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与上证报的故事│范永进:三十载工作情缘,共同见证证券市场跨越式发展

范永进 上海证券报 2021-09-29

权威、深度、实用的财经资讯都在这里




一、我与上证报的三十年工作情缘


我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就开始从事企业股份制改制、运用股票筹措外资、酝酿创设交易所等研究工作,也有幸一直在上海市政府外资委、证管办、重组办、金融办等经济金融管理部门工作,现在改革开放后中国首家民营股份制企业爱建公司工作,长期不间断地深度参与、见证和关注了上海上市公司、资本市场和国际金融中心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从事证券金融工作三十余年,《上海证券报》是我始终关注关心的一家证券类专业媒体。上海是我国股份制和证券市场的主要发源地,《上海证券报》也诞生在上海的黄浦江畔。作为提供权威金融证券专业资讯的第一张报纸,《上海证券报》开风气之先,拉近了证券市场与人民大众的距离,使证券市场的影响辐射到了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三十年来,这份报纸是我每日必看的报纸之一,一方面因工作关系,我要通过这份报纸,了解证券市场最新动向、权威信息、前沿观点等等;另一方面我在外资委、证管办、重组办、金融办等经济金融管理部门推进的许多重点工作,常常成为这张报纸的宣传焦点。我们的工作相互交融、相得益彰,由此让我与《上海证券报》结下了浓浓的工作情缘。


二、共同见证证券市场跨越式发展


三十余年来,中国资本市场从无到有、证券产品由少到多,投资交易由内到外,市场规模由小到大,全球影响由弱到强,在整个风云激荡、跨越发展的过程中,《上海证券报》始终担当着记录者、传播者和推动者的特殊角色。在这里分享我在三个不同工作时期,与《上海证券报》交往的几件印象深刻的往事。


一是在证管办期间,宣传推动上海新股发行工作


1993年3月,为进一步探索证券监管和推动股市发展,上海在全国率先成立了证券管理办公室,我由外资委调入证管办工作。上海证管办成立后,工作千头万绪,做好1993年度的新股发行工作是重中之重。当年8月初,为刊登股票认购证发售办法,我专门联系了《上海证券报》记者陈戟,《上海证券报》对此给予了积极的支持配合。以认购证方式发行新股的消息一经发出后,就受到投资者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这一年的上海新股发行工作,在各方面的支持下取得了圆满成功,在1992年53家公司发行股票的基础上,全年又推进了30家企业改制发行新股。


上海1993年股票认购证


上海证管办的成立是上海推动股市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响应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号召。小平同志在视察时鲜明地指出“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这些话,为我国证券市场的培育发展和宏观管理指明了方向。


新股发行最早采取认购证的方式是在1992年年初。在那个计算机尚未普及的年代,上海在实践摸索中推出的“股票认购证”成为股票发行的一大创新突破,相对公平地把股票发了出去,同时也造就了上海股市中敢于吃螃蟹的第一代股民。其间,《上海证券报》及时、充分地报道了上海以认购证方式发行新股的创新做法,为推动新股发行立下了一功。


同年8月10日,深圳发售新股认购抽签表出现了全国“百万”股民涌入排队疯抢的情况,酿成了令管理者十分被动的“810事件”。这一事件发生后,中央高度重视,同年10月,决定成立国务院证券委员会,由朱镕基副总理兼主任,同时成立中国证监会,刘鸿儒为首任主席,进一步加强证券市场宏观管理,保护投资者利益。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市历任领导自汪道涵起对股市的发展都十分重视。1996年6月16日,上海市证券委专门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工作,市领导华建敏和韩正同志参加,这次会议提出了培育扶持证券经营机构、支持绩优上海市公司壮大实力等方面的若干有力举措,为市场带来了利好消息。我清晰地记得,这次会议还专门邀请了上海证券报总编辑陆国元列席。会后第二天,《上海证券报》在头版头条刊登了《贯彻全国证监会议精神 推动上海证券市场发展 上海市证券委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当前工作》的报道。


1996年6月17日《上海证券报》刊登《上海市证券委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当前工作》的报道


二是在重组办期间,传播推广上海资产重组做法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一部分上市公司由于历史原因或改制不彻底,或经营决策不当,或缺乏市场规模,出现了“一年好,两年差,三年ST”的现象,上海由于起步早,这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亟待优化结构调整。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正确决策和直接领导下,上海开始大规模、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工作,这一工作也始终得到了中国证监会的大力支持和指导。


当时的背景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中央紧急召开全国首次金融工作会议,江泽民总书记、李鹏总理和朱镕基副总理都作了重要讲话,决定将原属地方设立管辖的证管办均收归中央。1999年,国务院决定建立集中统一的证券监管体制,上海市证管办归属中国证监会;而上海本地证券市场的发展仍然需要专门部门进行监管指导。1999年3月,上海上市公司资产重组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式对外开展工作,我从市证管办调任重组办主任一职。


上海以“重组办”推进上市公司重组再发展,在全国范围内是首创独创,这一做法起到了推动证券市场发展的重要作用,并且对全国范围内的上市公司重组而言,也具有良好的示范意义,上海重组工作很快成为证券市场的聚焦中心。《上海证券报》对上海上市公司重组工作一直十分关注,进行了持续跟踪和系列报道,还对此进行过专题采访。2002年7月30日《上海证券报》刊登了《继续做好重组大文章》的专访报道。


