的学界“动手派”,一直在开拓知识疆土,而在他自己看来,却又不断在重返思想的主轴,那轴心就是中西接壤的文化边界。收集在《引子与回旋》中的文章关注了自由与进化传统的毁弃与更生等时代话题,也正显示了这个回环往复的过程





《悲剧的文化解析——

从古代希腊到现代中国(上卷)》

刘东 著

跨越性地重审西方悲剧文化,在中西对比中全面还原古希腊的文化场域;解析西方悲剧的偶然性;重估中国价值观念。

《悲剧的文化解析》是刘东教授着力解析西方悲剧的一部专著。刘东将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引入传统美学领域,深入探讨了悲剧内核的课题。从古代希腊的悲剧作品,到文艺复兴的悲剧作品,到现代西方的歌剧作品,到传统中国的杂剧戏文,直到现代中国的话剧戏曲,作者展开了中外对比,把每一章的关切重点,都首先放到了对于具体剧作的细读上,进行了精细的文化“分解”。



《文明型国家》

张维为 著

只有认清中国模式,才能认清世界和未来。

张维为教授创造性地提出了“文明型国家”的概念,深入剖析了中国作为一个超大型现代国家也是一个延绵数千年的古老文明的独特性,这包括它独特的制度、模式、理念。


除此之外,他还论述了政治话语范式的转变、“西方中心主义”的困境等重要的理论问题。“文明型国家”的概念解构了西方话语关于中国的主流叙述,为中国模式提供了一套完整的逻辑分析和理论支撑。




《再造中国——

领导型国家的文明担当》

王义桅 著

面临五千年未有之情势,五百年未有之变局,五十年未有之困境,中国模式,如何做到源于中国而属于世界?中国故事,如何做到基于历史而引领未来?中国外交,如何做到影响自己而改变世界?中国崛起,如何做到始于华夏而惠及四海?

传统中国,正在经历“一带一路”建设所开启的三大文明转型:从农业文明向工业—信息文明转型;从内陆文明向陆海兼备文明转型;从地域性文明向全球性文明转型。


现代中国,正在通过“一带一路”建设超越“西方中心论”,打造东西互济、海路联通的新中国、新世界,开创包容性全球化。

 

全球中国,因“一带一路”的建设而逐渐形成,是一个超越复兴与崛起、时间与空间,着眼于文明的生命力即自身演绎的全新身份。

 

再造中国,树立“传统中国”、“现代中国”、“全球中国” 三位一体式国家身份,走出近代而告别西方,助推中国成为新的世界领导型国家。



还有什么比买书不读更让人“丧”的呢?书就在这儿,来读就好了。好啦,这个周末还有满书架买了没读的书在等着我呢。


祝大家周末愉快,且“丧”且快乐~



“没有比买书更要命的了!”

人们为什么不愿意谈论爱情了?

这7本书告诉你,再废柴的人生都能反转

心系一座城:作家与城市,谁成就了谁?

初夏书讯・文学 | "灵魂是一只狗,心是蓬头垢面的流浪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