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亚洲讲堂 | 我们的六〇年代


展名 / Title风林火山 - 源自东方的抽象Zeitgeist - Abstract Art of Eastern Origin


亚洲讲堂 / AAC Talk我们的六〇年代  Our 1960s


主讲嘉宾 / Speaker: 韩湘宁  Han Hsiang-Ning

时间 / Date: 2019.10.18 (Fri)

地点 Venue: 亚洲艺术中心(北京)

Asia Art Center (Beijing)

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大山子798艺术区(周一休馆)

Dashanzi 798 Art District, No.2, Jiuxianqiao Rd., 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


引言:


亚洲艺术中心于2019年10月18日举办第十九期亚洲讲堂,此次讲堂非常荣幸邀请到本次展览“风林火山-源自东方的抽象”参展的十一位艺术家之一韩湘宁担任主讲嘉宾,配合其创作的影像作品《我们的六十年代》及《我的六十年代》,以半纪录片的形式,分别介绍了上世纪60年代台湾地区各个先锋画会所有重要的艺术家,除了在本次展览联合展出的十一位,还包括未能展出的艺术家如刘国松,夏阳,霍刚,萧勤,顾福生等,完整地还原了他们风格各异的艺术创作以及当时台湾地区先锋艺术的氛围。同时,韩湘宁也通过自己的经历及创作,呈现了60年代在台湾创作的年轻艺术家是如何站在东方文化的立场上,以一种前卫且先锋的观念和态度,去探索属于自己的抽象艺术,反应了台湾地区现代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且辉煌的面貌。与亚洲艺术中心正在展出的“风林火山-源于东方的抽象”相呼应,更加生动地展示了台湾艺术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动态历程与丰富相貌,也无疑是对“新东方精神”的一次再探索。




台湾重要画会部分成员 

Partial members of important art groups of Taiwan

图片来源于韩湘宁视频《我们的六十年代》

Images from the video Our 1960s by Han Hsiang-Ning



  PART I  

  《我们的六十年代》 


韩湘宁介绍“五月画会”成员及其创作

Han Hsiang-Ning is introducing all the Fifth Moon Group members and their works

















图片来源于韩湘宁视频《我们的六十年代》

Images from the video Our 1960s by Han Hsiang-Ning



视频:《我们的六十年代》片段

Video: Our 1960s  (Selected)



  PART II  

  《我的六十年代》  


韩湘宁分享自己从台北,到纽约,再到云南大理的过程中创作风格的变化。

Han Hsiang-Ning is sharing the change of his artistic style due to his residence moved from Taipei, to New York and then to Dali, Yunnan.


图片来源于韩湘宁视频《我的六十年代》

Images from the video My 1960s by Han Hsiang-Ning



视频:《我的六十年代》片段

Video: My 1960s (Selected)


·



“我很庆幸我是60年代的年轻人,在对的时间生活在对的地方。在有限度的自由之下,我们可以接受很多现代的东西。在台湾60年代没有画廊也没有美术馆,我们要表现的话就是一年开一次展览——画会的展览,五月画会就是五月画展。那个时候我们当画家,没有人会考虑到市场,就是艺术的爱好者,都很专业地在作画,创作都是纯粹的艺术创作。”

——韩湘宁




 

关于艺术家


王攀元 Wang Pan-Youn (1909-2017


1909年出生于江苏,1933年考入上海美专西画系,1949年赴台,1952年至罗东中学教书,从此在宜兰落脚定居,1961年组成“兰阳画会”,1973年自学校退休,全心投入绘画创作。王攀元历经了解放战争,其颠沛流离的早期人生使他在艺术创作上反映出成长过程的苦涩,他的构图与用色表现出空灵感和广阔的孤独感,这也反映出王攀元的神秘气韵与内心所追求的心象世界。

 

重要个展:“象征与指涉 - 王攀元绘画的‘苦涩美感’”(宜兰美术馆,宜兰,2015)、“攀圆追日 - 王攀元九十自选展”(历史博物馆,台北,2001)、“王攀元个展”(亚洲艺术中心,台北,1990)、“王攀元个展”(台湾历史博物馆,台南,1987)

