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中文新书推荐03
(以下图书和作者简介皆来源于网络)
1、柯浩德:《交换之物:大航海时代的商业与科学革命》,徐晓东译,中信出版集团,2022年。
柯浩德(Harold J. Cook)
英国伦敦皇家内科医学院名誉院士,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教授,布朗大学历史学教授,《医学史》杂志联合主编,曾任英国惠康信托医学史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史、近代早期医学史和跨文化知识生产,近年来关注全球化背景下的商业、医学和科学发展。为写作本书,专门自学荷兰语和荷兰史,细心梳理荷兰语档案文献资料,还利用17世纪英国出版物及手稿进行研究。已出版《年轻的笛卡尔》(The Young Descartes : Nobility, Rumor, and War)、《一位普通医生的审判》(Trials of an Ordinary Doctor: Joannes Groenevelt in Seventeenth-Century London)等。
本书是作者潜心研究20余年的经典作品,重新解释了科学革命的原因,厘清了近代科学发展与商业全球化之间的复杂关系。
作者将焦点放在荷兰的黄金时代。17世纪,远洋贸易的繁荣将“新世界”带到欧洲人眼前,荷兰掀起“郁金香热”。为了得到一颗球茎,有些人甚至不惜卖房卖地。曾被当作洋葱吃掉的郁金香球茎,成为引爆金融危机的导火索。伴随着商业全球化的发展,人们不仅享受着未知世界的财富,更渴望全面了解客观世界,目光从探索神学的世界转向关注世俗世界,从追问神谕转而追逐利益——靠倒卖商品和信息为生的经纪人出现;东方的药材、香料在欧洲迅速流行;不带任何宗教偏见的新型大学建立;荷兰医生可以和在日本的同事一起研究针灸和艾灸,翻译中医文献……
贸易与交换不仅让世界各地的商品物资流通,更带动了知识、文化的传播,信息经济兴起,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随之改变,激发了科学的诞生。
柯浩德将大航海时代的经济史、社会史、医学史、思想史整合在统一的框架内,发现科学革命是由商业、交换全球化引发的,科学革命的历史就是一部交换的历史。
2、玉木俊明:《物流改变世界历史》,苏俊林 、侯振兵 、周璐译,华夏出版社,2022年。
玉木俊明,京都产业大学经济学部教授。1964年出生于大阪市,1987年同志社大学文学部文化学系大学毕业,1996年为京都产业大学经济学部讲师,2000年为助教授,2007年晋升教授。著有《近代欧洲的诞生》《欧洲霸权史》《海洋帝国兴隆史》《老师也不知道的世界史》等。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我们才切身感受到物流的巨大影响力。其实很早以来,物流体系建设就是国家能力和民族进取精神的重大象征。本书以物流为中心,围绕主流国家的形成、国家间的竞争、产品开发的历史揭示现代世界的形成。
全书聚焦从事国际贸易的人们以及国家的作用,从3000年前地中海腓尼基人的活跃到19世纪欧亚经济的分流都作出了清晰的阐释。前者如腓尼基人、汉萨同盟的商人、葡萄牙人、犹太人及其商业网络;后者如中国因朝贡贸易主动放弃海洋而衰落,英国、荷兰通过国家主导成立东印度公司而排挤了葡萄牙人在印度洋的主导地位,克伦威尔制定的航海法成为英国建立“大不列颠治下的和平”的重大因素,美国在欧洲战争中实行中立政策巧妙发展海运业等,一幅以物流为枢纽的世界历史图景映入眼帘。
3-5、弗朗索瓦·孚雷、莫娜·奥祖夫主编:《法国大革命批判辞典:人物卷》,申华明译,刘北成校,商务印书馆,2022年。
弗朗索瓦·孚雷、莫娜·奥祖夫主编:《法国大革命批判辞典:制度卷》,张智译,刘北成校,商务印书馆,2022年。
弗朗索瓦·孚雷、莫娜·奥祖夫主编:《法国大革命批判辞典:观念卷》,黄艳红译,刘北成校,商务印书馆,2022年。
弗朗索瓦・孚雷(Francois Furet,1927—1997),法兰西学院院士,法国大革命修正史学代表人物,被评为法兰西学院四十位“不朽者”之一。其学术影响远远超出了法国,被国际学术界称为「法国大革命史研究的领军人物」。
莫娜·奥祖夫(Mona Ozouf,1931- ),20世纪法国最杰出的历史学家之一,与孚雷一道开创了法国大革命批判史学,从根本上动摇和改变了20世纪以来占据绝对支配地位的对法国大革命的「社会解释」。奥祖夫曾获荷兰皇家科学院的海尼根奖和法兰西学院的戈贝尔奖,其一系列研究成果在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文学研究等多个领域均享有国际声誉。
译者简介
