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教育数字化发展研究|禹丽锋:打造“教育大脑+智慧学习”教育场景——浙江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探究
引用格式
禹丽锋.打造“教育大脑+智慧学习”教育场景——浙江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探究,2023,29(12):079-087.DOI:10.3969/j.issn.1673-8454.2023.12.009
区域教育数字化发展研究
打造“教育大脑+智慧学习”教育场景
——浙江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探究
禹丽锋摘 要: 数字化改革是一场重塑性的制度革命,是从技术理性走向制度理性的跨越。作为数字化改革的先行省,浙江省自2021年以来围绕教育重大改革、义务教育“双减”、教育公平、个性化等教育热点和难点问题,全面推进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该研究从组织领导、顶层设计、机制创新、标准规范、安全保障等层面,分析了浙江省推进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的相关举措,并重点阐述了以“教育魔方”工程等为抓手,打造教育领域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以“学在浙江”服务平台等为抓手,打造基于教育大资源的一站式集成服务平台;以“浙江校外培训”和“浙里问学”等应用为抓手,助推“双减”政策落地;以“互联网+教育”共同体等为抓手,推动教育共富等一系列创新实践探索,为更多地区深入推进教育数字化改革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教育大脑;智慧学习;教育场景;数字化改革;教育魔方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673-8454(2023)12-0079-09
作者简介: 禹丽锋,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助理研究员(浙江杭州 310012)
基金项目: 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2022年立项课题“浙江省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近年来,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随着数字经济发展、新冠疫情的“催化”,教育数字化已成为各国推动教育变革、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美国、英国等国家陆续推出数字化发展战略,日本[1]、澳大利亚[2][3]、德国[4]等国家不断深化推进教育数字化改革。在我国,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202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上海、北京、福建等省市积极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赋能教育现代化发展。
2021年2月18日,浙江省委召开全省数字化改革大会,掀起全面推进数字化改革的新篇章。作为全国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的先行省,浙江省综合运用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思维、数字化认知,对教育理念、体制机制、方式流程、手段工具等进行重塑提升,实施“教育魔方”工程,建设“学有优教”公共服务,推进教育管理多跨协同、教育资源集成共享、教育服务精准便捷、教育决策科学有效。据《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的数据显示,浙江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数连续6年居全国首位。
一、聚焦教育智治,
构建全省“一盘棋”工作格局
(一)强化统筹指导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浙江省教育厅调整组建省教育系统数字化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省教育厅领导领衔重大应用推进工作机制,确立“教育魔方”、浙里校园安全、全民终身学习、教师服务“一件事”、浙江“双减”在线等18项重点建设应用项目;建立健全管理机制,组建实体化运作的工作专班,建立例会制度,按照三张清单、四个体系的工作模式加快推进数字化改革。各地各校完善组织架构,成立数字化改革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实行项目化、实体化的工作专班运行机制;全省92%的市、县(市、区)学校建立首席信息官(CIO)制度。
二是强化顶层设计。加强总体设计,省、市、县、校一体推进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2021年3月,浙江省教育厅发布《浙江省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工作方案》《2021年浙江省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工作要点》,全面部署启动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工作。按照“平台+大脑”的建设思路,迭代教育数字化改革“1+10+N”体系架构,即以“教育魔方”为数字基座,设置立德树人、教育治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等10条教育数字化改革跑道,各条跑道下设N项重大项目,统筹推进数字技术与教育管理、教育教学广泛深度融合。
