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与上证报的故事│袁克成:上证报“第一科”学员

袁克成 上海证券报 2021-10-08

权威、深度、实用的财经资讯都在这里



据说咱们的报头是汪道涵先生的集字,一直觉得很耐看,透着雅致拙朴,在全国报刊中,也属上乘。如今每次在机场看到,仍会驻足欣赏。自然地,在上证报的岁月也就一次次浮上心头。


因为上证报,自己留在了上海,与浦东结缘。1996年10月,时任上证报专题部主任张志雄,到复旦新闻系男生宿舍招揽实习生。那时本已想好毕业回天津工作的我,抱着好奇、历练以及勤工俭学的心态应招。没成想,此后自己的人生轨迹就与上海、与浦东绑定。1997年毕业,正式成为报社一员,恰好是上证报迁址。因为是第一家入驻浦东的日报,乔迁之喜时,时任浦东新区管委会主任赵启正赶来祝贺。当时自己身着报社定制的簇新西装站在大楼前的队伍中,隐约觉得天时地利人和俱备,自己正有幸见证与参与历史。


上证报虽立足上海,却是一家成色十足的全国性媒体。十年上证报生涯,自己采访过的上市公司遍布全国,数量近200家。有几年时间,在我的办公桌下,总放着一个小包,说走就走。记忆中,上证报记者赴各地采访,只须评估新闻价值,而从未考虑过出差经费问题。很长一段时间,因为习惯了这种条件与氛围,觉得这就是媒体的默认值与标配,但后来才发现并非如此。回想起来,这样的条件与平台,对于一名记者而言何其幸运。当然,令我欣慰与骄傲的是,自己没有辜负报社培养,无论是做记者,还是公司部负责人,都为上证报的公司报道始终在同业中保持领先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上证报的另一大特点,是扎根于证券市场的专业媒体。除了新闻本身的锤炼,这里不尚空谈,更少蜻蜓点水与凌空虚蹈。自己习惯了从资料室借回厚厚一沓上市公司公告档案,然后再对照着法律、财务、资本运作、信息披露规则等专业书籍与资料,一点点啃读。中国证券市场零起步、高成长,记者的每一步,都有望走在最前沿,有太多的新领域,值得去开拓、去占领,深入学习了,记者就是专家。记得在上市公司刚刚开始试行股权激励时,我与何军共同精心策划了十几篇深度报道,文章抽丝剥茧,步步为营,立论扎实,以至于不少上市公司开始向我们咨询股权激励的流程安排与合规要点。可以说,专业化的业务要求与牵引,滋养了一批批上证报同仁,很多走出报社开枝散叶的同事,仍然深深得益于此。


在上证报,自己还得以“跨界”。2000年,机缘巧合,自己开始做信息披露业务。当时的上证报社长张行端找我谈话,为打消我的顾虑,张社长意味深长地说:“时代变了,君子喻于义,也要喻于利啊。”我当时还纳闷,社长咋就看出自己有做“小人”的潜力呢。此后在武汉的华中总部,四年的信披业务,极为难得的机遇与历练,让自己换了一个视角,重新接触、体验社会。巨石般的压力、绞尽脑汁的筹划、跌宕起伏的锤炼、有所斩获后的喜悦,总之,上证报十年中,很多峰值的人生体验,就来自于那段经历。


上证报发展过程中,几经大的变化,一大好处是,报社同仁五湖四海,不同行业不同背景不同经历的人才汇聚于此,从他们身上,自己所学甚多。比较起来,如果说自己有什么特殊之处,大概算是上证报第一批正式校招的员工,套用曲艺界的说法,可谓上证报自己培养的“第一科”学员。也因此,上证报之于我,烙印更深、影响更甚。而自己对上证报的感情,也更多纯粹与感激。


衷心祝愿而立之年的上证报精进前行。


(作者历任上海证券报原上市公司部记者、首席记者、主任,现从事投资工作。)


请点击原文查看更多“我与上证报的故事”↓




往期回顾


我与上证报的故事│尉文渊:中国证券专业传媒的先行者


我与上证报的故事│陆国元:参与创办《上海证券报》的那些难忘岁月


我与上证报的故事│张持坚:“一拍即合”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我与上证报的故事│杨成长:见证证券研究机构和证券专业媒体的深度结缘


我与上证报的故事│李迅雷:我是如何成为上证报专栏作者的



本期责任编辑:张晓光

监制:浦泓毅

版权声明

上海证券报微信保留本作品的所有权利,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否则将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热线:王老师 021-38967805;版权合作:范老师 021-38967792。



好看,你就点一下!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