申华明,对外经贸大学外语学院法语教师,2010年硕士毕业于对外经贸大学法语专业。现北外法语系博士在读。翻译出版作品十几部如《西方儿童史》《莫泊桑传》《档案之魅》等。
张智,历史学博士,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研究领域为18-19世纪的法国史,尤其是法国思想文化史。代表作有《约瑟夫·德·梅斯特反启蒙思想中的野蛮与文明》。
黄艳红,上海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著有《法国旧制度末期的税收、特权和政治》,译有《历史学家的技艺》、《记忆之场:法国国民意识的文化社会史》、《法国革命的思想起源:1715—1787》等多部作品。
《法国大革命批判辞典》是法国大革命修正派史学的代表作,亦可谓迄今为止大革命史系列的压轴之作。由法国著名历史学家、修正史学代表人物弗朗索瓦·孚雷和莫娜·奥祖夫带领的专家团队,对法国大革命做全面梳理和重新评价。
本书形式乃属首创,名为辞典,词条为目,但并非简单解释。全书精选105个关键词作为词条,每一词条呈现为一篇长文,极具阅读性。辞典共设五卷,分事件、人物、制度、观念、阐释而述之。每词条后皆附参见条目,书末设索引,便于读者关联查考。
全书具有一种深刻的融贯性:「批判」主旨贯穿全书,打破独断的理论和确定性的解释,将历史话语还原于现场,开拓一条政治文化研究的新路。
6、威廉·希特维尔:《餐馆:一部横跨2000年的外出用餐文化史》,吴慈瑛译,广东人民出版社,2022年。
威廉·席特维尔,英国重要的美食作家,《维特罗斯饮食》屡获殊荣的资深编辑,BBC《厨艺大师》常驻评委,以尖刻的美食评论著称。他发表过三本关于食物的著作:《100份食谱串成的美食历史》《蛋与无秩序社会》《那些宝贵的英国食谱》。
《餐馆:一部横跨2000年的外出用餐文化史》是英国美食作家、评论家威廉·席特维尔全新力作。这是一段“出去吃”的趣味历史,一个关于艺术、政治、革命、渴望和享乐主义的故事。一个餐馆就是一座文化博物馆,英国著名美食作家威廉·席特维尔带领我们吃遍各国著名餐馆,记录不同年代人们的饮食偏好、餐桌礼仪、待客之道和文化禁忌,展现各国文明的兴衰和时代的变迁。
·英国版“蔡澜”,著名美食作家、BBC美食评论家、BBC《厨艺大师》常驻嘉宾,威廉·席特维尔全新力作,全彩四色印刷,米其林三星大厨推荐。
·记录不同年代人们的饮食偏好、餐桌礼仪、待客之道和文化禁忌,展现各国文明的兴衰和时代的变迁。
· 这是一段「出去吃」的趣味历史,一本关于艺术、政治、革命、渴望和享乐主义的故事:
从古罗马人到奥斯曼帝国到中世纪的英国;
从咖啡馆革命到法国大革命到英国工业革命;
从孟买不列颠尼亚餐厅到美国潘尼思之家到伦敦必比登餐厅;
·考古学家在庞贝古城中发现的一家酒馆揭示出了一座拥有一系列非常精致的酒店、酒吧和餐馆的城市。
7、克里斯托弗·道森:《世界历史的动力》,武可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22年。
克里斯托弗•道森(Christopher Dawson,1889—1970),当代著名的文化哲学家、历史学家和文化史学家,被誉为“新时代的先知”,备受艾略特、汤因比等人推崇。道森的研究领域十分广泛,主要兴趣集中在文化哲学,尤其是在宗教信仰与文化变迁的关系方面,其视野之宏大、文风之优雅、学识之广博,可与斯宾格勒和汤因比比肩。主要著作有《神祇时代》《进步与宗教》《理解欧洲》《世界历史的动力》等。
译者简介
武可,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从事西欧中世纪史的科研与教学。
本书是当代著名的文化哲学家、历史学家和文化史学家克里斯托弗•道森的代表作。全书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面向一种历史社会学。从文化发展、进步理论、文明和道德的关系、艺术和社会的关系、文化极性等方面阐明历史学的社会学基础;以文明的生命力、好战族群和古文明衰落、古典文明的起源、历史上的父权制家庭等为例说明世界历史的变迁;从现代城市的演变、资产阶级精神、世界危机和英国传统的关系等方面分析城市和文化的有机属性。第二部分为世界历史的观念。一方面侧重从历史哲学角度阐明基督教对西方历史观念的贡献;另一方面则从史学史出发,以吉本的《罗马帝国盛衰史》、威尔斯的《世界史纲》、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汤因比的《历史研究》等为例,解读基督教的历史观念对西方史学发展的影响。
8、罗伊·波特:《创造现代世界:英国启蒙运动钩沉》,李源、张恒杰、李上译,刘北成校,商务印书馆,2022年。
