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供养了僧人 还得感谢僧人?
僧人又叫福田僧,供僧又叫种福田。就犹如我们有种子,但没有田地可种,就没有粮食吃,我们施舍的善根犹如种子,而弘法利生的僧人,就是我们播种善根的福田。他们能把我们有限的福报,变为无限的福海。
可是,现在世间有些人对供养僧众有很多知见上的误区,或者有些人虽然对寺院或僧众做了一些供养,后却产生很大的傲慢心等不净念头,很容易种下恶业。
施主所思若不净,虽行善法亦罪恶
昔裴休丞相,送子出家,子是翰林,拜沩山佑祖,名法海,训以《警策箴》云:“衣食难,非容易,何必千般求细腻。清斋薄粥但寻常,粗布麻衣随分际……别人睡时你休睡,三更宿尽五更初,好向释迦金殿内。”
沩山老人要他每天挑水供养大众。有一天,他挑水挑得太累了,心里说,和尚吃水翰林挑,纵然吃了也难消。
回来时,沩山老人问他:“你今天说什么话?”
法海答曰:“没有说什么。”
后来沩山老人揭穿他心里的话,并说:“老僧打一坐,能消万担粮!”
《楼房经》中说:“若对僧众供养一粒诃子、一勺饮食,未来生中决定不逢疾疫、饥馑、刀兵三大灾劫。”所以,如果我们遇到真一辈子出家修行的比丘僧,真诚供养衣食住行,如此便不会生逢恶劫,这在佛经中均有记载。
施者才应感谢——僧众要是感谢我们,我们就求不到福了。
在憨山大师少年的时候,有次他在家门口偶然看见几位行脚僧,肩挑着瓢笠等什物,远远地走来,便跑去问母亲:“他们是什么人呀?”
“那些是行脚的挂搭僧。”
他听了暗自高兴,又到门外去看,见行脚僧来到树下,把担物放在树边,然后向他母亲问讯化斋,母亲忙着去烹茶烧饭,对僧众非常恭敬。
行脚僧吃过斋饭后,挑起担物,举起一只手向他母亲致谢,母亲见了急忙避开,恭敬地对僧众说:“勿谢!”僧众便径直上路去了。
当行脚僧去远后,他不解地问母亲:“僧众如何如此无礼,吃了斋饭也不说一句感谢的话?”
“僧众要是感谢我们,我们就求不到福了。”母亲解释说。
听了母亲的话,他心里暗自想:“这样看来,僧众的确是人间最高尚最伟大的人了!”从这以后,便时刻发心想出家修行。
在《经典禅语》中的公案:日本的诚拙禅师住持镰仓圆觉寺期间,法席大盛,因此需要资金扩建经堂。江户的富商梅津听说此事,便决定捐献五百两黄金。
一天,他亲自带着这笔捐款送到诚拙禅师的手里,禅师接过钱,随口说道:“好罢,我收下了。”
梅津对大师这种态度十分不满。三两黄金足够一个人过一年舒服日子,而他捐的是五百两黄金,却连一个“谢”字也没有得到。
梅津于是暗示说:“大师,那只袋里装的是五百两黄金啊!”
诚拙依旧平淡地回答:“数字你已经对我说过了。”
梅津被禅师的平淡激恼了,愤愤地说:“大师!即使我是个富翁,五百两黄金对我来说也不是个小数目呀!”
诚拙禅师听后淡淡一笑,问:“梅津先生,因此你要我向你致谢是吗?”
梅津脱口而出:“那当然了。”
大师不由得板起面孔,说:“我为什么应该感谢?施者才应该感谢!”
这绝对不是摆架子!
唐太宗问玄奘大师:“我想供僧,但听说许多僧人无有修行,应当如何?”
大师开示说:“昆山有玉,但是混杂泥沙;丽水产金,岂能没有瓦砾?土木雕成的罗汉,敬奉就能培福;铜铁铸成的佛像,毁坏则会造罪;泥龙虽不能降雨,但祈雨必须祈祷泥龙;凡僧虽不能降福,但修福必须恭敬凡僧。”
唐太宗听后恍然大悟说:“我从今以后即使见到小沙弥,也应如同见佛一般。”
南北朝的僧稠大师,有一天,齐国的文宣帝特地来拜访他,他却坐着不肯到门外迎接,弟子们就对他说:“今天来的是皇帝,请师父屈驾到门外去迎接一下吧!”僧稠大师仍然坐着,连动都不动一下,齐文宣帝并不因此而责怪僧稠大师。
皇帝走了以后,僧稠大师说:“告诉你们,并不是我喜欢在皇帝面前摆架子,不去迎接他,因为过去在佛陀时代,有一位宾头卢颇罗堕尊者,就因为到门外走了七步去迎接优填王,致使优填王失国七年,才又恢复王位。我身为人天师范,我不愿出去迎接齐文宣帝而使他损了福德,我坐在这里,祈求他国基巩固,对他已经是太尊敬了!”