 

重要联展:“风林火山 - 源自东方的抽象”(亚洲艺术中心,北京,2019)、“1960 - 台湾现代艺术的滥觞”(亚洲艺术中心,台北,2016)、“当代艺术发展联展”(台湾历史博物馆,台南,1989)、“美术馆开馆展”(台湾美术馆,台中,1988)、“美术馆开馆展”(台北市立美术馆,台北,1983)

 

重要收藏:台北市立美术馆(台北)、台湾美术馆(台中)


·

 

陈庭诗 Chen Ting-shih (1913-2002


1913年出生于福建,幼年失去听觉影响说话能力,但生长于书香世家,扎稳了中国传统文人书画的基础;少年时期受徐悲鸿影响开始尝试西画,奠定往后艺术创作的根基。来台后于1958年与艺术家李锡奇、江汉东成立“现代版画会”,积极参与“五月画会”与其他艺术团体,发展出抽象与当代水墨绘画,1982年参与成立“现代眼画会”。生命中虽然与声音绝缘,却更容易产生灵感,以简单的造型表现浩瀚的宇宙,以及无穷的生命撼动。以废铁为媒材,建构出时间流逝的速度感,将“具象”与“抽象”融为一体。曾多次参加“圣保罗双年展,圣保罗”及“现代版画展,台北”和“东方画会联合展,台北”等展览。

 

重要个展:“大律希音陈庭诗纪念展”(台北市立美术馆,台北,2002)、“陈庭诗八十回顾展”(台湾省立美术馆(今台湾美术馆),台中,1993)、“陈庭诗彩墨展”(台中市立文化中心,台中,1988)、“陈庭诗美术回顾展”(高雄市立中正文化中心,高雄,1987)

 

重要联展:“风林火山 - 源自东方的抽象”(亚洲艺术中心,北京,2019)、“1960- 台湾现代艺术的滥觞”(亚洲艺术中心,台北,2016)、“向大师致敬- 台湾前辈雕塑十一家大展”(中山堂,台北,2015)、“中国艺术家现代版画展”(香港艺术馆,香港,1973)

 

重要收藏:洛克菲勒基金会(美国)、辛辛那提美术馆(美国)、台湾美术馆(台中)


·


杨英风 Yuyu Yang (1926-1997


1926年出生于宜兰1997年逝世于新竹。曾先后求学于日本东京美术学校(现国立东京艺术大学)、北平辅仁大学美术系、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等,并于60年代前往意大利国立罗马大学雕塑系及罗马造币学校进行艺术研究。除了曾于台北艺专现为台湾艺术大学、淡江、铭传等大专院校作育英才,并且出版20余册艺术作品文集、举办海内外数十次展览。一生创作千余件漫画、版画、雕刻、激光艺术、景观与建筑规划等各类艺术作品,并获殊荣无数。

杨英风对大自然的喜爱,源自幼时生长于钟灵毓秀的宜兰,使他在泥塑及剪纸中蒙发了热爱艺术之芽。在东京美术学校建筑系的求学历程,以及意大利旅居三年的经验,反而使杨英风体认到东、西文化及美学的差异,舍西方科技及物质的过度使用与发展,而渐渐地领悟中国人追求人类(小宇宙) 与自然环境(大宇宙)交融、和谐共生的“天人合一”之哲理。他终其一生以魏晋时期自然、朴实、圆融、健康的生活美学为景观雕塑创作之核心精神,并创作此造型艺术来提升、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与质量。学贯中西的杨英风,坚实的写实功力,并非只是复制西方人体比例的素描,他以西方艺术技能来观察、展现自己生活的东方世界。

杨英风晚期的“不锈钢系列”是其创作生涯中的成熟期,寓中国生态美学及佛家哲思于先进、现代的材质,以及简洁的抽象造型中。单纯、光洁如宋瓷的不锈钢镜面反射,将周遭环境与观者纳入作品中,或以圆弧、曲线的视点柔化环境的氛围,使作品本身圆融具足、与环境、观者相谐,以达“天人合一”之境。一如他的字“呦呦”,取《诗经》中“鹿觅得甘泉,以鹿鸣呼朋引伴,共享清流”为意,杨英风以奉献、赞颂的精神试图为这个时代塑造超越时空的文化永恒意象。


