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教育数字化发展研究|李建芬 肖浩 胡影 :以数字化转型引领教育场景变革——江苏智慧教育生态建构的实践及愿景
引用格式
李建芬 肖浩 胡影.以数字化转型引领教育场景变革——江苏智慧教育生态建构的实践及愿景,2023,29(12):088-094.DOI:10.3969/j.issn.1673-8454.2023.12.010
区域教育数字化发展研究
以数字化转型引领教育场景变革
——江苏智慧教育生态建构的实践及愿景
李建芬 肖 浩 胡 影摘 要: 作为全国最早全面布局智慧教育建设的省份,江苏通过强化顶层设计、深化融合创新、优化保障机制,高起点推进智慧校园建设,高质量打造智慧校园品牌,高水平支撑智慧校园发展,大力推进江苏智慧教育生态建构实践。为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提升,江苏积极谋划推进教育新基建布局等八项重点工程,健全完善教育新基础设施等五大支撑体系,努力拓展智慧课堂等十大智慧教育应用场景,不断夯实智慧教育数字底座,持续创新智慧教育应用,探索推进教育场景变革,努力建构智慧教育新生态,积极赋能高质量教育体系、高标准教育强省建设。
关键词: 智慧校园;智慧教育新生态;数字底座;应用场景;数字化转型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3-8454(2023)12-0088-07
作者简介: 李建芬,江苏省电化教育馆副馆长,高级教师(江苏南京210013);肖浩,江苏省电化教育馆发展规划部主任(江苏南京210013);胡影,江苏省电化教育馆发展规划部副主任、工程师(江苏南京21001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2022年以来,教育部启动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加快推进教育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1]作为全国最早全面布局智慧教育建设的省份,江苏坚持以智慧校园建设为抓手,有力推动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整体提升,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综合指数连续六年位列全国第二。[2]在当前教育数字化转型全面提速的背景之下,通过对江苏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路径与模式进行研究,可以为江苏在更高起点推进教育强省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有力支撑,也可以为全国教育数字化改革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一、创新实践:江苏智慧校园建设
“以信息化引领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全新教育生态”是教育信息化事业发展的全新阶段,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智慧校园”建设成为学校智慧教育生态建设的重要载体。[3]江苏高度重视智慧校园建设,2014年9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印发《省政府关于推进智慧江苏建设的实施意见》,2015年3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智慧教育的实施意见》,均明确提出加快智慧校园建设。2018年5月,江苏省教育厅、经信委、财政厅联合印发《关于印发智慧校园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2019年8月,江苏省教育厅、工业和信息化厅、财政厅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江苏省智慧校园审核认定工作的通知》,全面推进省级智慧校园建设。经过连续四年的审核认定,截至2022年底,全省近90%的中小学和普通高校通过省级智慧校园认定,其中,203所中小学、40所高校被认定为省级智慧校园示范校。江苏智慧校园建设路径清晰、特色鲜明、成果丰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强化顶层设计,高起点推进智慧校园建设
1.加大统筹力度
江苏省委、省政府将智慧教育、智慧校园建设纳入智慧江苏发展大局统筹谋划,省教育厅将智慧校园建设列为“十三五”教育信息化重点工程并在“十四五”期间持续推进。南京、盐城等10个地级市将智慧校园建设纳入政府民生实事工程,高位推进实施。各级各类学校将智慧校园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明确建设方案,创新工作机制,持续推进建设。通过对建成省级智慧校园的学校进行问卷调查,截至2022年底,制定智慧校园建设规划并按计划推进实施的中小学和高校比例分别达87.20%和96.30%,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智慧校园工作领导小组的中小学和高校比例分别达96.00%和90.74%,单独设置中层管理部门或机构专门负责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中小学和高校比例分别达76.49%和87.04%,如图1所示。
图1 江苏省智慧校园组织管理情况
2.制定建设标准
江苏出台智慧校园建设指导意见,从智慧环境、数字资源、信息素养、融合创新、支撑保障、特色发展6个方面,制定中小学和高校智慧校园建设指标,对省级智慧校园示范校也提出建设性指标,为全面开展智慧校园及示范校建设提供基本遵循标准。镇江、泰州等地陆续出台本地化的实施细则,苏州市出台星级评估指标体系,进一步明确智慧校园建设要求。
3.规范认定流程
建设智慧校园管理平台,建立学校申报、县级初审、市级复审、省级复核抽查的四级审核工作机制。对智慧校园示范校的认定,增加现场答辩环节,确保审核认定工作质量。组建智慧校园专家库,专家抽取、学校分组、答辩安排等全流程接受监督,确保审核认定工作规范有序。
(二)深化融合创新,高质量打造智慧校园品牌
1.突出应用导向
