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上证报的故事│杨宇慧:中国证券第一报诞生记
权威、深度、实用的财经资讯都在这里
1991年7月1日,中国第一张证券专业报纸——《上海证券交易所专刊》,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黄浦路15号)诞生。6月10日试刊,7月1日正式出版,为对开四版周报。新中国证券市场从此有了一份传递证券和财经信息的专业媒体。
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后,为了更好地培育刚刚起步的证券市场,就设想能有一个传递信息的窗口,普及证券投资知识,倡导理性投资,传递管理层的政策,不断壮大投资者群体,扩大市场规模。上海证券交易所曾希望与一家财经专业报刊合办一个版面,也曾经向另一家报社传递过合作意向,但对方迟迟没有作答。于是,总经理尉文渊决定由上海证券交易所来办一份证券专业报纸。
当时,我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负责调统部工作,主要是编辑内参《股市动态》、统计证券市场交易数据和编制上证综指。《股市动态》印数很少,是按时任副市长徐匡迪指示编印的,专供市委、市政府和市人行领导参考,前后一共出了九期。
从1991年1月起,交易所就开始酝酿、筹备办报纸。围绕交易所是否要办报,市人行领导、上交所领导进行了多次磋商。总经理尉文渊布置调统部编了一期“样报”,送到市人行和交易所领导案头。市人行领导担心办报太敏感,万一文字把关不严就会出大问题,因此迟迟下不了决心,最后达成一个折衷的办法,每期报纸大样必须由上交所理事长李祥瑞和市人行副行长周芝石审阅签字才能付印。时任上交所理事长的李祥瑞、副理事长阚治东、市人行行长龚浩成、副行长罗时林等都对办报予以很大的支持,新中国第一张证券报才应运而生。
大约到了4、5月间,经《新闻报》前副总编辑陈文灏先生和《金融时报》上海记者站站长李济生多方奔走,终于拿到上海新闻出版局报刊管理处核发的内部报刊准印证。
尉文渊兼总编辑,我兼编辑部主任,就这样“十几个人,七八条枪”把内刊办起来。当时人称“四老三少”,即是四位上海新闻界的老报人陈文灏先生、周丁先生、廖济航先生、彭克平先生和我、孙健、谢群参与早期创办。后来加入的有朱建华、张志雄、虞建新、李导、王志福,还有上海解放日报丁颂平先生、李立坤、叶文玉等。孙健、朱建华、张志雄、虞建新、李导等同志深入到证券市场第一线,写出了不少受到各界好评的新闻稿。发表在头版的评论等重要文章都是经尉文渊总经理授意组织的,多是我或孙健分别执笔,经尉总改定后发表的。有几篇用理事长李祥瑞名义发表的致辞,都是尉文渊亲自撰写的。
在报纸创办过程中,周丁先生、廖济航先生等老报人给我们许多指导和帮助,使得编辑部各个运作环节很快进入轨道。
在一年多时间内,我将每期大样送到李祥瑞同志和周芝石同志案头。两位老领导不顾工作繁忙,每期都十分认真、仔细地审阅,甚至是逐字逐句地修改。有时,正巧有重要会议或有外事接待,他们也都抽时间把大样看完。李祥瑞同志经常是不吃午饭也要把大样签完,让报纸能准时付印。李祥瑞同志反复说,要提醒投资者加强风险意识。后来每期报上出现“股市风险莫测,务必谨慎抉择”就是按李祥瑞同志指示加上去的。
在他们审读签字之后,我先把大样送到新民晚报在徐家汇的电脑排版房出“菲林”也就是胶片,然后骑自行车送到虎丘路的文汇报印刷厂付印。那年夏天天气炎热,有一天路面的温度超过四十度,我拿胶片送文汇报印厂时,发现停在露天暴晒的自行车,内胎补的橡胶熔化了,车胎气已漏完,只能推着车徒步把胶片从徐家汇送到虎丘路。
《上海证券》报走的是自办发行的路,在证券公司营业部门口设代理点,先是江苏、浙江一带的报贩用汽车到上海来拉报纸。后来较远的省市的报贩也到上海安营扎寨,搭周日上午航班,把报纸转发到西南、西北。投资者在星期天晚些时候看到报纸,保证了证券市场信息及时性。许多报贩从卖《上海证券》报、读《上海证券》报,最后变成了一个个成熟的股民。
图为 上世纪90年代《上海证券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侧门销售时的情景