重要个展:“杨英风<太初>回顾展”(交通大学,新竹,2000)、“雕塑东西的时空-杨英风(1926-1997)”(香港科技大学图书馆画廊,香港,1998)、“杨英风大乘景观雕塑展”(雕刻之森美术馆,箱根,1997)、“杨英风个展”(柏克莱大学美术馆,加州,1995)、“杨英风个展”(雕塑大地美术馆,新泽西州,1995)、“杨英风雕塑版画展”(历史博物馆,台北,1960)

重要联展:“风林火山 - 源自东方的抽象”(亚洲艺术中心,北京,2019)、“NICAF 第四届国际现代美术展览会”(横滨,1995)、“亚洲国际雕塑展”(福山美术馆,广岛,1994)、“当代艺术尝试展”(故宫博物院,台北,1986)、“第二届现代国际雕塑展”(雕刻之森美术馆,箱根,1971)、“中国现代美展”(现代美术馆,罗马,1964)、“巴黎国际青年艺展”(巴黎,1959)、“圣保罗双年展”(圣保罗,1956)

重要收藏:国立罗马现代美术馆(意大利)、新加坡首邦大厦(新加坡)、中国大饭店(中国)、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中国)、历史博物馆(台北)

·



刘生容 Liu Sheng-Rong (1928-1985


1928年出生于台南,其叔父是台湾前辈画家刘启祥,刘生容并未接受正规美术训练,自幼耳濡目染随叔父创作;1961年初赴日本,其独特且具台湾风味的表现手法,在日本初试啼声时,便博得瞩目。1968年移居日本,可谓是台日抽象艺术的第一把交椅。旅日期间,也曾代表日本参加若干国际级比赛及展览。

 

刘氏前期作品以厚重油彩及线条肌理进行抽象的探索,色彩不乏黑、红与金。此外刘深谙乐理,故画面展现高度音乐性,音律与笔触交叉使画面协调。而70年代,他的风格开始转趋“仪式性”强的表现手法;焚烧金纸贴于画面,运用金纸、银纸及祭祀神明的用品,加诸于他的作品,并再以不同语汇使这些文化意符重生。这一时期的创作,也受到外界瞩目,成功的把他个人独特的价值观及视觉世界,用绘画转嫁给世界各地的受众。

 

重要个展:“方圆之间 - 刘生容纪念展”(台北市立美术馆,台北,1997)、“中国鬼才画家刘生容纪念展”(有乐町朝日画廊,东京,1985)、“刘生容个展”(台湾艺术馆(今台湾艺术教育馆)),台北,1963)、“刘生容个展”(竹川画廊,东京,1962)

 

重要联展: “风林火山- 源自东方的抽象”(亚洲艺术中心,北京,2019)、西班牙国际美展”(西班牙,1983)、“加拿大国际美展”(加拿大,1982)、“新西兰国际美展”(新西兰,1969)、“圣保罗双年展”(圣保罗,1967、1963)、“第三届法国巴黎国际青年双年展”(巴黎,1963)

 

重要收藏:东京国立近代美术馆(日本)、神奈川县立近代美术馆(日本)、长冈现代美术馆(日本)、冈山市福武书店(日本)、东京都东光电气株式会社(日本)、台北市立美术馆(台北)、历史博物馆(台北)


·


李元佳 Lee Yuan-chia (1929-1994)


1929年出生于广西,战后来到台湾于1951年进入台北师范学校艺术师范科,翌年从师于李仲生及朱德群门下;与吴昊、夏阳师出同门,为东方画会创始人之一。毕业后旅居意大利及英国,1960年加入米兰庞图画会,李氏的海外展出版图延伸到了鹿特丹、米兰、博洛尼亚,在相当早的时间就打开了国际知名度,1962年在鹿特丹窗画廊与当时已经闻名的极简艺术家丰塔纳共同展出,1968年后定居于英国北部的坎布里亚。1972年他于所定居的坎布里亚创立了李元佳美术馆,并投入毕生精力经营这间美术馆,创立近十年内办了二百多场展览场次,邀请三百余位各国艺术家前往展出,使李元佳美术馆成为彼时英国北方著名的现代艺术馆。

