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出版社那些卧虎藏龙的神奇作者 | 牛编做出版

2017-09-11 李丽萍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0911

本文作者:李丽萍


人生一大幸事就是能将兴趣爱好融入到日常工作。“低调”的出版界实则卧虎藏龙,不少出版人抑或是通过专业学习,抑或是“自学成才”,在为他人做嫁衣的同时,实现了自身资源的积累和“变现”,结识了慕名已久的偶像、出版了第一本书、开展了第一次画展……


本期“牛编做出版”将分成两期内容,作者篇和编辑篇,本期推出作者篇,敬请关注!



好编辑应该也是一个好作者



王祖民

(《东方娃娃》艺术总监)

1984年6月,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成立。因为我经常给报社及全国的少儿刊物投稿、画插图,毕业后即调入苏少社,在苏少社担任《江苏儿童》(后改为《儿童故事画报》)、《金钥匙》、《少年文艺》的美编及美编室主任至退休。现仍在《东方娃娃》任艺术总监工作。

  

我任美编时,当时《儿童故事画报》是月刊,需要大量的美术绘图作者,我们因此聚集了很多优秀的、有个性的插画家。许多当时的插画家现在都成了大画家。如徐乐乐、朱新建、周京新、胡宁娜、周翔、朱成梁、沈苑苑等等。长期的合作,让我们成了好朋友。徐乐乐每次来编辑室都嘻嘻哈哈的,人没到,声音已经进来了。朱新建每次送稿,都称编辑是他们的“衣食父母”(那年代拿稿费是一笔很大的收入了),要好好画作品,才对得起编辑。

  

当年周京新还是南京艺术学院的学生时,我们发现他的画很有特点,请他连载《水浒》组画,这些组画画风独特。当时用画的原则是不论新老,画得好,学生也行。周京新的画风有一些人觉得怪,但我们坚持用,这就是特点、个性,刊登后大家眼睛一亮。后来,周京新有所建树,担任江苏省国画院的院长,他画的国画《水浒》大作,得过全国美展的奖项。

  

当时作者都画得非常认真,江苏作者的绘画几乎每个人都有一个风格,很多作者的作品在《儿童故事画报》刊发后,全国许多儿童刊物都会来找作者。2015年在上海一个拍卖会上,我居然看到了30多年前的一幅原作。徐乐乐、朱新建的原稿也被炒到十几万到二十几万。由此可见当时绘画稿质量之高。

  

由于长期从事儿童读物插画的工作,所以看得也多,加上自己业余时间也会创作,故具有一定的审美眼光。要发现好作品、好作者,自己也要有一定的高度和水平,这样才能有所识别、区分好坏,才能与一流作者交流,同时才能识别有发展的好苗子。

  

当时社里的领导,不但要求员工当好编辑,也要求会创作。好的编辑应该也是一个好的作者。这样出版社的整体水平才会上升,所以我当时不但书出得多、好、快,还发现了大批人才。好的编辑周围才能有一批好的作者。我在两种角色中经常转换:做编辑时能提出中肯的、一针见血的意见,有提升新人的具体方法。当编辑一定要尊重作者的想法和劳动成果。你是这个行业的专家,那么许多事就会事半功倍;作为作者,因知道编辑的甘苦和规矩,可以省去编辑很多事,也让编辑(尤其是新手)特别愿意跟你合作。对于编辑提出的修改意见,对的应接受,不能因为有点名气,就“欺”客了。尽量在保持自己的想法下说服或采取可行的方式变通。尤其是绘本绘画,知道责任编辑很为难,要尽量能解释、谈通。我与许多出过我书的编辑都成了好朋友,他们都表示和我合作非常愉快,还会经常给我寄好吃的呢。

  

我觉得原创绘本才有生命力,我自编自画的《我是老虎我怕谁》从内容到绘画几乎是一气呵成,用时不长。当然也得益于出版社开放的氛围、编辑的识货和防守。对于我来说,最艰难的是怎样在创作每一本新绘本时实现超越。最欣喜的是,看到好多好朋友阅读自己绘本时手舞足蹈的样子。

  

接下来,我还想创作一本自编自绘的原创绘本,争取和明天出版社、我国台湾信谊文化等优秀出版机构合作,将中国的原创绘本提升到国际高度。


不要把爱好变成工作,特别热爱除外



孙玉虎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文学分社编辑)

