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韦伯!如何入门韦伯 | 韦伯诞辰160周年的“快问快答”

文景 2024-04-23

⭐️

设个星标吧朋友们

不然你都接收不到文景的精彩推送了


今天是马克斯·韦伯(Max Weber)诞辰160周年纪念日。


韦伯的思想对于解释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自明,他的著作也是社科读者的必读书目。韦伯视野宽阔,其多学科交叉的思想框架、对社会现实的深刻理解、极具穿透力的历史洞见,以及作品中深刻的理论分析和抽象凝练的概念,对于读者的逻辑推理和理论思考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阅读韦伯绝非一项轻松愉快的任务。


那么,从哪里开始读、如何读?



我们设置了四个小问题,并收到了八位来自社会学、历史学、法学等多个领域的学者的心得和建议。这些分享被整理为两个部分,在本篇中,老师们将分享阅读韦伯的开始,在“下篇”中,老师们将分享他们如何受到韦伯的启发。


韦伯手稿


编者注:不同老师参考和引述的韦伯版本有差异,本稿中不再注明出处,请读者留意。



Q1:您是从哪一本书或者哪一篇文章开始阅读韦伯的?


应星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长聘教授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李放春

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研究员


我的入门书是苏国勋老师的名作《理性化及其限制》,当年曾深受影响。印象中大二还是大三的时候写过一篇万余字的论文,就是讨论理性化问题。那年校学生会举办五四征文,我投稿后获了二等奖,还奖励了100元的书票。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学术论文获奖;很遗憾,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次。


国内首次出版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如果说是韦伯本人的著作,第一本读的应该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我上学的时候很流行,走向未来丛书西方学术文库中都收录了。但是,或许是读不懂的缘故,最初并没留下特别的阅读印象。有记录(读书笔记)可查的,真正认真研读过的第一本书是韦伯的《宗教社会学》,台湾出版的中译本(实际就是《经济与社会》的一章)。大二的时候,我对宗教社会学发生了兴趣,并连续阅读了韦伯的《宗教社会学》、涂尔干的《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伯格的《神圣的帷幕》等作品。我对韦伯的学术宽度、深度的体认,最初就是来自于他的《宗教社会学》。不过,那时候在感情上对他的学问既崇敬又不满。至今记得一个逃课的下午,坐在北大图书馆的港台文献阅览室里,我读完这本书后掩卷沉思,为没能从中找到中国现代化的具体方案而深感遗憾,心绪难平。请包容下当时一个大二学生的认知水平。



孙飞宇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我已经记不清楚了,但是大概率是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这本著作开始,后来精读的第一本韦伯的文献也是这本。


黎敏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


 

我第一次知道韦伯的名字,是1999年研究生入学后不久在导师的一次学术讲座中,老师认为中国传统司法判决的风格深受儒家士大夫阶层知识风格的影响,儒家士大夫的知识是一种什么类型呢?我记得老师引出了科举制度对儒家士大夫知识的无形塑造,并提到了一位叫马克斯·韦伯的学者对中国科举制度有独到的分析。老师当时具体转述了韦伯哪段话,我记不清楚了,但“马克斯·韦伯”及《儒教与道教》这本书名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后来我去图书馆找《儒教与道教》一探究竟,当时有点被导论“世界宗教的经济伦理”那几个字的排列组合震到了——字都认识,但不知它要说什么,因为在懵懂无知的我那点可怜的知识储备中,宗教经济是从未联系在一起过的两个词,那时我还不知道韦伯是以提出资本主义有其新教伦理之精神起源一说的社会理论家,找他的书看纯粹是因为好奇。韦伯认为中国科举制度不像近代西方考法官、医生、技术人员等理性官僚制的考试制度,因为科举考试不是考察士子在某种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上是否合格,而是通过考察士子是否有旁征博引的纯正细腻的儒学教养去证明他们是否具有治国理政所需的君子人格,儒学教育传统下形成的知识观念对传统中国的立法与司法制度有潜在影响。韦伯将西方近代法作为法律理性化形式逻辑思维的样本并将这个样本与儒教中国的法律进行比较,又将这些问题与资本主义这种现象揉在一起分析,对当时的我来说这是一种新的似懂非懂的言说范式。



郑作彧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严飞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为什么资本主义利益没有在印度、在中国也做出相同的事情呢?为什么科学的、艺术的、政治的或经济的发展没有在印度、在中国也走上西方现今所特有的这条理性化道路呢?’在韦伯看来,资本主义精神是现代理性经济的体现,是一套理性的、有系统的追求利润,但同时又保持自制节俭的生活态度与价值观。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两种高度重合、有效互补的理念在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上发挥了重要力量。韦伯如此写道:‘这种精神必定是来自某种地方,不会是来自单独的个人,而是来自整个团体的生活方式。’