 

李元佳的作品深具前瞻性,画面深沉而简洁,常常显露出智慧与美感;李被誉为华人世界首位观念艺术家,也是台湾抽象画、观念艺术的前卫开拓者之一,在创作的路途上,挣脱传统的茧缚、开创艺术的新页幕。李元佳逝世20周年之际,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及台北市立美术馆都为了纪念他举办了回顾展。

 

重要个展:“观‧点 - 李元佳回顾展”(台北市立美术馆,台北,2014)、“李元佳”(泰特美术馆,伦敦,2014)、“水+彩=56/7=李元佳”(李元佳美术馆,班克斯,1977)、“李元佳”(号码画廊,佛罗伦萨,1960)

 

重要联展: “风林火山- 源自东方的抽象”(亚洲艺术中心,北京,2019)、“语言行动:反射-想象-重复”(曼彻斯特美术馆,曼彻斯特,2018)、“另一个故事:英国战后亚非裔艺术家”(海沃德美术馆,伦敦,1989)、“Popa at MoMA – 参与艺术的先锋”(现代艺术美术馆,牛津,1971)、“圣保罗双年展” (圣保罗,1957 、1959)

 

公共收藏:泰特现代美术馆(英国)、台北市立美术馆(台北)


·


朱为白 Chu Weibor(1929-2019)


1929年出生于江苏,本名朱武顺。1949年随军来台。1953年在廖继春的“云和画室”习画。1958年起加入“东方画会”。


朱为白家中三代都是裁缝,他回溯媒材和色彩本身的质地,利用他所擅长也显然非常享受的的刀剪线缝手艺,营造出空间感。1960年于台北新闻大楼举行的“东方画展”与欧洲国际艺术联展,受空间主义创始人丰塔纳(Lucio Fontana)的启示,1962-1968年朱为白的创作突破材质的平面限制,迈入以材质构成为主的空间美学,此一转变对朱为白追求哲学性的艺术表述,提供另一阶段的心灵寄托。他再融合原本东方画会抽象绘画之理念,探索中国人文精神价值与内在情感,画面多受书法造形的影响,作自由心灵的表现,正因如此,他极简风格的创造性不在冷调,反而在于素朴和温润,这是在艺术家一颗温暖的心引领之下不知不觉发展出来的成果。


重要个展:“朱为白回顾展 - 破空为白”(亚洲艺术中心,台北,2018)、“造空者-朱为白个展”(关渡美术馆,台北,2012)、“问云思空”(天使美术馆,台北,2008)、“朱为白回顾展”(台北市立美术馆,台北,2005)、“朱为白个展”(史丹佛大学,加州,1971)


重要联展: “风林火山- 源自东方的抽象”(亚洲艺术中心,北京2019抽象艺术先锋(1955-1985(伊克塞尔博物馆,比利时,2017)、“1960–台湾现代艺术的滥觞(亚洲艺术中心,台北,2016)、长流-50年代台湾美术发展(台北市立美术馆,台北,20032004)、台北现代艺术交流展(上海美术馆,上海,1996)、中国当代绘画新貌展(历史博物馆,台北,1987)、 “中国现代绘画回顾展(台北市立美术馆,台北,1986)、东方五月二十五周年联展(台湾省立美术馆(今台湾美术馆),1981)、第六届英国国际版画双年展(英国,1979)、第四届英国国际版画双年展(英国,1974)、第十二届现代版画展1970)、第十一届现代版画展1969