坚持以需求为核心、以应用为关键、以服务为根本,引导各地各校从师生成长及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促进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推动教育理念重塑、流程重构和模式重建,实现教与学的双向减负增效,促进学校育人水平的整体提升。在指标体系权重分配方面,涉及应用融合的相关指标占比达60%。通过对建成省级智慧校园的学校进行问卷调查,截至2022年底,探索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中小学和高校比例分别达64.91%和96.30%,开展创新型教学活动的中小学和高校比例分别达70.39%和79.63%,如图2所示。
图2 江苏省智慧校园创新应用情况
2.加强交流指导
组织高校专家开展智慧校园现场调研,及时掌握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类指导各地各校进一步完善智慧校园顶层设计。开展智慧校园专题系列宣传,通过网络平台、微公号、数说“十三五”专题宣传活动等,多渠道推广智慧校园示范校的先进做法和成功经验。南京市组建市区两级专家团队,徐州市、镇江市开展智慧校园创建“校校行”活动,加强创建指导,分享创建经验,丰富创建内涵。
3.鼓励特色发展
在指标体系中设加分项,鼓励各校积极创新,打造“一校一品”,全省涌现出一批特色鲜明、引领发展的智慧校园示范校。南通开发区实验小学推行“智慧作业”管理和“小先生”网上热线,为学生答疑解惑,助力“双减”提质增效。江南大学“e江南”门户接入应用超100个,重点打造智慧能源监管和智能安防、物业、交通、物流平台,为师生提供安全、便捷、高效、智能的校园服务。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构建“学院、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的大数据动态诊断和改进体系,为学院质量提升与创新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三)优化保障机制,高水平支撑智慧校园发展
1.加大经费投入
“十三五”以来,江苏省级财政教育预算安排专项资金近3亿元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省教育厅与三大通信运营商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积极争取运营商投入大量资金支持全省教育网络提速改造、智慧校园建设等。南京市出台智慧校园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十三五”期间市级智慧校园专项资金投入超7000万元。宿迁市实施教育信息化PPP项目,总投入2.15亿元,夯实智慧校园建设基础。
2.注重队伍建设
江苏实施两轮全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每年举办“领航杯”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系列活动,开展教育信息化专项课题研究,打造345个网络名师工作室,初步构建师生全覆盖的信息化研究、培训、活动体系,师生数字素养和应用能力大幅提升。苏州市开展教育数据分析师培训,努力提升信息化时代教师的“新基本功”。南通市将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纳入考核体系,并将信息技术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序列。淮安市组织专家“送培到县”,为智慧校园创建校骨干教师开展菜单式培训。
3.开展监测督导
将智慧校园覆盖率纳入数字江苏发展评价、省教育现代化监测指标体系,自2020年起,正式在省教育现代化监测指标中赋分,与各地教育信息化综合指数、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直接挂钩。南京市将智慧校园创建工作纳入区域教育信息化综合督导评估,连云港市成立由市委教育工委主要负责同志牵头的督查组,强力推进智慧校园建设。
江苏智慧校园建设有力带动各地各校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理念重塑、流程重构、模式重建及育人方式变革,涌现一批可供学习借鉴的智慧校园示范校,形成体现江苏教育特色的系列优秀案例,为江苏教育数字化转型奠定坚实基础。
二、系统擘画:智慧教育新生态
2021年11月,江苏省教育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江苏省“十四五”教育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涵括一个生态五大体系八项工程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新格局,如图3所示。即基本建构一个江苏智慧教育新生态;初步建成教育新基础设施、教育大资源服务、智慧教育应用、教育大数据治理、网络安全保障五大体系;有效实施加快教育新基建布局、优化教育大资源服务、深化智慧校园建设、打造未来学习空间、普及人工智能教育、提升师生信息素养、推进数字化教育治理、强化网络安全保障八项工程,全面赋能“强富美高”新江苏和现代化教育强省建设。[4]“158”新格局清晰地描绘出“十四五”时期江苏教育数字化转型蓝图。其中,五大体系的建设居于至关重要的地位,是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构建江苏智慧教育新生态的重要基础支撑,具体可以概括为“一网一图一景一仓一盾”。
图3 “158”江苏教育信息化发展新格局
(一)织密一张“网”,智能化部署教育新基础设施体系
推进省教育专网建设,提升江苏省教育专网支撑能力,尽快实现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接入教育专网,实现网络地址、域名和用户的统一管理。依托省级政务大数据中心,促进教育数据中心规模化、集约化、绿色化发展。引导各类学校按需部署千兆光纤、5G、WiFi6、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推进普通教室、专用教室智能化改造,推进数字孪生学校和数字联盟学校建设,打造支撑正式非正式学习的新型教学空间。
(二)绘制一幅“图”,集约化建构教育大资源服务体系
