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源老和尚:一片禅心月色高
青年时期的佛源老和尚(右)和虚云老和尚(中)、来果老和尚合影留念
文 / 温金玉
佛源老和尚丈室两边对联:“方便随缘路在脚下,丈夫意气独占鳌头。”这映托出老和尚的铮铮刚骨,朗朗人格。长老圆寂后,有挽联曰:禅林有幸古德存,宗风不二数云门。这些绝非公文应酬式的表达,正是老和尚真实精神的写照。
老人于今日佛门之贡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缅怀法乳深恩:
一、
有功于“云门事件”的善后处理
此事件虽有由镇反肃匪而致之误会,但当时对宗教的认识偏差,亦是一个不得不说的原因。
虽然事后,虚云老和尚以“坐阅五帝四朝不知沧桑几度,受尽九磨十难了知世事无常”的超然来表达,但其历史意义依然值得我们去深思。其间佛源老和尚所起的作用,我们应予重视。
当时虚老已被关押,且备受凌辱,几次昏死,商议寺里派人去北京求助,无人敢去。佛源老和尚于佛前燃指供佛,毅然决然北上,幸得李济深、周恩来总理之关切,云门事件妥善解决,祖师道场转危为安。虚云老和尚得以离粤入京,参与中国佛教协会筹备事宜。此事于新中国佛教事业关系重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佛教界一盘散沙乏人提领。虚云老和尚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时机至矣,今日全国僧伽,各兢兢自守,乏人提领,如一盘散沙。倘不团结,成立一有力量机构,其事恐不止一云门也。我为佛法故,义当北行。”
这一份承担,感天动地。
“佛协筹备会既成,师上书政府,请颁布共同纲领,规定人民有宗教信仰之自由,速定对于佛教寺院之保存及管理办法,目前急于救援施行者:一、无论何地,不许再拆寺院,毁像焚经。二、不许强迫僧尼还俗。三、寺产收归公有后,仍应按僧配给田亩若干,使僧得自行耕植,或扶助其生产事业。政府许之,僧尼赖安,各省名胜寺院,且日加修饰矣!”
这样的提倡于新中国的佛教真是性命攸关。虚云老和尚与佛源老和尚皆是本着“不忍圣教衰”的悲愿来行事担当的,二老的北上对当代佛教皆有再生之德,这是报佛恩。
后来佛源老和尚与人语虚云老和尚故事时,常唏嘘落泪,曰:“老和尚苦啊,一生为佛法、为众生。你看老和尚那么多照片,都是愁眉苦脸,没有一点快活,现在的师僧们不能把老和尚的精神丢了。”
二、
保护六祖真身
佛源老和尚不顾性命,冒死护藏六祖、憨山、丹田三位祖师真身。其时,造反派押六祖、憨山、丹田真身至韶关游行,欲焚之而未果。后将六祖、丹田两真身胸背洞穿,大若碗口,脏腑、灵骨掏掷于地。
佛源法师欲落泪亦惧人知,又恐造反派卷土重来,祖师真身再遭劫难,乃冒死收其灵骨、脏腑,藏于后山九龙泉侧巨树下。复虑身命无常,遂遣使告香港圣一法师,来此摄照留存,以待将来。
1980年佛源老和尚赴京,遂以六祖真身事告明真、巨赞诸师及赵朴初会长。朴老震惊,立致函广东省委领导。省府遂派人至曹溪,协助恢复祖师真身。这可谓报祖师恩。
三、
创办佛学院,培育僧才
这是报僧恩。佛源老和尚回到云门寺后,励精图治,非常注意培养后学,至1986年传戒时,已具六和禅林气象。
赵朴老来寺礼祖,眼见云门寺钟板分明,道风整肃,为培养解行并重的宗门接班人办班讲学,欢喜而赋《访云门寺·赠佛源和尚》一诗:
古刹千年几废兴,喜瞻佛日耀云门。
殿堂坏后重重建,经像烧余渐渐增。
叹赏林泉思旧泽,饱餐菰笋感深情。
十方翘首宗风振,第一功劳在树人。
老和尚深感佛法慧命要常住世间,必须要有一代代持戒清净、禅教兼通的僧才。毅然在云门寺佛教培训班的基础上,于1992年创办了云门佛学院,亲任院长,并撰一诗谱为《云门佛学院院歌》,字里行间蕴含着老和尚办学的良苦用心:
大觉欣开选佛场,普天花雨散华藏。
三车虚设怜诸子,火宅同离赴乐邦。
衣里明珠当自悟,如来家业勇承当。
宝山已入休空手,高坐白牛见法王。
云门佛学院一直禀承老和尚提出的“藉教悟宗,农禅并重”的办学宗旨运行,学院与云门寺实为一体。