《上海证券》报一版是要闻版,由著名老报人周丁先生负责。二、三版中间为行情,两侧分别是知识普及与理论提高,由彭克平先生负责。四版是沪深一周市场综述,由廖济航先生负责。统计资料由调统部薛钧负责,每期都有高质量的市场交易统计数据。市场版文章由孙健负责组稿。
时任上交所人事部主任万杜娟积极为编辑部招才纳贤,张志雄就在这个时候从卢湾区图书馆调来的。我发现闸北区环龙证券营业部有不少可写的故事,正巧张志雄来报到,就让他去采访。很快,张志雄就写出了文笔生动、可读性强、贴切反映股民生态的《三子俱乐部》,受到好评。
报纸力求贴近市场,既有知识普及,又有理论探讨,对证券市场中一些问题提出比较前卫的思考。一些新人的文章常见诸报端,如郭宪提出采用流量法来调节涨跌停,文章发表在《上海证券》报后不久被上交所管理层采纳。顾铭德撰写的《上海股市在国民经济中的力度和作用》,用经济学观点分析了上海证券市场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发表之后受到有关方面关注。《上海证券》报在征文活动中发掘了一批优秀作者,如叶国英、陈宪、应健中、陆国梁、文兴、童牧野等,后来他们成为股市颇有影响的人物。
报纸的头版头条文章都是在周五收市之后确定的。在尉文渊的办公室内,四张大样摊放在地上,大家围在一起讨论。上市部的强纪英、沈翼虎、交易部的王强、殷叶亮等也经常参与讨论。头版头条文章一般是尉文渊亲自定的,大多是上交所对市场推出的一些重大举措,及时公布上海证券市场管理层的政策取向,体现了“三公”原则。头版头条文章标题十分醒目,备受投资者关注。许多境外的市场研究机构、财经资讯机构、高等院校纷纷来信来电要求订阅。
《上海证券》报的影响力越来越大。1992年底,发行量达到十五万份。尉文渊年轻、充满活力和闯劲,敢想敢干。周一早晨,他喜欢站在黄浦路15号的侧门、《上海证券》报摊上卖报。他说,收钱收到手都酸了。可见那时《上海证券》报办得风生水起、备受欢迎的热烈程度。
图为 清晨,在万国证券黄浦营业部门口《上海证券》报取报点,股民读上海证券报后交流信息的热烈场景。
1993年1月2日《上海证券报》公开发行,改周报为周二刊。由于人员增加,办公地点迁移了几次,先在虎丘路,后搬到黄浦路15号上交所的后面阁楼,后又移到青浦路50号。
按照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展市场的总体思路,上证报确定了“市场在哪里,报纸就要发到哪里”的发行方针。在福建日报印刷厂建立了我们第一个分印点;接着在深圳建立了第一个记者站,解决了深圳证券市场实时新闻报道的通道。
1995年,根据中国证监会的要求,《上海证券报》与上海证券交易所脱钩,《上海证券报》由新华社上海分社接办。
1992年《上海证券年鉴》真实记录了中国证券第一报诞生,在年鉴的证券机构、证券交易所栏目下第86页,专门介绍了中国证券第一报——《上海证券交易所专刊》创办、编辑部成员、版面安排等情况。
《上海证券报》三十年和新中国证券市场一起发展、成长,已从当年的幼苗成长为参天大树。《上海证券报》披露了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普及了证券法规,培育了无数的投资者,见证并积极参与、推动了新中国证券市场发展,成为新中国证券市场不可缺少的重要一员。
请点击原文查看更多“我与上证报的故事“↓
往期回顾 |
我与上证报的故事│陆国元:参与创办《上海证券报》的那些难忘岁月
我与上证报的故事│杨成长:见证证券研究机构和证券专业媒体的深度结缘
本期责任编辑:王宙洁
监制:浦泓毅
▼
版权声明
上海证券报微信保留本作品的所有权利,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否则将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热线:王老师 021-38967805;版权合作:范老师 021-38967792。
好看,你就点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