加强中小学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加强职业教育优质在线课程、虚拟仿真实验等资源建设,打造高等教育线上、线上线下混合、虚拟仿真一流本科课程。整合江苏名师空中课堂、江苏职业教育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江苏省高校在线课程中心、江苏学习在线等平台的课程资源,积极对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构建体现终身教育理念、覆盖不同教育类型、具有江苏特色的优质数字化知识图谱,实现资源地图建设。深化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增强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支撑能力。
(三)打造一众“景”,多元化发展智慧教学应用体系
推进智慧课堂普及与创新,持续推进省名师空中课堂、城乡结对互动课堂、网络名师工作室建设和应用。深化智慧校园建设,推进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探索5G、人工智能、VR/AR、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彰显江苏智慧教育特色。实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推进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开展教师信息化专项培训,完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普及人工智能教育,办好“领航杯”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大赛等活动。
(四)完善一个“仓”,标准化建设教育大数据治理体系
按照集约化、规模化、绿色化的要求对教育数据中心进行改造升级,完善数据中心运维管理体系。依托省教育数据中心,完善纵向贯通国家、省、市、县、校五级节点,横向联动各省级部门的教育大数据仓。健全教育数据治理规则和共享标准,有序推进数据的跨层级、跨部门、跨区域共享,实现“数入一库、数出一门”。加强教育数据的分析和应用,推动数据驱动的教育管理与科学决策,促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五)筑牢一只“盾”,一体化布局网络安全保障体系
落实教育网络安全责任制,加强教育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控,推进网络安全隐患与风险信息的监测和应对,强化教育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检测、防御、响应等保障服务,绷紧教育数字化“安全弦”,筑牢教育数字化“安全盾”。加强网络安全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密切与网信、公安、工信等部门的合作,引进网络安全相关产业和专业机构力量,确保全省教育网络安全防控有序、保障有力。
“十四五”时期,江苏通过积极推进教育新基建布局等八项工程,健全完善教育新基础设施等五大体系,建构形成与江苏教育和信息化发展水平相适应、“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江苏智慧教育新生态,为促进江苏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坚实数字底座。
三、价值彰显:十大智慧教育应用场景
应用场景是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载体,是发挥数字底座“工具箱”[5]作用的价值所在,如图4所示。围绕“教、学、考、评、管”等重点环节及当下社会最为关切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十四五”期间,江苏将重点打造十大智慧教育应用场景,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
(一)智慧课堂
推广网络思政课,打造网络思政教育共同体。建设学科实验教学中心、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支持开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虚拟实习培训等。加强课堂教学过程的数据分析,推进基于大数据的智能诊断、资源推送和学习辅导。开展数据驱动的作业设计和管理,充分利用创客教室、智能学习舱等拓展课后服务内容,减轻师生负担,提高教学质效。
(二)智慧学习
推广信息化环境下的项目式、问题式、场景式等学习,提升学生个性化学习能力。推广使用智能学伴、智能助教等应用,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深化网络学习空间常态化、特色化应用,支持空间掌上服务,普及线上线下无缝衔接的融合式学习。鼓励开展跨学校、跨学科、跨文化的泛在学习,完善学习经历记录、成果认定、学分积累及转换机制。
(三)智慧考试
推进考试方式变革,在艺考、研考等招生考试中逐步提高线上考试比例。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开展智能化规模化机考,推行无纸化考试。探索开展智能巡考监考,实现考前身份验证、考中自动监考、考后记录备查等功能。创新开展智能辅助阅卷,依托智能分析平台,为教师学情分析和答疑辅导提供数据支持。
(四)智慧评价
创新评价工具,支持学生发展数据的伴随式采集,支撑全过程纵向评价和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依托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健全完善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转变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的评价模式。推动学生评价结果在招生、就业等工作中的应用。推进教师教学研修数据伴随式采集,完善职业生涯数字档案。
(五)智慧健康
鼓励学校利用可穿戴智能终端无感知伴随式采集学生体育活动数据,建立学生运动健康数字档案。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智能监测中心,完善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平台。建立学生心理健康评价模型,加快构建省市县校一体化的学生心理健康信息数据仓。开展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的心理健康预警,推动线上预防与线下干预的无缝衔接。
(六)智慧共育