三是强化督导评估。开展教育局长、校长教育数字化专题培训,举办全省教育数据应用创新大赛,推动数字化的全领域、全人员、全过程覆盖。将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纳入《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四五”发展计划》和每年的《全省教育技术工作要点》,并纳入全省教育工作业绩考核、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
(二)强化机制创新
一是建立协同联动机制。探索省、市、县联动的应用开发模式,建立“省级统筹建设,分级承担经费”的数字化项目建设资金投入机制。推进部门协同和业务协同,构建业务部门牵头、综合部门协调、教育技术部门支撑的协同联动机制,打造教育重大应用标志性成果。如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基础教育处、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处等多部门与高校联动,与省公安厅、省文旅厅等13个横向厅局协同,共同推进浙江“双减”在线、“教育魔方”、艺术互联网学校、“学在浙江”等项目建设。整合网信办、体育、妇联、卫健委、科协等多个部门力量,为师生提供在线资源和服务。推进成立长三角教育数字化研究中心,推动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发展和数字化改革。
二是探索开放共享机制。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基础上,鼓励和吸引市场、社会力量参与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为师生提供丰富优质的数字化产品和服务。成立浙江省之江教育信息化研究院、“教育魔方”联合实验室,集聚科研机构、运营商等企业,打造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创新平台。建立区县轮值制度和志愿者教师服务制度,组织26轮名师参与“浙里问学”轮值答疑服务,招募4600名志愿者教师提供随时答疑服务。建立教师共享资源遴选机制、优质资源“按用付费”机制等,探索之江汇教育广场积分兑换,鼓励学校、教师等提供教育资源和服务。
(三)强化规范安全
一是完善标准规范体系。推动教育数字化应用设计、建设、运维、评价等工作的规范化、市场化、多元化,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标准规范,提高教育领域数字化建设与应用能力。印发《浙江省教育数字化改革核心业务(重大任务)梳理指南V1》《关于高质量营造未来社区教育场景的实施意见》《数字社会未来教育重点场景工作指南(1.0版)》《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元素和代码规范》等文件、规范;编制校外培训、校园安全、课后服务、食堂智治、科研安、浙里问学、艺术互联网学校等重大应用数据标准,以及《浙江省“教育魔方”工程总体建设指南》《浙江省“教育魔方”工程应用接入技术规范》;出台涉及入园报名、入学报名、中考优待、高考优待等教育政务服务的《群众和企业全生命周期“一件事”工作规范》。
二是健全网络安全保障。筑牢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安全防线,建成浙江省网络安全协调指挥平台,对全省教育系统11万余个网站(系统)开展常态化监测,入选2022年浙江省数字化改革网络安全优秀案例;开展全省教育系统网络安全攻防演练、教育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认定和重点保护,推进等级保护2.0在全省教育系统落地,加强数据安全保护,实现安全风险及时动态清零;在教育部组织的教育系统网络安全攻防演习中,浙江省教育厅连续4年获评优秀单位,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被省委网信办、省大数据局、省委改革办评为数字化改革网络安全优秀单位。
二、筑牢数字底座,
打造教育领域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
互联互通是数字化改革的内在要求,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是数字化改革的基础要素。浙江省通过建设教育领域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统一归集教育管理和教育服务的基本领域和基本事项,推进数据、平台、场景的综合集成,为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一)实施“教育魔方”工程
“教育魔方”是浙江省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在教育领域的延伸,是教育系统各大应用场景的统一入口,于2021年11月25日上线。
一是基本建成组织中枢,对接教师、学籍、教育统计、公安人口等权威系统,经权威系统个人信息及账号认证,构建统一机构管理及身份体系,在全省106个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含2个开发区)、7345所学校部署使用。