罗伊·波特(Roy Porter,1946—2002),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著名历史学家,主要研究领域为近代思想史、医学史、身体史等,曾在剑桥大学任教,后在伦敦大学学院惠康医学史研究所任社会史教授及所长。罗伊·波特著作等身,撰写与主编书籍百余部,除本书外,其代表作还有《18世纪的英国社会》《疯癫简史》《理性时代的肉体》《启蒙运动》等,主编有《剑桥科学史》(第四卷)和《剑桥医学史》等。
长久以来,启蒙运动一直与法国、德意志甚或英国的苏格兰联系在一起,然而,著名历史学家罗伊·波特这部引人入胜的著作却想告诉人们:作为整体的英国启蒙运动是存在的;不列颠,才是“现代性”的诞生地。
在书中,罗伊·波特带领读者领略了17—19世纪初的英国思想世界。通过考察那时的英国人如何理解人性、理性、自然、心灵、性别、幸福、财富追求、改善、进步等问题,该书对英国启蒙运动进行了一场全面的巡礼,展现了思想与观念的变革如何爆发出巨大力量,带动社会各领域急速发展,并最终创造出一个全新的世界。
该书凭借新颖的观点、翔实的资料、隽永的文笔,揭示了英国在启蒙运动中长期被忽视的独特且重要的作用,并因此荣获著名的沃尔夫森历史奖。
9、塔科·特尔普斯特拉:《古代地中海的贸易:私人秩序与政府机构》,格致出版社,2022年。
塔科·特尔普斯特拉是美国西北大学古典与历史学副教授。他还著有《罗马世界的贸易共同体:一个微观经济与制度透视》等书。
在本书中,塔科•特尔普斯特拉研究了贸易组织结构如何从国家制度中受益。作者采用诺思的新制度经济学视角,通过对希腊城邦议事会成员、托勒密王朝官员、长途贸易商、罗马官员和金融机构等案例的研究,阐明了古地中海经济发展和国家结构之间的复杂关系。
10、刘文明:《全球史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
刘文明,1964年生,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全球史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出版专著《全球史理论与文明互动研究》《文化变迁中的罗马女性》《上帝与女性――传统基督教文化视野中的西方女性》等,译著《什么是全球史》、《大地与人:一部全球史》(合译),主编《外国法制史》《西方人亲历和讲述的甲午战争》,共同主编《全球史评论》、「文明与世界译丛」,参编著作3部。在《历史研究》《世界历史》《史学理论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刊物发表论文80多篇。
本书是一本全面介绍全球史的概论性著作,可作为了解和研究全球史的入门指南。书中介绍了全球史的兴起、发展和基本理念,梳理了全球史研究的多元实践和主要流派,包括跨文化互动史、比较世界史、交互比较史、新全球史、跨国史、新帝国史、新海洋史、生态环境全球史、大历史等,并对这些实践的不同研究视角、主题和方法作了分析阐述。
11、帕特里克·格里:《民族的神话:欧洲的中世纪起源》,吕昭、杨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
帕特里克·格里(Patrick J. Geary),中世纪史学家,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西方中世纪史学教授。曾先后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佛罗里达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著有《在法兰西与德意志之前》《与死者共生的中古时代》《回忆的幽灵》等。
译者简介
吕昭,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历史学博士,清华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研究方向为西欧中世纪史、中世纪法国城市史。
杨光,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西欧近代史、近现代法国政治史和当代法国政治。
本书揭示了古代晚期到中世纪早期欧洲族群演化的真实版本,内容囊括从古代希腊到20世纪南非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浪漫主义政治哲学、「科学的」历史学、印欧语文学和民族考古学等看似中立客观的学术工具共同创造了滥用和曲解历史的民族主义史学,为族群民族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历史依据。书中, 格里不仅考证了古典晚期和中世纪早期欧洲的族群演化,还阐述了民族主义史学在1800至1900年形成的过程及其产生的灾难性影响。作者以广阔的学术视野和巧妙深刻的论证,向公众展示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变动性。
