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抗疫立功的人工智能,将真正走上快车道【星特写】

联想之星 2022-05-20


疫情之中,人工智能行业发挥技术优势,落地能力得到提升和检验,为疫情防控和治疗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在不同层面体现着应用价值。疫情过后,人工智能或将迎来发展高潮期。


如果说此次疫情是一次大考,人工智能行业已经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


从助力病毒溯源和药物研制,到算法读片辅助病情诊断,从大数据分析预测人流趋势到无人机监督防护行为,从智能化物流运输到远程教育、远程办公……人工智能技术几乎无处不在。这可能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人类首次将AI技术应用到大规模公共卫生事件。


1

政策推动下,行业加速落地


2月19日,工信部部署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服务疫情防控工作,特别提出支持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服务疫情监测分析、人员流动和社区管理等,对疫情开展科学精准防控。


而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编制了《人工智能、大数据支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报告(1.0 版)》。这份报告通过对 200 余家企业机构、30 余个场景、230 多个应用案例的全面梳理,发现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已经全面嵌入整个防控体系和相关工作过程,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报告显示,在政府的有力组织和各界的积极参与下,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很快应用到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各个方面。从超级算力助力病毒溯源和药物研制到算法读片辅助病情诊断,从大数据分析预测人流趋势到无人机喊话监督防护行为,从智能化物流运输到远程教育远程办公,从“随申码”等健康标识精准管理到政务业务“全程网办”“ 数字清关”,人工智能第一次在人类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短时间内被全社会应用推广。


报告预测,疫情过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都可能向更加智能化方向发展,一个以智能化、无人化、远程化为特征的新经济社会形态正加速走来,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或将迎来一个新的高速发展时期。


AI辅助诊断


CT影像是新冠肺炎的重要诊疗决策依据。传统通过医生手工勾画病变区域的评估方法,耗时长、效率低。据统计,1个病例拍1次CT就会产生300-400张片子,医生只靠肉眼阅片将耗费5-15分钟左右,而湖北当地单家医院每天的疑似患者CT检查量可达150例。随CT量的快速增长,很多一线医生处于高压和疲劳状态。


作为一家医疗人工智能公司,深睿医疗自疫情开始,一直积极履行企业责任,运用科技的力量,助力湖北抗击疫情。深睿医疗向包括武汉火神山医院在内的多家湖北一线医院捐赠肺部疾病智能解决方案(新冠肺炎增强版),为医院收治的确诊病人提供影像辅助诊断,为临床观察病情发展和治疗效果提供科学智能的影像随访数据,以便及时调整用药和治疗路径,在火神山医院更好地辅助医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



此外,深睿医疗还助力火神山医院实现远程会诊。近日,解放军总医院远程医学中心首次应用AI影像辅助诊断技术,为火神山医院一老年新冠肺炎患者提供远程会诊指导。深睿医疗为本次远程会诊提供AI技术支持,运用人工智能的创新优势,为临床专家的远程会诊提供必要的影像辅助参考依据,调整临床用药和诊疗路径,更好的救治危重病人。


无接触测温


体温测量是疫情期间的必要工作,但传统的体温测量方式效率低下,且存在交叉感染的风险。而利用AI技术开发无接触体温测量系统,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过去一段时间,随着全国各地的大规模返工潮和企业复工复产,无接触体温测量也从地铁、社区等应用场景,拓展至机场、火车站、汽车站、楼宇等流动人口密集的区域。


旷视测温解决方案率先在北京海淀试用,护航公共场所疫情防控。旷视研发团队提出了“人体识别+人像识别+红外/可见光双传感”的创新解决方案,通过前端红外相机鉴别人流中的高温人员,再根据疑似发烧者的人体、人脸信息,通过 AI 技术,可以辅助各类公共场所(火车站、汽车站、地铁站、机场)等高密度人员流动场景下的工作人员快速筛查体温异常者,实现非接触密集型人流 AI 辅助温感解决方案,解决疫情平稳后在开放场所的通行效率与可控度。