田耕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长聘副教授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孙宇凡

“社会学理论大缸”创办人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显然,我之所以大一的时候读这本书,都是因为受到一些大学老师的影响:似乎这些老师从不考虑大学生平均水平,觉得只要是经典就能随便入门和随时阅读。我还记得我在大一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完全不知道欧洲的宗教历史,更没有对于理性化等方面的社会阅历。似乎,我只是希望自己能赶快读完,假装自己读过这本经典。所以,我当时直接把和正文一样厚的注释,全都跳过了。我的阅读收获也等同于阅读教材。


文景版《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如今,当我以撰写博士论文的方式再研究这本经典的时候,才再仔细地把注释也读一读,尝试重建韦伯的研究与写作历程,更明白这本书对德国当时学界的冲击力以及被误读的必然命运:为什么他要讨论的是精神而不是资本资本主义本身?为什么他以一种类似于理想建模与去理想化方式,分别探讨加尔文教和虔信派等历史?为什么他悄悄地回应了不少批评,但却不愿意承认自己的观点变化?

 

更重要的是,这本著作反映了我坚信的社会学式人文主义:优秀的社会学作品如同警世寓言。这部作品纵然在数据甚至理论上被挑战,但是通过对现代社会的理性化命运的反思,却如同警世寓言一样启发世人:这不是预测未来,也不是总结历史教训,而是像希腊故事或伊索寓言一样发挥作用:我们知道它不够真,但仍然相信道理永流传


各个版本《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1879年,少年韦伯和兄弟(左一)



Q2:您建议读者从哪个方向入门韦伯?请推荐三本书或者三个篇目,并说明理由。


应星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长聘教授


《科学作为天职》《以政治为业》《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李放春

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研究员


我给大学生推荐的第一个篇目是《科学作为职业》我读书的时候译作《以学术为业》),因为这跟他的生活境遇最相关。我把它称作韦伯的‘劝学篇’,先劝退再劝进,然后再领悟‘知止’。至于《以政治为业》,我一般不推荐给大学生读,因为政治跟他离得太远,‘少年不识愁滋味’,读不懂的。因此,从通识教育的角度来看,韦伯著名的‘两个演讲’,我觉得还是分别开来好。就像‘四大名著’也不宜一锅炖,所谓‘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


如果不是特别考虑大学生这个群体的话,建议读者可从韦伯的比较宗教社会学研究这个方向入门。先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后读《儒教与道教》。这两部韦伯生前完成的作品是其实质研究的巅峰之作。前者要本着理解的态度读,特别要抛开启蒙主义价值观来读才可能读懂。这部作品是韦伯的孤篇横绝之作,其知识密度超乎寻常,至今仍是管窥英美早期现代性的最佳文化史经典。后者要带着审辨的眼光读,不能盲目接受韦伯的理路,被这个鸣锣开道的‘西方中心论’者牵着鼻子走;但也别因为自己是中国人就仿佛天然拥有了某种‘知识’优越感,请做好心理建设准备,韦伯比你能想象到的还要博学、睿智得多。


如果是专业学者,特别是对人文取向的社会科学感兴趣的学者,则一定要精读其方法论名篇《社会科学与社会政策认识的“客观性”》。不读此篇,不可谓知韦伯之学。



孙飞宇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我建议读者就从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这本著作入手来阅读韦伯,然后可以再去读《儒教与道教》,最后是《学术与政治》。‘新教’研究是韦伯最重要的作品,毫无疑问也是理解众多其他作品的一个出发点。《儒教与道教》这本书与中国人的自我理解有关,无论同意他的观点与否,对这本著作的阅读都可以成为我们自我理解的一个重要镜像。最后,如果读者对于学术有兴趣或者有想象,那么《学术与政治》这部作品恐怕适合于所有方向的人去阅读和深思。


黎敏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


 

韦伯著作涉及的学科领域很多,他著述的风格是,既提出了一些理想类型概念又背靠世界各大文明的历史进程,既有实证经验的分析向度又蕴含一些基本信念甚至形而上学,这使得韦伯的一些观点或理论本身就充满较大的多元阐释空间。我学识有限,只是粗浅涉猎韦伯著述中与法学理论、法律史有关的部分内容,并没有资格回答‘从哪个方向入门韦伯’这样的大问题。


不过可以确认一点,所有关注‘个体’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的生存斗争、伦理困境与政治处境的人,都能从韦伯那里找到某种思想的力量。‘某种思想的力量’,不是说在韦伯那里可以直接找到真理本身,更不是说韦伯宣告了某些真理,而是说韦伯通过分析人类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无情斗争的必然性、复杂性、残酷性进而揭示了真理面临的最大敌人都有哪些、都在哪里。