12、安德鲁·佩蒂格里:《新闻的发明:世界是如何认识自己的》,董俊祺、童桐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
安德鲁·佩蒂格里,历史学家,圣安德鲁斯大学教授。著有《文艺复兴时期的书籍》和《新闻的发明:世界是如何认识自己的》等。
译者简介
董俊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博士,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教师,著有《中国消费市场四十年(1979—2019)》和《广告定制化传播研究:观念、应用与实践》。
童桐,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早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人们就渴望信息。在前工业时代,人们通过谈话、八卦、庆祝活动、布道和公告来收集和分享新闻。印刷时代催生了小册子、期刊和最早的新闻纸,将新闻社区从地方扩展到世界。本书追踪了1400年到1800年四个世纪以来多个欧洲国家的新闻史,展示了控制新闻的力量,新闻在政治、宗教改革和社会事件中的角色,新闻的娱乐性和时效性,记者的可信度,以及人们在推开新闻的世界之窗后发生的改变。
今天,在一个被信息淹没的时代,人们如何在这种信息规模中相互沟通?读者或将在书中得到新的思考。本书荣获2015年哈佛大学金匠奖。
13、伊恩·伍德:《西部罗马的转型》,刘寅译,商务印书馆,2022年。
伊恩·伍德(Ian Wood,1950— ),毕业于牛津大学,利兹大学教授,被誉为「研究法兰克历史的英国权威学者」,长期致力于罗马帝国晚期和早期中世纪的研究,著有《早期中世纪的现代起源》《墨洛温王国》《传教生涯:圣徒与欧洲的基督教化》等。
译者简介
刘寅,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201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2019年毕业于美国圣母大学历史学系,获博士学位。从事欧洲中世纪史研究。在《历史研究》《世界历史》等刊物上发表论文数篇。译有:《欧洲的创生》《穿过针眼》(合译)等。
本书是研究古代晚期(4—6世纪)历史的前沿性著作。作者伊恩·伍德对关于古代晚期西部罗马逐渐衰亡的代表性观点,逐一进行了评判,并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解说。书中详尽分析了教会的兴起对人力资源、政治结构、文化生活,特别是对土地经济的影响。尤其是对基督教的社会影响进行了系统的定量分析,实践了方法论上的创新。此外,作者还对欧洲早期中世纪研究的学术史及该领域研究的未来走向进行了梳理和预测。
14、T.M. 迪瓦恩:《苏格兰民族:一部近代史》,徐一彤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
T.M.迪瓦恩(T. M. Devine), 爱尔兰皇家科学院名誉会员、爱丁堡皇家学会会员及英国学术院会员,是英国和爱尔兰唯一位同时在上述三个学会拥有会员身份的历史学家,现为爱丁堡大学历史学讲座教授、苏格兰侨民研究中心主任。迪瓦恩在2001年被授予苏格兰的最高学术荣誉——皇家金质奖章,他的代表作包括《苏格兰的帝国:全球苏格兰侨民的起源》 (Scotland' s Empire: The 0rigins of the Global Diaspora) 和《直到大地尽头:遍布世界的苏格兰侨民》 (To the Ends of the Earth: Scotland' s Global Diaspora) 。
《苏格兰民族》既涵盖了政府高层的政治动向,也叙述了平民的日常生活,梳理了苏格兰民族从苏英合并到今天苏格兰独立大讨论之间的史诗历程,是一部关于苏格兰三百年来近现代历史的杰出著作。对于苏格兰这个正走向历史性十字路口的古老民族而言,本书的主题具有重大意义。
15、约翰·吉布尼:《1500—2000年爱尔兰简史》,潘良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
约翰•吉布尼(John Gibney),爱尔兰都柏林圣三一学院历史学博士,曾任教于圣三一学院和都柏林大学,现于都柏林从事遗产旅游工作。主要著述包括《阴影岁月:爱尔兰历史与记忆中的1641年叛乱》(The Shadow of a Year: The 1641 Rebellion in Irish History and Memory)等。