遴选和制作一批优质家庭教育课程资源,依托家校共育数字化服务平台,推广实施家校共育数字化工作,建立家校协同育人共同体。推动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科技馆等社会资源开放共享。加强与妇联、民政等部门数据共享,打造数据驱动的“家校社”共育生态圈。
(七)智慧就业
深化“云招聘”“云签约”“云指导”“云帮扶”等系列“云就业”服务,构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智慧就业新业态。汇聚整合毕业生学籍、就业意向、求职应聘等数据,推进就业手续办理、学历认证等“不见面审批”服务。探索建立毕业生求职分析模型,一生一策精准推送就业信息。完善毕业生就业监测预警指标体系,推进就业评价反馈、招生和人才培养的三联动。
(八)智慧安防
推动新技术赋能平安校园建设,支持通过感应数据分析、音视频智能监测、自动校园巡逻等手段,实现校园内主要区域监测全时段全覆盖。深化与公安部门大数据平台对接,科学搭建数据分析应用模型,实现对校园欺凌、心理健康危机等突发事件的预警处置。
(九)智慧监管
推进校外培训机构监管服务平台建设,逐步实现对全省各类培训机构培训服务、监管处置、预收学费等流程的有效监管。建立健全教育APP备案审查机制,推动教育APP备案管理与“双减”政策衔接。完善教育督导信息系统,推动实现精准评估和智能督导。全面推广应用中小学阳光食堂、阳光招生等平台应用。探索基于大数据的信用监管和风险预警,提升监管的科学性、有效性和精准性。
(十)智慧政务
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推进教育行政部门履职方式变革。普及应用在线协同办公、视频会议等新型办公形式,推动教育行政办公数字化转型。优化教育管理服务流程,逐步实现各项教育政务服务及管理业务的“一窗受理、一网通办”,推动高频教育政务服务事项智能秒办,提高教育服务社会能级。完善省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探索建立经济困难学生成长追踪机制,提升精准资助服务水平。
数字化浪潮奔涌而至,教育应乘势而上、顺势而为,敢于在数字化大潮中“破浪前行”。夯实五大教育数字底座,打造十大典型应用场景,建构江苏智慧教育新生态,以数字化转型引领教育场景变革,以教育场景数字化变革赋能现代化教育强省建设,为全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江苏范式,是“十四五”江苏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目标与愿景。在这条道路上,江苏的思路更加清晰、举措更加扎实、步伐更加坚定。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EB/OL].(2022-02-08)[2022-06-03].http://www.moe.gov.cn/jyb_sjzl/moe_164/202202/t20220208_597666.html.
[2]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202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25.
[3]高铁刚,杜娟,王宁.学校智慧教育生态建设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1(12):26-32.
[4]江苏省教育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江苏省“十四五”教育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EB/OL].(2022-03-25)[2022-06-03].https://www.jse.edu.cn/index.php?r=portal/content/view&sid=320000&id=9731&lid=&contentid=&tp=.
[5]怀进鹏: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中的重要工具箱作用[C/OL].(2021-12-27)[2022-06-03].https://www.edu.cn/xxh/focus/zc/202112/t20211227_ 2195854.shtml.
Lead the Reform of Education Scene with Digital Transformation: Practice and Vision of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Jiangsu Wisdom Education
Jianfen LI, Hao XIAO, Ying HU
(Jiangsu Provinc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Centre, Nanjing 210013, Jiangsu)
编辑:王天鹏 校对:王晓明
期刊简介
《中国教育信息化》创刊于1995年8月,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学术期刊。期刊内容力求全面深入地记录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进展、研究与应用成果和行业发展状况,开展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调研和教育信息化国际比较研究,服务于国家教育宏观决策;力求全面准确地把握教育信息化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标准规范,及时追踪ICT前沿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与教育的融合,深度挖掘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体制、机制创新,服务于我国教育信息化实践。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MI)扩展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龙源期刊网收录期刊
一年12期,每月20日出版
20元 / 期,邮发代号:82-761
编辑部邮箱:mis@moe.edu.cn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华远北街2号921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