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大智慧:照见五蕴皆空!
文/温金玉
曾在许多年前知道一位学者郑僧一于1976年发表一篇观音的论文,其副标题就是“半个亚洲的信仰”,论及观音信仰的普及性。后来又读到了于君方教授的研究著作,知道观音信仰不仅仅是限于东亚,而且遍及整个亚洲。
随着佛教在欧美世界的传播,观音菩萨在欧美地区也广为人知。那么观音菩萨要告诉我们什么?或者说观音法门的核心是什么?
在《楞严经》中有这样的描述:
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这是观音菩萨在楞严会上向释迦佛与大众报告修行的经过。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入法性流,心念空寂;觉所觉空,空觉极圆。如此则一真法界,寂然现前。
《心经》中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就是观自在菩萨缘起性空的般若之智,其所破的是众生执著的自有、独一、常住的自性见。因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金刚经》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无为法则是解脱生死、超越轮回、究竟涅槃的生命智慧。
丛林中常说:“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般若之智所阐扬的就是真空不二、空有相即的意旨。
“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懂得既不执着于有,更不执着于空。认识到缘起性空这一实相,就是佛法的般若智慧。
所谓“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这才是真正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既要起大悲心度化众生,又要明白其实无一众生可度。
观音菩萨普门品中所说“观”有: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的五观。真观就是诸法性空。清净观是度生不住相。广大智慧观是中道。悲观及慈观是以上面三观来拔苦与乐。可以说,真观是空,清净观是假,广大智慧观是中,合起来是“空、假、中”三观。
大乘佛教认为,仅仅认识到诸法无常、诸法无我是不够的。不但要知道色即是空,还要知道色不异空,才是真正获得了知不二的慧见。大乘佛教是不离色言空的,反对各种离色空、断灭空的说法,并斥之为戏论。
大乘佛教的核心价值观就是悲智双运,悲是慈悲,智是空性。缘起是慈悲,性空即是无我。无我是空,慈悲是不空。虽知无我而不断慈悲,故空而不空;虽行慈悲而不执有我,故不空而空。既要有“实际理地不着一尘”的见地,更要有“万行门中不舍一法”的担当。
菩萨心犹如虚空,一切俱舍,所作福德皆不贪着。大乘佛教不共的是出离心,不二的是菩提心。
世俗人常言“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而对觉者来说,是“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众生的烦恼来源于无明的执着,认假成真,执幻为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只有于相离相,于念无念,才能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建立万法皆空、因果不空的正见。
法界无界,唯是一心,一心现六凡,一心现四圣。若以静处为是闹处为非,则是坏世间相而求佛相。离生灭而求寂灭。
所以世尊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不惟入地狱,且常住地狱;不惟常住地狱,且常乐地狱;不惟常乐地狱,且庄严地狱。”
这是对生死的超越,空有的不二。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真俗不二,借假修真。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就是佛陀的正知见,观音的大智慧。
菩萨无心,以众生之心为心;菩萨无境,以众生之境为境。故能有感即通,不谋而应。不忍众生苦,就是给予众生正信;不忍圣教衰,就是要树立正法幢。
本文为腾讯佛学独家原创稿件,
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
关注腾讯佛学 长享智慧清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