该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 即便在口罩和帽子大面积遮挡人脸的情况下,系统也能帮助工作人员快速筛查通行人群,识别误差±0.3℃。

  • 可支持大于3米的非接触远距离测温,一旦有疑似发热人员出现会自动报警。

  • 系统的智能疑似高热报警带宽可达到每秒15人,且一套系统可以部署16个通道,基本保证一个地铁口管控。


机场、火车站等区域相较于地铁、社区场景明显更为复杂,据腾讯深网报道,旷视内部人士称,针对这些复杂的场景,旷视对明骥进行了升级,除了体温筛检,还能实时追踪定位体温异常人员。旷视通过人像聚类和人体ReID技术,把红外测温卡口相机、人脸卡口相机和治安卡口相机中采集到体温、人脸图和人体图数据融合联动,实现实时追踪定位人员轨迹。


疫情防控机器人


无接触是疫情防控的关键,这也让机器人在此次防疫工作中多了用武之地。


为助力抗击疫情,思必驰在第一时间推出疫情防控机器人,有效缓解社区排查工作压力,并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对社区返乡人员的排查,帮助社区对潜在风险人员快速采取隔离防控措施。随着节后复工,疫情防控机器人逐步在复工排查等更多的场景发挥作用。



除了为防疫一线打造“数字战士”,思必驰还打出一套“组合拳”。DUI平台紧急上线疫情查询和科普问答技能,数亿AIoT智能终端可直接升级调用,为上亿用户提供更便捷更多样化的防疫信息服务。针对公众场所,思必驰推出“无接触式”离线语音模块,目前已实现语音呼梯、语音播报提醒等功能,可快速与各大电梯厂商/方案商对接测试。


消杀机器人


松灵机器人从实际出发,研发制造出松灵智能消毒机器人。不仅解决了消毒的效率和彻底性问题,也减少了防疫工作人员接触感染的几率。该机器人具有三种不同的遥控模式以适应不同场景需求。第一,可搭配标准版遥控器,视距操作,简单易用,上手快,有效改善一线作业人员作业环境。第二,可搭配图传遥控器和摄像头,实时视频传输适配简单,操作便捷,图传距离可达200米。第三,搭配4G/5G平行驾驶套件和360°高清双摄像头,无操控距离和图传距离限制,真正实现无人化操作。可在医院、社区、商场、停车场、办公园区、工业园区等场景使用。


松灵智能消毒机器人


搭载北科天绘导航避障型激光雷达R-Fans-16的无人环卫清扫车,近日在苏州中心城区北部的渭塘镇“上岗”。


R-Fans-16具有200m的远距离测程;可实现12位灰度返回值的回波强度,极大增强对车道线、标志牌等路标的识别能力;北科天绘自主研发的激光收发芯片,可显著提升激光雷达的生产效率和质量可靠性;同时适应车载平台不同的温度、湿度、运动及振动环境。


无人驾驶车在企业内部道路试运行


两米高的无人清扫车,可以自动对道路进行清扫、洒水、绕障、震尘等工作。结合5G技术,监控中心可以远程同时掌握辖区内多台无人清扫车的运行状态,从而优化清扫作业。一方面有效解决了企业复工难和用工成本;另一方面降低了一线人员作业时被感染的风险。


AI辅助无接触式复工复产


专注于文本智能处理技术的达观数据推出了多款针对不同场景的RPA智能机器人辅助疫情防控工作。如健康状况调查机器人、材料预审机器人、数据填报机器人、数据调查机器人、溯源机器人等。在防疫数据自动填报、数据核对、资料报送、数据管理和监控方面为各单位提供智能自动化方案支持。RPA作为流程自动化的绝佳工具,可以显著压缩成本、提升效率,机器人能够7X24小时无间断工作的特性可缓解人力资源负担,有效帮助企事业单位增强危机应对能力。


海柔创新基于库宝系统在防“疫”中贡献力量,为客户实现有序复工提供技术支持:


1、打造安全仓储物流


在深圳某智慧医院项目中,库宝系统对接院内SPD系统,运用于医药耗材分拣、存储场景,减少人员接触,有效解放人力,提升效率。


深圳某智慧医院医药耗材仓


2、巧解生产制造业复工难题


海柔创新工厂内物流自动化为生产制造业复工提供有效方案:以库宝箱式仓储机器人系统为例,能够实现智能拣选、搬运、分拣,可提升80%存储密度,提高3-4倍工作效率。在飞利浦珠海工厂内,库宝系统已复工上线,仓库无人化,作业更安全。


3、助力电商企业高效运行


在顺丰DHL上海服装仓和百世供应链佛山服装仓内,库宝机器人在软件系统HAIQ的调度下,根据订单完成智能拣选、搬运,高效、准确作业,有效降低疫情在仓库内的传播,同时为企业创造价值。


2

疫情过后,人工智能大有可为


中国经济时报指出,疫情下人工智能面临机遇与挑战。疫情无疑极大刺激了无人化需求,将促使人工智能技术加速实现商业化落地。


从人工智能技术重点领域来看,一些技术成熟度相对较高的领域可能以疫情为契机,迅速拓展其应用范围和客户群体。例如,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应用重点在安防领域,其主要客户是政府客户,而疫情防控的需要为其带来了许多社区和企业用户。技术成熟度较低的领域也可能在需求的牵引下加速技术研发和应用测试。


根据Gartner预测,自动驾驶技术要实现大规模商业应用还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疫情带来的需求有望缩短这一过程。此外,人工智能作为通用目的技术,还可能催生一批新业态,同时加速赋能制造业,进而提高生产率并支撑新一轮经济增长。


疫情过后,短期内部分劳动密集型传统企业仍将陷入人工短缺的局面,可以预见一批无人工厂、无人车间会不断涌现,智能制造会加速发展。无人零售、无人餐饮、智能物流、无人机配送、无人机巡检等高科技行业会强势崛起。VR/AR等虚拟现实技术乘着5G的东风加速商用。远程教育、远程办公将持续存在和发展。


但通信世界全媒体认为,在本次疫情防控中,AI主要聚焦于公众及医疗信息的收集处理建模以及自然语言处理等应用,由于技术本身仍不完备,相关数据采集能力建设滞后,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各界抗击疫情积累的一线经验将沉淀为实际需求,对后续AI发展产生深刻影响。AI依然存在着技术自身短板及能力建设滞后等关键问题,制约了AI技术在疫情防御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腾讯深网也指出,AI仍有很长的路要走。AI支持的技术应用无疑在这次防疫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过,这些相对单一有限的应用场景并不能满足外界对AI的想象,疫情同时让人意识到AI仍处于早期阶段。


落地是这两年AI行业的主题。这次疫情给AI技术创造了一些新的应用场景,但疫情终将过去,这些在疫情期间出现的应用场景能否持续,仍然需要时间检验。


3月3日,科技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中科院、自然科学基金委等五部门印发《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方案指出,国家科技计划突出支持关键核心技术中的重大科学问题。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对关键核心技术中的重大科学问题给予长期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智能被作为第一个重大科学问题给予重点支持。


3月9日消息,科技部发函,支持重庆、成都、西安、济南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由此,覆盖我国东、西、西南地区的这三大省会城市和一个直辖市将在国家支持下,进入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快车道。去年,科技部曾发函支持北京、上海、天津、深圳、杭州及德清县、合肥建设试验区,如今这一队伍壮大至11个地区。


经过这次疫情,相信智慧城市的理念更会深入人心。可以预见,疫情过后,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领域将不断拓展。当然,这有赖于数据采集的规范化、标准化,个人隐私的保护,应用模式的创新等作为基础。人工智能与社会各个领域的深度融合,将成为不可逆的历史大势,这也可能是这次疫情留给我们最重要的财富之一。




相关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