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衡创作|苏州高新区金融小镇一期项目
本项目基地位于苏州高新区生态科技城内,总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金融小镇周边生态资源充沛,处于小茅山、锦峰山、五龙山、凤凰山、玉屏山合围之中,呈五山环抱之势。濒临太湖,水网密布,与山体相呼应,构建出山水相依的生态环境。
本篇将重点介绍先导发展区中的金融小镇一期项目。
△ 金融小镇分区图
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金融产业领域从最初的少数几家银行集中经营,再到今天各种不同种类的金融机构的空间集聚,集群已经成为现代金融产业组织的基本形式。针对这一行业特点,本项目旨在打造金融服务业本体及其上下游的高端金融汇集区——金融小镇,使之作为载体形成聚集效应,提升金融聚集力、金融区位力和金融资源力。
△工作、生活、休闲、教育于一体的多功能田园小镇
考虑到不同金融企业差异化、个性化的办公环境要求,通过设计组团、片区、区域三个层级的公共服务设施形成灵活全面的配套服务体系,在建筑规模、周边环境、私密性等方面提供多种选择形式。为了契合金融人士的生活方式,本项目将金融办公的单一内涵升华至集工作、生活、休闲、教育于一体的多功能田园小镇,满足金融人士灵活的工作时间、小体量私密的办公环境等特殊要求。
设计师们从梳理区域范围内的生态格局入手,探讨建筑与自然、建筑与城市的关系,思考建筑以怎样的姿态介入自然,融入自然。
设计方案摒弃山地建筑一贯的等高线布置道路的做法,转而采用顺山而上的布局形式。通过这种方式,建筑以更连续的姿态贴进山形。同时,自然山形依然保持了连续的态势,整个建筑群依山就势,气韵贯通。
△ 建筑群落鸟瞰
△顺山而上,四水归堂
四条山道形成四条纵向的景观轴线,将“四水归堂”的美学概念融入其中。建筑群落入口曲径通幽,以生态景观为基底,建筑散布其中,内部步移景异。设计依托现有水系和公共服务设施,结合自然绿带,形成串联办公、生活、服务等多个功能的休闲景观带。
△ 串联办公、生活、服务等多个功能的休闲景观带
在功能分布上,大模块的公共配套设施集中布置在南侧山脚,800平米至1200平米不等的办公户型小模块式顺应山形布置。愈往山势较高,景观资源较好的山巅,分布着愈大的办公户型,充分利用了场地自然景观优势,也创造了更多的商业价值。
穿过主入口的大片竹林,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便展现于前。隐于竹林,而又显于开朗前庭,给人以密林入境,而又豁然开朗的体验。尽端式的道路体系与山势形成良好的围合感与归属感,为各个办公户型里的金融人士创造安静私密的办公环境。
△场地剖面
停车位设置充分利用山体台地的空间,依照山形布置于场地南侧配套区的整体地下车库,以及北侧办公区的整体地库中。这样的停车设置避免了山体开挖造成的空间浪费,也保护了场地的原生态环境。
建筑设计师们将独特的苏州传统建筑的空间特征提炼升华到本案的建筑语言中。院与墙通过围合、分隔、延伸、借托映衬等表现手法,营造出了丰富的室内外空间层次,为金融配套服务提供了优质的场所环境。坡屋顶的设置更好地应对苏州多雨的气候特征,也与连绵的山势相呼应。
为了使整体造型舒展自由,设计师们在二层三层增加多个挑台,强调横向线条的水平延伸。院后出挑的平台回应山势,将自然景观以更加积极的姿态邀入建筑之中,同时将使用者拉进自然。
△院墙互衬,台院相生
办公部分延续山地建筑的特色,立面多设计为实面。大面积的石材面营造了金融建筑稳重简练的行业形象。玻璃幕墙与实面的体量互相结合,既与周围自然景观巧妙融合,更彰显科技感与现代感。在配套部份,则使用与办公部分一样的石材幕墙,并结合金属和玻璃及细密木格栅的做法形成多个层次虚实关系的立面体系。
△ 石材与玻璃的虚实对比
工程档案:
项目地点: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
业主:苏州太湖金谷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时间:2016
设计主创:冯正功 黄琳 蓝峰
用地面积:31737.10㎡
地上建筑面积:23650.20㎡
地下建筑面积:14947.30㎡
容积率:0.75
绿化率:23%
文案编辑:唐蓝珂
版式设计:邢可
摄影:秦伟
图片版权:中衡设计集团
声明: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转载前须经过我司授权同意,并注明版权属于中衡设计集团。本微信公众号上所有原创文章未经我司许可,他人不得用于包括竞赛、投标、设计等商业用途及媒体运营,否则属于侵权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