二是基本建成应用中枢,完成全国教师、学籍、教师培训、学前教育、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智慧资助、之江汇教育广场等7个国家、省级教育管理平台接入。
三是基本建成数据中枢,建立统一的数据传输通道,解决主管部门无法快速高效采集数据、系统间数据不通、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间数据不通等问题,在85个教育局完成部署。
四是初步建成浙江省教育公共服务行业云,为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及其各类应用系统,提供便捷可靠的计算存储和通用组件。
五是建成教育大数据仓,建立教师、学生、机构3大基础库,以及校园安全、安心就餐、教师发展、近视防控、脊柱健康筛查、课后服务、校外培训7个主题库,归集浙江校外培训、浙里课后服务等重大应用数据302亿条,新增机构、荣誉、统计等204个教育开放数据集。
六是建设魔方报表,通过预置表单模板,便捷使用组织、人员等相关预定字段,实现一键创建、一键下发、一键填报、一键汇总,解决基层教育局和学校数据重复填报严重、数据汇总压力大等问题。
七是建设“浙学码”,为教育系统各类应用提供统一的赋码能力,在全民数字学习平台以及丽水市、杭州胜利小学等地区和学校开展“浙学码”在学生证件、校园通行、图书借阅、就餐、教室预约、学生综合评价、研学实践、博物馆预约等场景的试点应用。
八是建设“教育魔方”应用市场,吸引优质的教育数字产品和服务提供商入驻,为全省教育行业提供数字化服务。目前已有280家软件开发商入驻“教育魔方”,上架教育应用1121个。
九是建设数据驾驶舱,汇聚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数据,设计完成“教育魔方”驾驶舱和“教育大脑”驾驶舱V1.0版。
(二)建设“教育大脑”
“教育大脑”是数字社会系统大脑的重要组成部分,遵循“一整合两融通三协同”的技术路径,即全面整合各级各部门的应用场景,依托中枢算力工具、算法模型推动系统融通、数据融通,促进规则协同、决策协同、执行协同,形成丰富的惠及师生、学校、社会的教育应用场景。
一是构建“1511”技术能力体系。“1511”技术能力体系,即1个基础计算能力(以政务云、教育公共服务行业云、智慧校园组成的算力池),5个资源供给能力(数据仓、知识库、规则库、算法库、模型库),1个创新支撑能力(智能业务模块群),1个场景交互能力(工作台、目标管理屏组成的数字驾驶舱)。
二是构建“12345”业务架构体系。“教育大脑”以党的建设为统领,围绕“教育现代化”“高等教育强省”两大战略目标,聚集学生、教师、学校三大主体,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义务教育“双减”、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普惠性人力资源提升四项改革举措,统筹推进智慧思政、智慧治理、智慧学习、智慧评价、智慧服务等五大应用场景建设。
如“教育大脑+智慧思政”,利用学业、生活、就业等数据,定期监测、主动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经济状态,健全风险预警、危机干预流程,采取人性化措施精准主动地开展学生帮扶;“教育大脑+智慧治理”,共享政务数据,优化教育规划、校园安全、疫情防控、校外培训治理等子场景算法模型,提升教育监管、决策水平;“教育大脑+智慧学习”,推广应用智慧教室,提升在线课程体验,构建知识图谱,推动教学过程精准化,记录、分析学习大数据,构建终身学习档案;“教育大脑+智慧评价”,以数字化推动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利用多元大数据校核,强化过程性评价,优化人才评价体系;“教育大脑+智慧服务”,建立服务群体智能画像,优化服务体验,主动向特定办事对象推送入学入园、招生考试、资助申请、学籍办理等资讯通知及办事入口。
三、坚持“应用为王”,
打造基于教育大资源的一站式集成服务平台
数字化改革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局限,为区域间、城乡间、学校间搭建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把优质的教学资源共享到农村中小学校,让教学资源被充分利用,让农村学生享受到同等教育机会,更好地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健康发展。[5]
(一)基本建成城乡一体化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
一是实现国家、省、市、县、校资源融通。建成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浙江分平台。2022年4月,浙江省被确定为国家智慧教育平台首批整省试点省份。目前浙江智慧教育平台,已有注册用户211万;遴选27个地区、130所学校开展试点建设,组建省市县三级管理员、资源审核员和讲师团,建成1100个精品课,共享1.1余万条课程资源,300余节课入选教育部“基础教育精品课”。上线之江汇教育广场2.0,建成覆盖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特殊教育的优质资源588万条,平台用户覆盖全国大部分省级行政区划,实现县(市、区)应用全覆盖,日均访问量突破300万人次,入选浙江省政府首批“8+13”数字化转型项目、浙江省政府部门改革创新案例。