·


李芳枝 Lifang (1933-


1933年出生于台北,1955年台湾省立师范学院(今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1956年与刘国松,郭东荣,郭于伦等人共同举办“四人画展”为1957年成立“五月画会”创始人之一,是当时主张中国美术现代化、抽象化的重要女性艺术家。1959年赴巴黎艺术学院研究,并透过朱德群介绍,与法国艺术家Jean Souberbie(1891-1981)学习油画,婚后与瑞士籍艺术家丈夫H.Brun定居瑞士山林,过着淡泊素朴的生活。简单朴实的生活环境形塑李芳枝独树一格的创作风格,以Lifang之名活跃欧美画坛,作品经常受邀展出。

 

对于李芳枝而言,融合东西文化以创造自己风格的理念,迄今仍是其创作准则。她以古典诗词为题,书法线条入画,水墨技法经营画面,用色淡雅,同时善用符号与象征的关系转化,在写实与抽象之间,描绘自然的万物生机,发展自己独特的绘画语义,而有更深层的象征意义。(参考台北市立美术馆典藏资料库)

 

重要展览:“风林火山 – 源自东方的抽象”(亚洲艺术中心,北京,2019)、“台湾现当代女性艺术五部曲 1930-1983”(台北市立美术馆,台北,2013)、“五月画会50周年展”(长流美术馆,桃园,2006)、“五月画展”(中正纪念堂,台北,1995)

 

获奖记录:艺术届名人作品展铜鼎奖(1995)、加拿大国际水墨枫叶优秀特奖(1994)、德克萨斯州达拉斯国际美展水彩奖(1983)、瑞士国家油画奖、水彩奖(1972)


·


冯钟睿 Fong Chung-Ray (1934-

1934年出生于河南,年轻时任职海军上尉,1949年迁居台湾,1954年毕业于政工干校艺术系,现工作及生活于旧金山。 1958年他与胡奇中共同成立“四海画会”,1961年加入“五月画会”,1970年代初获得美国洛克菲勒三世基金会奖学金资助游历欧美,于1975年移居美国旧金山。 1960年代冯钟睿的绘画和美国战后抽象主义颇为相似,是典型60年代现代画派,构图简约、生动有力。在这个时期,他也开始放弃油画而转用毛笔、宣纸和墨的中国传统作画方式,并发明了一种用棕榈毛片制成的画笔,让色彩显得更厚重粗旷。 1975年移居美国后,作品进入第二阶段,此时期的特色深受书法笔画的影响,并开始钻研佛学。他在抽象构图中加入字的书写,将汉字艺术化。 1989年之后他再度开创新的创作领域—拼贴艺术,创造画面肌理,堆叠颜色层次。冯钟睿一向以严谨的态度看待自身创作,忠于自我感受,其绘画语汇传达了深切但理性的情感,承载了个人精神性思维和心灵修炼。

 

重要个展:“无尽的抽象 - 冯钟睿个展”(亚洲艺术中心,台北,2017)、 “在现代与当代之间:冯钟睿个展” (旧金山中华文化中心,旧金山,2014)、“冯钟睿个展”(历史博物馆,台北,1974)

 

重要联展: “风林火山- 源自东方的抽象”(亚洲艺术中心,北京,2019)、“抽象艺术先锋(1955-1985)”(伊克塞尔博物馆,比利时,2017)、“似重若轻:M+水墨藏品” (西九文化区,香港,2017)、“笔墨之间”(阿什莫林艺术与考古博物馆,牛津,2017),“1960 - 台湾现代艺术的滥觞”(亚洲艺术中心,台北,2016)、“第一届当代水墨双年展”(关渡美术馆,台北,2007))、“前卫:六〇年代台湾美术展”(台北市立美术馆,台北,2003)、“二十世纪中国绘画之发展” (斯坦福大学博物馆,斯坦福,1968))、“五月画展” (台北,1961-1974)、“圣保罗双年展” (圣保罗,1959-1963)、“四海画展”(台北,1958-1961)