学院的课程开设,亦可分为学识和实修两大类,学识类课程,开设比丘律仪、禅宗典籍、禅堂规矩等;实修课程,则佛学院的师生除了课堂教学,一律与云门寺常住大众一起上殿、过堂、坐香、出坡、布萨、安居、打禅七等,将所学教理落实在如法如律的农禅熏修中,接受僧团诸老参上座的提携摄受。
在老和尚住持下,云门僧团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实践,形成了“农禅并重,藉教悟宗;一门深入,解行并进”的修行办道风格。
四、
坚持“农禅并重”的优良传统
佛源老和尚追随虚云长老的足迹,虚云老人有“三不”:不住城市,不住小庙,不住经忏道场。佛源老和尚有“三要”:要将身心倾注在祖师道场,要把禅风发扬光大,要把明心见性作为终身奋斗的目标。
虚云老人当年在云门寺就创办有大觉农场,凡在寺共住者,均须垦荒种植,发扬百丈芳型,“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创有“诸方说禅浩浩地,争如我这里,种地博饭吃” 的佳话。
云门寺的道风从农禅并重中得以体现,这也是继承了虚云老和尚的风范。佛源长老以住持农禅家风为己任,领众出坡,不辞辛劳,率寺僧植果树千余,银杏二百,修竹万竿,自种田地十余亩,禅堂坐香每日六支,冬季五七专精参究。
即使在八十多岁的高龄还亲自带领大众出坡,传印长老回忆1976年参访南华寺时,见到佛源老和尚的情景:“望见法师风仪恬淡,超然物外,正驾一拖拉机,随众作务。一切顺逆境界,只作等闲,梵行冰霜,金刚毅志,不觉令人肃然起敬!”
一个寺院方丈,长年如一日地坚持劳作,可赞可叹!有如斯人,才会有如斯道场。
五、
涵养禅风,为丛林立典范
云门寺山门上写有“禅宗胜地”、“云门风月”横批,两旁对联为:
山门屹立出类迈伦辉今耀古
乾坤把定纵横自在翔凤游龙
大觉宗风直指西来意
云门胡饼透出祖师禅
这是对云门寺禅风最精辟的概括。
禅风的养成,其实就是规矩的确立,如法如律,不违祖制。所以他像虚云老人一样非常重视戒律的坚守。
佛源老和尚深知戒律对正法久住、维系僧团的重要性,不仅为弟子身教言传,谨持戒律,还创造条件弘传戒法。早在继虚老主云门法席之初,他就筹备于1957年传戒,后由于因缘不具而未能满愿。
1982年从中国佛学院返回云门后,于所住持的云门寺、南华寺、南岳祝圣寺等处十多次开坛传授三坛大戒,成就六千多名戒子成为住持佛法的僧宝。
明向法师介绍说:“2008年初,师父已病得已经很厉害了,就是这样,他为了成就众位戒子的信仰,毅然在病中传戒。这是继他1986年、1991年、1996年、1999年、2001年、2005年的第七次传戒,也是他生前最后一次传授三坛大戒。当他拖着老病的身子登上戒坛的时候,戒子们无不泪流满面。”
读着这样的文字,我们只有深深的感恩,是老和尚让人们品尝了云门饼的滋味,让后来人领略着唐宋丛林的遗风,让禅和子懂得一份道风的坚守,让修持者明白一种僧格的尊重。
今日中国大陆佛教的复兴已是众目所睹,寺塔林立,僧众济济。在道场恢复、硬体建筑基本安定之后,文化建设也紧步后尘,图书馆的涌现,流通处的设置,内观禅修的举办,讲经论坛的进行,期刊报纸的赠阅,说法开示的普及,还有场面奢华的开光庆典,声势浩大的水陆法会……凡此种种常常在这个喧闹的尘世里显得分外抢眼与特别,然而在这些有形的作为后面,人们又始终期待着一种无形的道风与禅风。
中国佛教的特质在禅!中国禅宗的特质何在?中国佛教应该如何去承传自身的宗风,丛林道场怎样去建构特有的家风,这是中国佛教要认真思考的一个法住法位的“天问”!
所以尽管人们知道春到花香处处秀,山河大地是如来,可人们依然在缅怀,忆念云之门,佛之源。也许多年以后,人们忘记了风,忘记了雨,但人们还会记得云门寺曾有这样一位特立独行的老人。
本文为腾讯佛学独家原创稿件,
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
关注腾讯佛学 长享智慧清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