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看,也许有三篇长短不一的文章可以推荐作为入门读物,它们既不失思想上的意义启发,又有一种在与公众对话的氛围感。


1.《论俄国的立宪民主形势》,写于1906年。在俄乌战争局势深刻影响世界历史的当下,重温这位社会科学家对俄国问题的早期诊断,增进的不只是具体的历史知识,而且还有政治洞见与思想方法。

2.《两种法则之间》,写于1916年,它篇幅很短,但信息量却不小,而且富有历史画面感。对处在大国崛起历史转折阶段的当代中国读者而言,韦伯这篇文章中输出的权力观、国家观、战争观、人生观,都值得一品。

3.《学术与政治:韦伯的两篇演说》——‘到如今,成千上万的大学生读过了这两篇铺张扬厉的杰作,了解了它们对韦伯的哲学与政治见解以及治学态度的精当概括,然而,正是这两篇演说的浓缩密度,妨碍了轻松自如的理解。’英国学者京特的这段话精当概括了推荐它们的理由。这两篇经典演说既浓缩了韦伯思想的精华,但,又与韦伯最重要的论著《经济与社会》形成风格上的鲜明对比。


文景版《学术与政治》



郑作彧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以学术为志业》:这是一篇演讲稿,内容并非在讨论什么深厚的学理问题,所以相对来说不需要太多知识基础也不会读不懂,甚至可能还会获得一些共鸣。


《马克斯‧韦伯传》:通常传记著作是很好阅读的文类,所以很适合入门。而且这部由韦伯夫人撰写的传记著作,内容不乏一些基础的学理介绍,还是有干货的。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这篇文章对后世社会理论发展的影响太重大了,而且篇幅相对来说没那么大,也没那么难懂,读起来比较不会有无限绝望感。



严飞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1917年11月9号和1919年1月28日,韦伯为青年学生们作了两场著名讲演,分别是《以学术为业》《以政治为业》。特别是在《以学术为业》这一场演讲,韦伯不仅为台下的学生树立了学术的信仰和以学术为志业的信念,还影响了几代人,引领着人们对学术进行孜孜不倦的追求。在演讲中,韦伯明确地告诫年轻人,‘学术生涯是一场鲁莽的赌博。’在韦伯看来,以学术作为物质意义上的职业,对于刚刚迈入学术大门的年轻学者而言,不啻于一段需要在不断的挫败和平庸感中斗争和煎熬的历练。有多少年轻的学子,心怀‘以学术为业,为天职而活’的理想,进入象牙塔上下求索,但又有多少人可以将理想转变成信念,继而坚定地、专一地,甚至是寂寞地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前行,全然不理会路边诱人的风景,以及局外人不解般的嘲讽,只埋头做一个学术的赶路人?要回答这些问题,今天我们更需要阅读韦伯——‘自然,我只为我的天职而活着。’



田耕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长聘副教授


 

韦伯的两篇著名的以‘天职’为题的演讲,二者凝聚了韦伯在观念论基础上思考伦理的所得,同时对科学和政治在一战前后达到的现代状况有强烈的感受,科学和克里斯玛式的支配者,是不是对生命与权力之智慧的回答,韦伯给出了深沉的思考。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韦伯对理性化作为世界历史的思考的开始。 



孙宇凡

“社会学理论大缸”创办人


包尔生《德国大学与大学学习》:韦伯的方法论与治学思路和德国特色的大学传统密不可分。这本书介绍了德国大学制度与运作方式的变化,能够帮助我们理解韦伯为什么总是卷入当时的学术辩论、为什么始终捍卫价值自由以及为什么一直亲身亲为地建设与维持学术共同体。


伊格尔斯《德国的历史观》:韦伯的学科身份多样,比如他一开始并不认为自己是社会学家。从历史学或历史主义角度能够理解韦伯的学术脉络。毕竟,韦伯的很多思想来源和批评对手等方面的文献,都已经被当今世人所遗忘或抛弃。当我们仰望一颗巨星,也就意味着我们也让众星黯淡。这也是学术史的另一种损失。这类学术史著作帮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G. Bhambra的Rethinking Modernity: Postcolonialism and 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受到英国社会学时下的‘反殖民’思潮影响,很难不关注韦伯与帝国、殖民之间的关系。Bhambra的这本作品较为全面地从历史角度讨论了反殖民社会学关注的众多议题,并且,她在方法论与实质内容上均与韦伯的观点形成了对照。尤其,她对韦伯传统下‘多元现代性’及其‘理想类型’方法论的不满,为我们重新思考经典的时代局限性与当代新生提供了不错的切入点。


20 世纪的思想巨擘,

理解现代世界必读经典


核心文本呈现韦伯思想图谱,

从历史经验到方法论


臻选底本,名家精译,权威导读



记得点击“在看“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