2002年7月30日《上海证券报》刊登专访报道《继续做好重组大文章》


上海上市公司资产重组推出了一系列具有推广作用的模式和范例,如脱胎换骨置换的“钢运模式”,整体置换后增发新股的“龙头模式”,吸收合并的“巴士模式”,借壳上市的“强生模式”,先托管、后收购的“金陵模式”,股份回购的“申能模式”,并壳让壳的“大众模式”等等。重组办的许多重点工作成为《上海证券报》的焦点新闻,《上海证券报》也将上海重组工作中的主要做法和经验传播到了全国各地。


上海上市公司资产重组,不仅在上海企业改革史上,而且在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其探索创新多,取得成效显,持续时间长,全国影响大,为各地的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三是在金融办期间,见证上海股权分置改革率先完成


1992年,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共十四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上议程。2000年,上海明确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方案,设定了“五年打基础、十年建框架、二十年基本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三步走计划。这一背景下,2002年9月,上海市成立了金融服务办公室(现上海金融局),上海重组办成建制并入市金融办,我由上海重组办主任转任金融办副主任,继续负责上市公司重组和证券市场工作。


在金融办期间,2005年启动实施的股权分置改革是中国资本市场里程碑式的事件。《上海证券报》对此项工作有过大量报道。


当年,上市公司股份存在流通和非流通两种类型股份,扭曲了资本市场的定价机制,影响了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等功能的发挥。2004年春节前,黄菊副总理到上海调研,听取上海对资本市场发展的意见,回京后,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国九条”),明确提出“积极稳妥解决股权分置问题”,奏响了股权分置改革的前奏。2005年4月29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正式启动股权分置改革工作。上海的紫江企业和清华同方、三一重工、金牛能源四家上市公司成为首批试点单位。股改方案的设计者预判这项工作将利好股市,但出乎预料的是,“五一”节后开市,股市就不断下跌,一度破了1000点跌至998点,引发了市场恐慌。


2005年6月4日,《上海证券报》刊登报道《尚福林在上海上市公司工作会议上表示 股权分置改革对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作用积极》


2005年6月3日,上海市政府为贯彻落实“国九条”和国务院促进上市公司规范发展方面的工作要求,部署新一轮上海上市公司规范发展工作,召开年度上市公司工作会议。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冯国勤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也应邀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上海证券报》第二天刊登了《尚福林在上海上市公司工作会议上表示 股权分置改革对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作用积极》的报道,尚福林充分肯定了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并表示股改开弓没有回头箭,希望上海上市公司能在规范运作和提高质量方面,尤其是股改工作上,为全国作出表率。


2005年7月22日,黄菊副总理在中南海主持召开资本市场改革发展座谈会,邀请上海、江苏、广东、重庆、深圳五个地方的领导同志进行座谈,听取地方政府对股权分置改革的意见和建议,并在这次“救市”座谈会上作了重要讲话,我有幸也参加了这次重要会议。


在中央的高度重视和支持领导下,经过各方不懈努力,上海仅用一年多时间,就基本打胜了这场股改“战役”,取得了不同凡响的成效,尤其是上市公司质量的提高,为上海的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改革开放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新的气象,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夯实了基础。这其中也有《上海证券报》等媒体的支持与付出。


2008年1月21日至26日,《上海证券报》刊发上海上市公司系列报道(六篇),图为首篇报道《股改带来新气象》


三、由上证报三十年产生的联想和期许


改革开放后中国股市从无到有,在争论中艰难起步,在探索中跌宕起伏,证券事业的先行者、拓荒者、探索者们有激情、有担当、有智慧,因时而动、顺势而为、披荆斩棘,谱写出了无数个“第一”。上海证券交易所首任总经理尉文渊在设计创设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同时,就探索思考要创建《上海证券报》这样一份权威、专业、有影响力的报纸,眼光独到,难能可贵。


三十年里,《上海证券报》的创办发展与上交所及证券市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变化密切相关。上交所从1990年创建时由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主管,后由市政府经济综合部门主管;到1995年“327国债事件”后,由中国证监会和上海市政府共同管理,杨祥海由证管办主任出任上交所总经理;再到1997年,屠光绍同志赴任上交所总经理,标志着上交所完全交由中国证监会管理。《上海证券报》也经历了从1991年刚创办时由上交所主管,到1995年与上交所脱钩,归属于新华社管理的过程。两者都完成了管理关系从地方到中央的重要转换。时任上海市市长徐匡迪对此有深刻的认识,他说,想把上海证券交易所办成全国的交易所,我们就要把上交所交给证监会。


春华秋实三十载,砥砺前行再出发。虽然时代瞬息万变、科技飞速发展,但证券专业传媒依旧是证券市场信息交流的重要纽带和桥梁。希望《上海证券报》三十而立,领跑金融证券专业传媒界,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活跃在证券市场的前沿阵地,忠实记录与积极助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与发展。


请点击原文查看更多“我与上证报的故事”↓




往期回顾


我与上证报的故事│尉文渊:中国证券专业传媒的先行者


我与上证报的故事│陆国元:参与创办《上海证券报》的那些难忘岁月


我与上证报的故事│张持坚:“一拍即合”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我与上证报的故事│杨成长:见证证券研究机构和证券专业媒体的深度结缘


我与上证报的故事│李迅雷:我是如何成为上证报专栏作者的



本期责任编辑:陈梦娜

监制:浦泓毅

版权声明

上海证券报微信保留本作品的所有权利,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否则将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热线:王老师 021-38967805;版权合作:范老师 021-38967792。



好看,你就点一下!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