·


庄喆 Chuang Che (1934-


1934年出生于北京,成长养成教育于台湾,1957年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同年加入“五月画会”,成为主要成员之一。父亲庄尚严曾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家学渊源使他成为一位内敛儒雅的艺术家。1963至1973年庄喆曾执教于东海大学建筑系,1966年曾获美国洛克菲勒三世基金会资助,赴美研究当代世界艺术,自70年代后旅居美国纽约创作至今。庄喆长期致力于艺术创作与抽象理论的思索,其抽象山水绘画源自于外观自然进而走向形神为终极目标,他以书法的线形结构入画,运笔虚灵转润显出犷悍之昂扬气势,笔触抑扬顿挫伴随色彩宛转空间近乎狂喜状态,画面经常展现自然滴流波溅、撞击、冷峻、氤氲、苍润之气质,伴随纵横吞吐及疏密深远之律动,在浑沌与飞扬之中另辟图象蹊径,诚可视为艺术家内省感受顿悟之智慧。

 

重要个展: “鸿蒙与酣畅 - 庄喆回顾展”(台北市立美术馆,台北,2015)、“统览·微观”(亚洲艺术中心,台北,2012)、“岭深道远”(中国美术馆,北京,2007)、“笔意纵横·参于造化”(亚洲艺术中心,台北,2006)、 “台湾现代艺术:2005关渡英雄志”(关渡美术馆,台北,2005)、“主题.原象”(历史博物馆,台北,2005)

 

重要联展: “风林火山- 源自东方的抽象”(亚洲艺术中心,北京,2019)、“抽象艺术先锋(1955-1985)”(伊克塞尔博物馆,比利时,2017)、 “1960–台湾现代艺术的滥觞”(亚洲艺术中心,台北,2016)、“新东方精神II - 承启”(亚洲艺术中心,北京,2010)

 

重要收藏: 克利夫兰美术馆(美国)、底特律美术馆(美国)、密歇根大学美术馆(美国)、上海美术馆(上海)、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香港美术馆(香港)


·


李锡奇 Lee Shi Chi (1938-2019


1938年出生于金门,1949年遭逢古宁头战役,1955年保送入台北师范学校艺术科,1958年组织“现代版画会”,以突破传统观念,建立自由、独立的现代精神之艺术为主旨,1959年开始参加国际性大展,1963年加入“东方画会”,为该会中后期重要成员,1970年至今作品媒材、风格多变,素有“画坛的变调鸟”美名。1996年在台北市立美术馆举办大型回顾展,并于2000年完成了韩国、日本、纽约、香港等地的巡回个展,引起国际艺坛广泛的重视。李锡奇作为前辈艺术家,长期推动台湾的现代艺术发展,也是最早提倡两岸艺术交流的发起人。

 

李锡奇的现代绘画艺术有两个重要的出发点:一是来自民间和传统的民族因素的潜在影响:一是来自西方的现代艺术的显在吸引。由金门的乡土出发而交错在中国历史沧桑中的文化领悟,构成了李锡奇毕生绘画的宏大背景。而在台湾开放的艺术氛围中成长的历程又提供给了李锡奇对现代艺术多元选择的可能。

 

重要个展:“本位/粹炼/超越 - 李锡奇的艺术历程”(中华艺术宫,上海,2017)、 “本位・色焰 - 李锡奇八十回顾展”(历史博物馆,台北,2016)、“风起水涌·李锡奇艺术展”(广东美术馆,广州,2009)、“七十‧本位‧李锡奇 - 走过台湾现代艺术50年”(国父纪念馆,台北,2006)、“本位・新发・李锡奇” (中国美术馆,北京、上海美术馆,上海,2005)、“浮生十帖 - 错位˙变置˙李锡奇个展” (历史博物馆,台北,2002)

 

重要联展: “风林火山- 源自东方的抽象”(亚洲艺术中心,北京,2019) “现代・迭起2013台湾当代艺术”(国父纪念馆,台北,2013)、“台湾报到 - 台湾美术双年展”(台湾美术馆,台中,2012)、“艺林鼎足 - 朱为白、廖修平、李锡奇艺术展”(国父纪念馆,台北,2011)