我是从初中开始看江苏《少年文艺》的,一直到大学毕业都还在看,大学室友很奇怪为什么我会订那么“幼稚”的杂志。是的,我从小就喜欢儿童文学,喜欢到2002~2008这几年的《少年文艺》封面、目录都清晰地刻在我的脑袋里。谁提到什么文章,我稍加回忆,就能说出在哪一年哪一期。因此从业之后,有人戏称我为“儿童文学百晓生”。

  

2008年大学毕业之后,学法律的我没有参加司法考试,没有考公务员,而是加入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选择去甘肃支教1年。那时候我已经开始在杂志上发表少儿小说了,冥冥之中觉得,我不应该急于参加工作,我想再任性一次,到远方去看一看。

  

喜欢儿童文学,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让我的支教生活过得无比充实、开心。就在支教结束前2个月,北京的《儿童文学》招人,我是本科学历,又不是名校出身,所以我直接给主编徐德霞老师打了一个电话,幸运的是,我顺利通过面试进入《儿童文学》。

  

因为对作家作品非常熟悉,所以在《儿童文学》工作的7年里,我如鱼得水。我会把自己小时候特别喜欢的文章选到杂志的选摘版上,然后邀约小时候喜欢的作家为杂志的原创版写稿,我选编的文章大多数也获得了小读者的喜爱。在有个人喜好的同时,我也会尊重我的职业,有些文章可能我自己不太感兴趣,但小读者也许会喜欢,这种文章我也会编发。后来我总结了两个“恰好”,那就是:如果我喜欢的作品恰好你也喜欢,如果我认为你喜欢的作品恰好你真的喜欢,那么作为编辑,我就是幸福的。

  

2009年,《儿童文学》杂志升级为儿童文学出版中心,我开始做图书,进行书刊互动,策划过顾抒的“夜色玛奇莲”系列、邹凡凡的“秘密三部曲”,单册销量均在10万册左右。最重要的是,他们都是我少年时代很喜欢的作者(那时候他们也还在读大学),我把我喜欢的作家推荐给了更多的人,特别有成就感!其实少儿市场上很多表现优异的图书都是名家的作品,新人很少有机会出头,《儿童文学》在扶持中青年作家上确实是功不可没。

  

由于个人原因,2016年我离开《儿童文学》杂志,加入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开始专心做图书。知道我来杭州,很多作家都对我的新工作表示了支持,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旅德儿童文学作家程玮和新生代儿童文学作家邹凡凡。我从2009年到《儿童文学》工作,就一直在向程玮老师约短篇,其实她已经很多年不写短篇了,但她还是耐心地回复我的邮件,答应有机会一定会写。就在我离开《儿童文学》之前夕,她终于给了我一篇精致的短篇童话,发在了当期的头条。知道我换工作之后,程玮老师立马把她为中低年级儿童量身定做的最新系列小说“海龟老师”交给我编辑出版。邹凡凡长年在法国生活、写作,之前的“秘密三部曲”写的是中国孩子在外国发生的故事,我到杭州工作之后,她很快创作了一部以杭州为故事背景地的《黄花梨棋盘》给我。虽然她没说这部小说是为我而创作的,但我知道她是在支持我的工作。

  

有人说不要把爱好变成工作,这样很容易把它变成自己讨厌的东西,我觉得那是因为爱得不够深。人这一辈子能做自己喜欢的工作,那是多么幸运的事情啊。我现在就是工作生活傻傻分不清,上班也在看稿,下班也在看稿或者看书,看书对我来说就是娱乐和放松的方式。

  

不过再热爱的工作也会有高原期,你会觉得什么都驾轻就熟了,没有什么挑战了,直到2012年我遇到了图画书。在一次偶然机会接触图画书后,我被吓坏了,一本图画书短短的几百个字,居然能蕴涵那么深刻的哲理,真正做到了“极清浅又极深刻”,由此我产生了创作图画书文本的热情。虽然我前后拿了三项信谊图画书奖,但我至今没能在信谊出版过一本书。因为图画书既需要文本,还得寻找到适合的画家。后来在写完故事《那只打呼噜的狮子》后,我直接去找插画家合作(我在《儿童文学》的时候认识了一大批优秀的新锐插画家),这本书不仅拿到了首届青铜葵花图画书奖银葵花奖,还顺利出版了。

  

算起来,我来杭州工作已经有1年多了,庆幸的是,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我依然热爱读书和写作。今年我会认真完成我人生中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这本书是以我支教那一年的生活经历为背景创作的,不知不觉,我离开甘肃竟已有八九年了。



相关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