本书是对爱尔兰1500—2000年五个世纪历史的简要梳理和回顾,涉及这个岛国的文化、政治和社会经济史,既涵盖重大的历史事件,包括克伦威尔的征服和殖民、大饥荒以及爱尔兰独立战争,也涉及与不列颠的争议、新教改革的影响以及爱尔兰侨民的全球影响力等。本书梳理历史但并不局限于历史,而是以小见大、由点及面,既介绍该国自身的发展路径,也提出了周边国家对爱尔兰发展的影响,将爱尔兰置于全球体系中进行论述,反思爱尔兰近代所遭苦难的深层原因。
16、(再版)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范忠信、何鹏、晏锋译,新星出版社,2022年。
瞿同祖(1910—2008)
著名社会学家、法学家、历史学家。1939年执教云南大学。1944年执教西南联合大学,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其间撰写出版《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一书,成为学术界的开新之作。1945年春应邀赴美,先后任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历史研究室研究员、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研究员;出版《清代地方政府》,在西方汉学界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1962年转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任副教授,讲中国通史。1965年回国,待业数年后发回原籍,任省文史馆员。1976年调入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2006年当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著有《中国封建社会》、《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清代地方政府》(Local Government in China Under the Ch'ing)、《汉代社会结构》(Han Social Structure)等,与夫人赵曾玖女士合译《艾登回忆录》。
译者简介
范忠信,1959年生,湖北英山人。先后供职中国社科院台湾所、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杭州师范大学,著有《情理法与中国人》《中国法律传统的基本精神》《中西法文化的暗合与差异》等,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中国法学》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曾获首届“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一等奖。
何鹏,1980年生,湖北武汉人。2005年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律史专业硕士学位后留学英国爱丁堡大学。2009年获博士学位回母校任教至今。
晏锋,1971年生,江苏宜兴人。1990—2003年间在中南政法学院攻读本科、硕士,并留校工作。2004年赴德国萨尔大学学习,现居德国。
《清代地方政府》是著名历史学家、社会学家瞿同祖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他于学术巅峰时期用英文撰写的一部经典之作。本书由哈佛大学出版社1962年首版,为瞿同祖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巨大声誉,至今仍是西方汉学界相关教学和研究中的必读书。
民间有言「天高皇帝远」,学术界也有个论题是「皇权不下县」,作为最小行政单元的清代州县级地方政府,直接与普通百姓打交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清代地方政府》一书的写作目的就是描述、分析和诠释清代州县级地方政府的结构与运作。
瞿同祖先生通过各种手稿和笔记,同时参考大量的官方资料,以极简洁的文字,介绍了州县官和他的四个辅助群体,即书吏、衙役、长随、幕友的职能、地位、收入、贪赃形式和纪律控制等,强调了清代地方政府实际上是以州县官为中心的“一人政府”。此外还重点讨论了士绅阶层在地方行政中的角色。
《清代地方政府》是经典学术著作,但作者瞿同祖写作时的预期读者是对传统中国缺乏了解的英语世界的学子,故其叙述深入浅出,简明易懂,即便是无学术背景的普通读者也能阅读无碍。