二是扩大优质资源普惠共享。建设体系化课程资源,建设覆盖省级配套教材的体系化课程学习资源,实现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等学科全覆盖。推进名师名校上云,上线杭州第二中学等40所“名校上云”试点校,联合300余名正高级教师、省特级教师、省教坛新秀、教研员等上线191门“名师金课”,面向全省中小学生提供免费的在线教学、答疑解惑等服务。开设网络同步课程,推出“百名科学家进中小学课堂”课程,实现全省500余万名中小学生“同上一堂课”;启动“学在浙江·Z直播”,邀请科学家、名师名家开展直播32期;契合学校教学进度,跨班、跨校、跨区域开设网络同步课程7962门,涉及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学段,涵盖语文、数学、外语、音乐、体育、美术等多个学科,改善了农村课程建设的薄弱问题。如慈溪市城区中心小学王蓉芳老师连续4年开设小学语文导读系列网络同步课程,报名学生超过1万人。
三是推进网络学习空间普及应用。基本实现“一校一师一生一空间”,推进空间在教师备课、授课、预习、答疑、评测等教学环节的应用,全省45%的中小学教师利用空间教学端开展在线互动教学;浙江省入选教育部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优秀区域和优秀学校的数量连续4年居全国第一,浙江省教师网络空间入选全国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交流活动(后更名为全国师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教师网络空间应用案例的数量连续5年居全国第一;建设之江汇社团空间,引入100余所学校开设少年农学院、少年科学院等8个学生社团空间,参与学生1.5万余人;建设14个区域讲师社团空间。
(二)建成“学在浙江”2.0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
“学在浙江”2.0服务平台是依托“教育魔方”教育数字化基座,开发建设的面向学习者的省级重大应用,是服务于解决浙江区域公众求学、问学、在学和评学问题的一站式集成服务平台,为各类教育应用提供统一入口,于2022年11月30日上线。
该平台汇聚了涵盖中小学各学科、各年段、各单元的学习资源,建设了全覆盖的学习重难点解析,串联了“求学”“在学”“问学”“评学”完整的教育链、学习链、成长链。包括4个功能模块:一是“我要学”,体现“在学”理念。根据用户身份整合各类体系化学习资源,方便用户通过学习进行自我提升,如为学生提供之江汇教育广场的体系化资源,为教师提供研修资源,为家长和社会公众提供相关职业技能、继续教育等资源。二是“我要问和我要答”,体现“问学”理念。为师生接入“浙里问学”的答问入口,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三是“我要查和我要办”,体现“求学”理念。对教育类政策信息、机构等进行查询了解,对教育相关的服务进行归集分类。四是“我的”,体现“评学”理念,展示学习成果、学习经历。
同时,各地各校建设“学在当地、学在本校”的应用平台,实现普惠性人力资本提升。金华市坚持以服务促管理的理念,对标浙江省教育厅“学在浙江”,部署“学在金华”,上线“入学通”“双减通”“校安通”“校保通”,在教育治理上跑出加速度。
四、聚焦师生关切,
以数字化手段助推“双减”政策落地
双减”改革重构教育格局,要求学校教育、校外教育和家庭教育协同改革,形成减负共识。浙江省以数字化手段强化校外培训行业监管,完善课后服务体系,推进家校协同育人,为“双减”政策落地赋能提效。
(一)以数字化技术助力校外培训行业监管
2022年,上线“浙江校外培训综合监管与服务”应用,实现评机构、选课程、查师资等一站式服务;对接20余家银行,推进基于专户的资金监管和跨部门联合随机监管,共享银行资金流水信息,推送余额减少、资金异动等风险信息;完成8107家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压减,获2022年度浙江省改革突破奖铜奖。推进平台迭代,以国家校外培训平台的回流数据为基础,开展数据分析,开发综合宣传、“红黄蓝”三色风险预警、从业人员准入查询、黑白名单管理等功能模块,实现校外培训机构全链式监管。
(二)以数字化技术丰富课后服务
一是打造“浙里课后服务”应用。建设“浙里课后服务”应用,融合移动互联网技术,优化申请、资格审核、缴费等服务环节,涵盖校内外托管通、托管资源汇、作业晒评台、接送一点通等子场景,覆盖全省11个地市、92个区县,参与课后服务学生达396.5万、教师达15.4万,实现学生放学后托管服务数字化。推进“作业晒”试点,建设浙里课后服务作业晒平台,全省教师发布作业达222.98万次,家长评价作业达17.3万次。开发资源汇,开通社会力量进校园服务申请通道,打通青少年宫、博物馆等公益场馆课后服务资源。如浦江县、柯城区推进“四点半课堂”应用试点,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和形式。
二是打造“浙里问学”服务。聚焦校外培训机构压减后家长对学生学业焦虑的现实问题,为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方便学生在家学习求教,2022年5月20日上线“浙里问学”免费在线答疑服务系统,面向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作业微课服务、名师导学课程、周末名师答疑服务和常态化“AI智能+志愿者教师”答疑服务,平台注册用户近79万人,上线课后作业指导微课5000余个、名师导学课程190余个,解答问题10.8万余个;全省52%的县(市、区)提供免费的在线答疑服务,入选浙江省发改委2022年数字赋能促进新业态新模式典型企业和平台名单。
(三)以数字家校推进家校协同育人