·


韩湘宁 Han Hsian-Ning (1939-


1939年出生于重庆,1961年自台湾师范大学艺术学系毕业,同年加入“五月画会”,为台湾早期现代艺术的重要画家之一;早期作品多着重于造型与空间的抽象绘画,同时也爱好影像实验创作,1966年以超8mm摄制“跑”。1967年移居纽约后,受到极简与波普艺术的影响,并揉合点彩与摄影写实的元素,形成了独特风格,开启七〇年代喷枪喷绘的“极淡系列”,渐渐成为摄影写实的重要画家之一。而后,韩氏的创作不局限于彩点喷绘画布,更以墨点绘于纸上和数码影像处理等复合媒材,并于1998年重拾早期的滚筒作画,旅游于世界各地并拓绘当地地面纹理,在纯粹的视觉绘画上加以时空因素。

 

韩湘宁曾兼任纽约大学艺术研究所工作室个别指导、芝加哥艺术学院及纽约圣托马斯阿奎拉学院客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及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客座艺术家。

 

重要个展:“韩湘宁个展 – 再现一九六〇/不是山水”(亚洲艺术中心,台北,2019)、“韩湘宁的时空回顾”(关渡美术馆,台北,2017)、“韩湘宁个展”(台北市立美术馆,台北,1994)、“韩湘宁个展”(台湾艺术馆,台北,1965)

 

重要联展: “风林火山- 源自东方的抽象”(亚洲艺术中心,北京,2019)、 “见微知萌→台湾超写实绘画”(台北市立美术馆,台北,2014)、 “台湾美术家‘刺客列传’二年级生1931-1940”(台湾美术馆,台中,2013)、 “25年典藏精粹” (台北市立美术馆,台北,2009)、 “台湾美术发展1950-2000” (中国美术馆,北京,2006)、 “建国两百周年移民艺术家特展”(赫希宏美术馆,华盛顿,1976)、“第七届圣保罗双年展”(圣保罗,1963)、 “中国现代绘画展”(历史博物馆,台北,1962)、“第六届圣保罗双年展” (圣保罗,1961)、“第二届巴黎国际青年双年展”(巴黎,1961)等,更多次于世界各大美术馆如布鲁克林博物馆、纽约市立美术馆、芝加哥艺术博物馆、东京都美术馆、印第安纳波利斯美术馆、罗马国家现代美术馆等参与展出。


    



-往期相关回顾 Exhibitions Review-  


韩湘宁个展-再现一九六〇/不是山水

Han Hsian-Ning Solo Exhibition - A Representation of 1960s / Ink Art?

2019


为白回顾展-破空为白

CHU Weibor Retrospective: Śūnyatā 

2018


无尽的抽象 - 冯钟睿个展

The Eternal Abstract: Fong Chung-Ray Solo Exhibition 

2017


1960 - 台湾现代艺术的滥觞

1960-The Origin of Taiwan's Modern Art

2016


亚洲讲堂 相关阅读

* 第十七期 - 杭春晖:从绘画的客观性谈当代艺术

* 第十六期 - “生逢其时 - 陈琦x梁建国”大师对话专场

* 第十五期 - 小林敬生 & 陈琦:因版画艺术相逢在此

* 第十四期 - 管伟邦:关于“神游”的三重境界

* 第十三期 - 疏离之境:方志凌对话尹朝辉、尹朝宇

* 第十二期 - 艺术与物性:马树青、沈克龙、姜吉安、杭春晖

* 第十一期 - 陈琦:有意味的印痕与非机械性复数

* 第十期 - 尹齐:身体的图像

* 第九期 - 马树青:绘画 - 劳作与思考

* 第八期 - 叶永青:通过艺术生活

* 第七期 - 杨识宏:计白守黑

* 第六期 - 沈克龙:大漆语言的现代性思考与实践

* 第五期 - 陈琦:我为什么做木刻水印

* 第四期 - 鲍栋:绘画的历时与共时

* 第三期 - 杭春晖:从文与质的互换谈起

* 第二期 - 马树青:绘画从观看说起《超越色彩的空间》讲评

* 第一期 - 艺术家姜吉安带您认识现成品绘画




正在展出 Current Exhibitions


亚洲艺术中心(北京) 《风林火山-源自东方的抽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