17、黄宗智:《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合一:中国历史回顾与前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
黄宗智,普林斯顿大学学士,华盛顿大学博士,1966年始任教于UCLA历史系,1991年晋升「超级教授」,2004年荣休,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讲座教授。主要著作有《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获美国历史学会费正清奖)、《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获亚洲研究协会列文森奖)等。
所谓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合一,就是自上而下的国家治理与自下而上的社会参与的结合,它的表现形态包括但不限于「皇权不下县」的中央集权的简约治理、传统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第三领域”治理体系等。在本书中,黄宗智教授从社会经济史的视野出发,分析了中国历史上尤其是明清以来国家与社会的管理机制和绵延到今天的现代化路径,揭示了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大一统的儒法合一的政治体制、正式与半正式共存的形态才是中国的真实,反思了西方理论的局限和幻想的偏差,其研究展现了中国自身的发展道路和历史逻辑。
18、李怀印:《现代中国的形成(1600—1949)》,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
李怀印,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学博士,美国徳克萨斯大学奧斯汀分校历史系教授,东亚研究中心主任(2015—2021)。主要论著有《重构近代中国》《乡村中国纪事》《华北村治》,主编两套大型丛书:「中国社会主义和改革道路的再思考」丛书、「当代中国史研究」丛书。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数十篇论文。
今天的中国究竟从何而来?现代中国何以能避免多族群帝国崩溃和分裂的命运,建立一个高度有效且长期稳定的国家?其疆域构成、族群组合和政权形态具有何种历史合理性与独特性?今后的中国国家能否继续维持「既大且强」的格局?本书令人信服地回答了以上极具挑战性的问题。
本书是一部视野宏大、新见迭出的中国近现代史著作。全书主要围绕对现代中国形成过程的重新认识问题,以及中国近代史的历史书写本身所存在的问题两方面展开研究。作者从全球史的视角,着眼于地缘政治、财政军事和政治认同三个要素,全面论述十七至二十世纪现代中国的形成过程,在世界历史的视野下探寻现代中国形成的独特路径。全书视野宽广,内容丰富,见解独到,对于试图理解现代中国之过去与未来的研究者和普通读者来说,都是一部不容错过的精彩著作。
19、邱澎生:《十八、十九世纪苏州城的新兴工商业团体》,四川人民出版社,2022年。
邱澎生,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特聘教授。台湾大学历史学博士,1996-2018年曾任职于「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与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2002-2003年为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经济法制与物质文化史,并受到制度经济史与经济人类学影响,希望能藉由探究明清市场演化与商业法律等课题,更细致地理解近代中国历史变迁及其在全球史的意义。已出版《当法律遇上经济:明清中国的商业法律》《当经济遇上法律:明清中国的市场演化》两书,发表论文三十余篇。
十八世纪以后,大批工商业团体在苏州以及其他大城镇里出现,这些工商团体的称谓不像以前那般统一,例如「会馆」「公所」「公堂」「公局」等。本书研究的主要对象就是这些工商业团体,然而相对于十八世纪以前的种种传统工商业团体,“会馆”“公所”这些工商团体却又呈现出许多不同的特质,所以也不再是那么传统,毋宁说是一种新兴工商业团体。
作者之所以选择苏州城的工商团体为讨论对象,一是苏州是明清时代人文和经济先进的长江下游地区的主要城市之一,苏州的工商团体代表著明清时代同类团体最先进的型态。二是苏州地区保留有相当丰富的工商业碑刻资料,可供研究者參考与取撷。清代的苏州有广狭二义,广义指苏州府九县,狭义指同属吴、长洲、元和三县的苏州城,本书以狭义的苏州城为研究地区。