现在的泰国,不管你身份如何,只要出家披上袈裟,虽是国王将相,也要对你顶礼致敬;同样的,假如地位尊贵如僧皇的出家人,只要脱去袈裟,也就跟平民一样了。
从僧稠大师不迎接帝王的故事,及佛教国家信徒恭敬三宝的行为看来,我们在家学佛的居士,也就不必要求出家人对我们的礼敬了!
化缘,是大德度化众生的殊胜方便
中国僧人特殊化,一般不出寺院化缘。佛陀和一些高僧大德为了让众生积累资粮,有时候也会采取各种方便。梁武帝曾问志公禅师:“僧道修行,信是好事,如何又要去化缘?”
志公说:“我佛释迦如来,有大慈大悲,悯念众生,犹如赤子,平等救度。若是好僧道人,早晚之中,务要勤参三昧,苦下殷勤之心,勿起懈怠之意。看见常住淡泊,或是庵堂佛像朽坏,应当发起勇猛精进之心,募缘修整。乃是化缘者之功德也。古人云:难行能行,难做能做,方是出家之佛子,学道之好人。是以天宽地阔,男女善心者多。若不去化他,纵有钱米,他也无处下手作福田,乃是僧道有过,枉在空门,为人无慈悲心,不肯引他出苦。僧道善人,化到你家。汝若悭吝不舍,是自己当面错过了也。”
在《百业经》中记载:
以前有一位施主供养世尊甘美的食物,一个婆罗门童子看到后,飞快地跑到佛陀面前祈求:“把它给我吧!”
佛陀对他说:“你说一句‘我不要’,我就给你。”
婆罗门童子迫不及待地说了后,佛陀就慈悲地将食物给他了。
事后,诸比丘问佛:“为什么世尊初时不给他食物,要他说‘我不要’后再给他?”
佛说:“此婆罗门童子的贪心很重,在过去的百千世中,无论他见到什么食物都说‘给我吧’,从来没有说过‘我不要’。今天他说了一句‘我不要’,以此善根,将来他会在山王如来教法下出家并证得阿罗汉果位。”
以前华智仁波切也曾以各种方便让贫穷的人积累资粮,如在举行极乐法会时,他老人家经常让参加法会的乞丐们去乞讨,并要求将乞讨得来的饮食供养他。华智仁波切并不是无法得到供养,而是为了让这些乞丐积累资粮才这样做的。
僧众把供养的财物都用上了,这对施主是非常有利的。
武帝问志公禅师:“人用钱米,供佛斋僧,功德如何?”
志公说:“其福甚大不可量。若人有此信向自有无量功德。经云:供佛又礼拜,福等虚空无比量。斋僧复施,如同行路著脚跟。譬如耕种田园一般,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然虽如是,全要后代修行人脱俗离尘,守戒清净,剃除须发,不离寺院道场,参求明师,勇猛精进,明心见性,弘法度人,接引后来,报佛恩德。若有如是僧道,应受人间供养。所以舍财施主要信心不退,切莫生疑。异日有因缘,亦同得此道也。”
又问:“布施僧人袈裟戒衣、钟鼓法器者,其福如何?”
答曰:“施袈裟者,七世不脱人身;舍戒衣者,生生世世饱暖;舍钟鼓法器者,出世为人,音声响亮,得好名声之报也;舍鞋袜者,再生不用入厨房,有人奉事;舍草鞋者,出路有人扶助,不经险隘。”
武帝又问:“再有僧道来化,吾则多施与他,不许他到处去化缘好不好?”
答曰:“不好也。我佛启教平等法门,不当一人独自得福。务要普化世人,各发善心,同修福慧,共出苦轮。经云:宁受千家供,莫受一家恩。以此乃是我出家人之愿力也。但凡积福,不拘多寡。可量家中之有无,随心而作福。滴水虽微,渐盈大器。小善不积,何以成圣?小恶若为,足以灭身。若论财多而为胜,则富者可作,而贫者永不能种善根。见人为善,发欢喜心,称赞一言,可以同得其福,何况随缘布施者乎!”
在经典中记录有阿难的总持因缘:“阿难过去生是修持何种德行,今世得以有如此殊胜果报,能将佛陀所宣说的微妙教法,全部忆持不忘?”