一是建设数字家长学校。围绕“双减”,打好家庭教育指导组合拳,促进家校共育,减轻校外培训负担。在全国率先建成省级数字家长学校服务平台,上线家长学校课程6000余个,访问量2亿余人次;建成4100所中小学数字家长学校,超过全省中小学校总数的68%;上线地方及学校分平台160余个。
二是围绕家长焦虑做好靶向指导。浙江省教育厅协同妇联、卫健委等多方力量,大力开展家庭教育专家进社区、进学校活动,举办开学季心理健康“二必看”活动,推出《“双减”下,孩子的周末怎么过》《家长如何帮孩子缓解“开学综合征”》等一批专题资源和直播讲座,有效缓解家长焦虑,促进家长育儿观念的转变。
五、服务共同富裕,
构建多样化的“互联网+教育”共同体
推进教育数字化改革是教育赋能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浙江省通过组建多种形式的“互联网+教育”共同体,拓展教育教学时空,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协调一体化发展。
(一)构建新型城乡教育共同体
大力推进融合型、共建型、协作型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通过“技术创新+教学创新+制度创新”,打造“线上一所学校、线下多所学校”的云端共同体,开展城乡同步课堂、远程专递课堂、教师网络研修、名师网络课堂、两地师徒结对、异地跟岗锻炼、支教、名师工作室等帮扶项目,推动城乡学生同教育同培养;上线教育共同体应用,确定6个教育共同体区县创新试点。目前,义务教育城乡教育共同体结对学校超过5000所,全省公办义务教育学校覆盖率超过97%,乡村学校教育共同体覆盖率100%。
(二)构建“互联网+名师”网络研修共同体
实施多轮浙江省名师网络工作室建设项目,加快培养一批师德师风高尚、教育理念先进、教学业务精深、信息素养卓越的未来教师。按照“1位名师+10个学科带头人+100个网络学员”的模式,建成省市县三级名师网络工作室830个,基本覆盖所有学科学段,培养学科带头人5972名,招收网络学员46万人,开展研修活动3.2万次,共享资源587万条。推动名师网络工作室“组团式”服务乡村振兴,377个省级名师工作室均面向山区及海岛县招收学科带头人1952名,组织59个省级名师工作室与衢州、遂昌、景宁、永嘉、嵊泗等区域组建结对共同体63个,形成“名师团队+乡村学校”帮扶共同体。
(三)构建互联网+艺术教育共同体
聚焦共同富裕背景下,全省中小学尤其是农村学校艺术类教师结构性缺编、农村学生美育资源不足等问题,整合教育系统、政府部门、社会机构资源,开展艺术教学领域数字化改革探索。2022年4月15日,上线之江汇·艺术互联网学校,通过同步授课、名师直播课、在线教研、线下帮扶等方式,助力中小学校开齐开好艺术类课程,推进实现“班班有艺术老师,生生有艺术特长”。建成互联网学校云直播中心,组建由11个省级名师团队、2所高校专家、1840名主讲教师组成的在线教师团队,帮扶2070个未配备专业艺术教师的乡村学校班级开展“双师一班”教学,推出线上艺术节、班级作品展,共享学生作品5万余件;开展7个区域试点,省市县联动推进名师直播教学和双师互动教学。如桐乡市2017年创办公办互联网学校,聘用600余名优秀教师,每年四期1000余课时开展线上教学;桐乡市教育局牵头的“数字赋能 共富共美:艺术互联网学校创建共同体”入选教育部2022年度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项目名单。
六、坚持需求导向,
打造多跨协同的教育核心应用场景
浙江省以师生需求为出发点,找准改革突破口,打造教育智治场景,实现开发应用与推进改革的一体融合,推进数智驱动的教育治理。
(一)建设多跨协同重大应用
快速更新迭代,建设多跨协同应用:推进入学入园、考试报名等10大场景20个部门的157项教育公共服务数字化应用、事项统一集成。上线高校智慧思政、科研安、教育领域疫情防控系统2.0、中小学生近视防控、教材一件事等10余个重大应用。推动31.1万名高校师生、70.9万名中小学校教职工应用“浙教钉”,完成100余个国家、省级统建、市县自建及第三方教育信息系统接入工作台,并实现“单点登录”。实现教育“关键小事”智能“秒办”,深化公民上学“一件事”改革,全面推行基于历史档案数据的“智能秒办”。建设全学段学生资助“一窗受理”省级平台,实时共享公安厅、人社厅、民政厅等六部门特殊群体信息,推进精准资助。打造“浙里校园安全”应用,覆盖各级各类14389所学校,建立全省安全底数库、学校隐患库、突发事件伤亡库等3大校园安全数据库,并协调公安部门开放校门视频监控接口,协同市场监管部门建立食品安全管理平台。在“浙里办”上线全民数字学习应用“浙学通”和学分银行。“浙学通”已入驻3151家机构、5900余名教师、22个未来社区(未来乡村),服务全省46万名用户;建成学分银行服务体系,形成省市县乡镇全覆盖的服务网络,拥有学习者1837万人。
(二)尊重基层首创
一是建立“揭榜挂帅”机制。建立“一地创新、全省受益”的数字化改革项目建设机制,激励各地先行先试,攻坚破解数字化改革难题,以点上突破牵引面上跃升,以点状推进牵引体系升级。如“浙江校外培训”应用从宁波、长兴等局部地区“揭榜挂帅”演进至全省贯通。遴选120个数字化改革创新试点项目,涉及“双减”、公权力大数据监督、资源规划、智能教室、全民学习、在线教学、研学旅行、校园安全等56个场景。确定231个省数字教育试点项目,培育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优秀应用。“浙里课后托管服务”“浙江校外培训”“浙里校园安全”纳入《全省数字化改革重大应用“一本账”S1目录》,浙江“双减”在线、“学在浙江”纳入《全省数字化改革重大应用“一本账”S2目录》,“教育大脑”项目纳入全省《领域“大脑”一本账(第二批)》, “浙江校外培训”“中小学师资均衡与培养”“入学入园”3个智能模块纳入全省《领域“大脑”一本帐》,“学在浙江·入学报名”应用入选数字社会第一批“最佳应用”,“学在浙江·入学早知道”多跨场景入选数字社会最佳案例,入园入学综合集成服务、校外培训机构综合集成服务入选数字社会第二轮“揭榜挂帅”榜单。