本书通过研究苏州新兴工商团体的历史现象、组织发展和权力运作,将传统工商团体的复杂性与多样性表达出來,还原了一个更全面且更细密的面貌。唯有认识传统社会结构里各类工商团体的详实面貌和作用后,才能对十八、十九世纪中国市场结构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作出更可信的判断;也可对传统中国社会结构里的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力之间的复杂竞合关系,得到更深入的认识。
20、林展:《高利贷的逻辑:清代民国民间借贷中的市场机制》,科学出版社,2021年。
林展,1984年9月出生,湖南省长沙县人。清华大学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史博士后。2016年9月起担任清史研究所讲师。2020年起受聘中国人民大学杰出青年学者。合作论文获2018年孙冶方经济学最佳论文奖。主要研究兴趣为近现代经济史、量化历史、金融史。
利率是使用资金的价格,也是影响金融资源配置的核心变量,但对利率的认识仍然充满分歧。《高利贷的逻辑——清代民国民间借贷中的市场机制》的研究重点在于如何理解民间金融中的高利率交易。《高利贷的逻辑——清代民国民间借贷中的市场机制》分为三部分,分别讨论高利贷概念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背景、高利贷的形成原因和高利贷的福利效应。
基于清代刑科题本中近5000件债务命案和民国满铁调查中5000多笔借贷交易,《高利贷的逻辑——清代民国民间借贷中的市场机制》对解释高利贷成因的不同假说进行了检验,发现从市场供给和需求、风险和交易成本的角度,能够有效解释民间借贷中的高利率。对民国乡村借贷家庭福利状况的讨论表明,高利贷有利于农户抓住有利的投资机会、改善家庭经济状况,高利贷也发挥过类似普惠金融的作用。
21、丛小平:《自主:中国革命中的婚姻、法律与女性身份(1940—1960)》,丛小平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
丛小平,美国休斯敦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研究方向为20世纪中国社会、近现代思想史、文化史、法律史、近现代妇女史、近现代教育史。学术代表作包括Marriage, Law and Gender in Revolutionary China, 1940-1960(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6)、Teachers’Schools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Chinese Nation-State, 1897-1937 (Toronto: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Press, 2007,中文版《师范学校与中国的现代化——民族国家的形成与社会转型:1897~1937》由商务印书馆于2014年出版)。
本书考察中国革命中法律实践的社会与文化意义。以著名的「刘巧儿」故事原型——封捧儿(封芝琴)的婚姻案件为主要线索,追踪了此案的发展全过程,探讨它如何从一个村庄的婚姻纠纷案件,一步步地发展,先是成为司法案例,再作为中共治理乡村模式的典型,最后成为全国性文化产品。通过对这一案件发展过程的分析,本书对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时期的社会、文化、法律和政治治理做了全景式的展示。
往期精选
金融史的邀约
·讲座|18世纪英格兰慈善公司:小额贷款、金融诈骗和政府救助
在B站学历史
·英国近代史家Keith Wrightson的耶鲁大学公开课
学术网站
·「the many-headed monster」:近代早期英格兰的经济-社会史
·「Middling Culture」:1560-1660年英格兰中等阶层的文化生活
·「The People of 1381」:1381年英格兰农民起义
世界史丛书
新书快讯
· 书讯|Living Economic and Social History
新刊速递
· 英文新刊目录|近期西欧史论文和书评
学术前沿
· 在线讲座|英国国家档案馆:手抄本和手抄本作者的历史(4月13日)
· Keith Thomas《16和17世纪英格兰大众信仰研究》出版五十周年纪念
论文写作
·论文写作|「臺灣社會研究」課堂上的演講稿
·播客分享|不发表,就出局?(「随机游走」:在学术界谋生存)
原始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