佛陀慈悲开示:“无数劫前有位比丘和一沙弥住在一起修行。师父要求非常严格,除了须托钵外,每天还规定弟子精进用功。一天,沙弥托钵时间结束得晚,想到又要耽误功课,于是不禁落下泪来。恰逢一长者经过,见此便上前关心询问。沙弥如是回答。长者听后,决定以后每天做供养,以便让沙弥专心用功。”
佛陀告诉大众:“故事中的比丘即是定光佛,沙弥即是我,供养饮食的长者就是阿难。阿难由于过去生诚心护持修行人用功办道,修了大福报,所以今生才能听闻法音一字不失。”
菩萨行者于护持他人修行中,不仅开阔自己格局,超越自我限制,无形中也成就了菩萨道业。所以,僧众把供养的财物都用上了,这对施主是非常有利的。
斋僧时必有圣者出现
《前行备忘录》中说:“活生生的佛陀、活生生的佛法、活生生的僧众。”
供养僧众能够获得供养三宝的福德,供养佛、法虽然能得到供养的福德,却得不到对境接受的福德,而供养僧众既能得到供养的福德,也能得到接受的福德。
如果自己没有许多钱,在别人供斋时,即使随喜一袋奶粉,也能积累巨大的福德。因为在供斋时也会有其他圣者会降临受供。
有一个公案:
在隋朝的时候,隋炀帝有一天斋僧,要供养一千个出家人,千僧斋。
时间到了,所有的人都来吃饭,皇帝请客可不是小事情,非常严格的。后来算算,怎么多了一个?人们很奇怪,我们本来一千个都有名单,怎么忽然有一千零一个?
后来办事的人去寻找,弄了半天,供品都不够,差了一份,不知道怎么办。里面有个人说,多一个是智者大师,这个时候智者大师已经圆寂了,人们把智者大师的神龛打开,哎呀,里面确实没有了,大家就相信是智者大师。
棺材打开,里面是空的,没有智者大师,智者大师跑出来应供。所以说供千僧斋,里面都有圣者出现,一般人看不出来。
有时候我们参加法会,说这个人不认识,我们大家不认识,不知道从哪里跑出来的,你不能说我们不认识这个人就轻慢他,说不定是哪位菩萨来。
所以我们对出家人好,我们对俗众的同修也好,佛门里面跟在社会上面不同,都是有很多不可思议的现象。另外,在经典中说宾头卢尊者是“福田第一”,应末世众生的供养,为人天福田。他亦发愿无论何处有人请他应供,他必定前往受供。
斋僧功德大,缘起精华为回向
广严城人供僧回向投生饿鬼的父母。目犍连尊者入城乞食,遇到五百饿鬼。
五百饿鬼一见尊者,心怀欢喜,告诉他说:“我们是广严城人的父母亲属,您能否为我们联络家人,并与诸位施主一起供养佛陀及僧众,以此来超度我们脱离恶趣之身?”
尊者当时就答应了,并很快把事情办妥。
当广严城的人来迎请佛陀及僧众应供,佛陀默许以后,人们就离开了。
他们离开以后,五百饿鬼便来到世尊面前请求:“明日广严城的人们供养世尊及眷属午斋的善根,回向给我们吧。”
世尊了知一切,但还是随顺世间,明知故问:“你们到底是谁呀?广严城人们的善根,为什么要回向给你们呢?”
那些饿鬼回答:“我们是广严城这些居民的父亲、母亲,也是长者之子,平时骄慢放逸,虽然拥有财富,但却不好布施,贪著世间安乐,不信三宝,不造善业,自己不布施,也不让别人布施(现在很多人和他们差不多,一说供养、布施,一说三宝的功德,怎么也不信,也不理会)……以这些吝啬等业,我们转生成为饿鬼,受种种苦。”
世尊说:“那么,明日回向时你们也来,我们才可以作回向!”
饿鬼们说:“我们投生为这般低劣的身体,身体如烧焦的柱子,腹如大山,咽喉如针一般细,身相丑陋无比,各关节间处处燃火,四处求取饮食而不可得,即使见到饮食,一接近便成了脓血,以这样的惭愧之身,实在不敢前来。”
世尊呵责道:“你们造恶业时本该羞愧,可是那时候你们却不知羞耻,而现在已经投生成低劣的身体,惭愧又有什么用呢?如果不来,就没办法回向给你们。”
饿鬼们连忙说:“那么我们一定来。”说完便离开了。
第二天,供斋完毕,都要回向了,但饿鬼们还没到。
目犍连便以神通观察,结果在十六个大国中找不到,整个南瞻部洲,天上、天下,一千小千世界乃至三千大千世界,全都找不到。他觉得很奇怪,于是来到佛前,询问究竟。
佛陀说:“那些饿鬼本来是要来的,但现在被业风吹到其他世界去了(众生业力的确不可思议,像我们有些道友也是,业风一起,要走的话,多少人也劝不了,“呜”一下就被卷走了。人都是这样,更何况饿鬼了),这已不是你们声闻的力量所能知见,不过,我可以让它们过来。”说完,佛陀便以神力,把饿鬼们都召来了。
五百饿鬼一到,便请求将善根回向给它们。但广严城的人们,却被惊吓得四处逃窜。
世尊说:“诸位不必惊慌,这些众生都是你们前世的父母,因为造了众多罪业,现在已转生为饿鬼。它们请求说,是否能将今天供斋的善根回向给它们?”