二是各地探索实践百花齐放。各地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数字化赋能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路径,涌现出一批行之有效的数字化改革成果。如浙江“双减”在线、温州大学“人才第一要事”、温州医科大学“数字化智能中小学近视防控”、永康市职业技术学校“东迁西归——职业技术学校职教东西协作”等4个应用获浙江省数字社会系统2022年度“最佳应用”;舟山市普陀区“智在阅读—全区智慧阅读一件事应用”、东阳市“校园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应用”纳入《全省“一地创新、全省共享”“一本账”S0》;天台县教育局牵头的“劳动课堂”数字场景建设与应用共同体入选教育部2022年度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项目名单。
七、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工作展望
尽管浙江省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如干部队伍和教师的数字化思维、理念、认知与数字化改革的总体要求还有差距,数字化素养有待提升;集成改革和统筹推进力度需进一步加大,跨部门数据共享、多业务协同、师生应用、制度重塑等有待加强;理论和实践研究有待深入,“一地创新、全省共享”机制需进一步完善等。全面深入推进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仍是浙江省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当前数字化改革已进入新的阶段,浙江省将围绕打造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和中国式现代化教育示范省的目标,以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为牵引,聚焦国家所需、浙江所能、群众所盼、未来所向,加强顶层设计、多跨协同和应用引领,大力深化改革,完善“公益+市场”机制,增强数字化领导力,推进教育领域大脑建设、义务教育“双减”集成改革、浙里民生“关键小事”智能速办,推进浙里问学、浙里课后服务、艺术互联网学校等一批重大应用向各地各校延伸,打响“学在浙江”品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教育创新浙江篇章。
参考文献:
[1]陈川,胡国勇.日本职业教育数字化改革与启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2(11):30-38.
[2]陈琳,李艳.澳大利亚教育数字化改革政策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2(7):32-39.
[3]原绍锋.澳大利亚:数字化教育改革进行时[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0(Z1):133-134.
[4]邓舒.德国数字化教育战略与改革举措研究[J].大学,2021(45):29-31.
[5]应常伟,许龙兴.数字化改革助推宁波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21(12):36-38.
Construction of the Educational Scene of “Educational Brain+Intelligent Learning”: Research on the Educational Digitalization Reform in Zhejiang Province
Lifeng YU
(Educational Technology Center of Zhejiang Province, Hangzhou 310063, Zhejiang)
编辑:李晓萍 校对:王天鹏
期刊简介
《中国教育信息化》创刊于1995年8月,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学术期刊。期刊内容力求全面深入地记录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进展、研究与应用成果和行业发展状况,开展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调研和教育信息化国际比较研究,服务于国家教育宏观决策;力求全面准确地把握教育信息化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标准规范,及时追踪ICT前沿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与教育的融合,深度挖掘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体制、机制创新,服务于我国教育信息化实践。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MI)扩展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龙源期刊网收录期刊
一年12期,每月20日出版
20元 / 期,邮发代号:82-761
编辑部邮箱:mis@moe.edu.cn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华远北街2号921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