(供斋的功德很大,你们平时也常常供斋,在你供斋并且为自己得到这份功德而欢喜的同时,也应该想到那些饿鬼、非人等可怜众生,他们特别需要这些善根。所以,每次修积了善法以后,你可以忆念:“谁需要我的善根,我就把它回向给你,愿你离开痛苦,获得快乐和利益。”这样做是很有必要的。不说广大的众生,我们即生的亲朋好友离开世间以后,可能还在中阴界徘徊,或者已经堕入三恶趣,处境凄惨。这时他们需要的就是善根。就像人间的穷人需要钱,如果哪一个有能力的熟人解决了他的困窘,那他是非常感激的。同样,现在我们有福分学佛,有机缘修善,即使没有天眼,没有他心通,但实际在我们的身边,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需要你的善根来救拔的人,非常非常多!可以说,比人间需要钱的人多得多。因此,时时忆念这些,常常回向他们,是很重要的,也是很必要的。)
广严城的人说:“既然如此,无论如何也要回向给它们。”(世间人就是这样,是亲人怎么都好说,但毫无关系的话,要他付出,恐怕也不是很情愿。)
世尊便回向道:“此施诸善根,愿彼利饿鬼,离饿鬼劣身,获得善趣乐。”(这个回向文,一般的念诵集里都有,是世尊亲口说的。平常我们如果身体不好,有时可能就是有病魔干扰。这些病魔,其实也就是饿鬼、鬼神,他们成了那样以后,因为业力所牵,会不自主地希求你的精血,或各方面的能量。因此,当你做了一些恶梦,或者心里不舒服,甚至觉得是不是有附身、有讨债的?这个时候,就可以念这个偈颂,通过烧焦烟等,把自己的善根回向给它们,使所有的非人、鬼神都得以满足。这样,通过佛陀金刚语的加持,违缘也就遣除了。)
结果在当天夜里,那些饿鬼就死了,全部生到了三十三天。
这个公案很明显地说明,当我们修持善法,然后对亡人、对恶趣众生作回向,他们一定会得到利益。当然,像佛陀那样的威力我们没有,但是依靠清净的信心,依靠三宝的加持力,回向给谁,都一定会让他获益的。
比如,当突发不如意之事、疾病瘟疫频频出现时,众多修行人以清净心做佛事,这样必定会给世间带来利益。
因此,学佛的人一定要懂佛法,千万别动不动就说“做佛事没用”,“行善干什么”;或者又成了宿命论,“一切命中注定”,“一切不可改变”……这样轻易否定正法,是非常不合理的。
不说其他的,如果对病人念经回向,有些很快就好了。这就是佛法的力量,不可思议;这也是如来的加持,以凡夫心无法揣测。
当然,这种加持力,以肉眼是见不到的,但它却真实地利益到了众生。因此,在佛教的传统中,念经做佛事等,历来都是利益众生的重要方便。
有些人不肯行善回向利他,就说:“佛经里不是说‘自作自受’嘛,哪里有你行善,别人领受的呢?”
其实这种观点不对。“自作自受”是不错,自己修福,自己受乐,但这也并不妨碍你去领受他人赐予的安乐。
比如,农民可以自己种庄稼,自己养活自己,但如果熟人送来瓜果,他也是可以享受的。
同样的道理,佛陀在说自作自受、强调因果不虚的同时,也并未否认以回向来饶益他众的做法,不仅不否认,反而在很多相关的经典中都说,一定要以供僧、念经等功德,救度亡人,护佑生者。
因此,用善根回向他人,他人一定能得到。
因此,积累福德并不在于钱,关键是自己的心,所以穷人完全有积累福德的机会。
对那些想摆脱贫穷的人来讲,与其长年累月辛辛苦苦地寻求财富,不如在遇到殊胜福田时作一次清净的供养;与其在百年之中以唾液作饮料来解渴、以空肠作腰带地辛勤劳作,远不如在法会期间作顶礼、转绕、皈依,或者观佛陀后向空中撒一粒米作供养。如果这样缘三宝福田做功德,不仅能生出巨大的世俗福报,更重要的是能得到解脱。
虽然就像《慧海请问经》中所说的那样,“修善违缘多,造恶顺缘多”,行持善法并不是很容易,在此过程中会遇到各种违缘,但既然明白了善恶因果之理,再困难我们也要坚持下去。
所有的高僧大德都是从布施、持戒开始,以坚强的毅力一步步地精进积累资粮的,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
关注腾讯佛学 长享智慧清流
本文转自网络,作者佚名,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
若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