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与上证报的故事│袁东:行稳致远,更上一层楼——写在《上海证券报》创办30周年之际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袁东经济评论 Author 袁东

权威、深度、实用的财经资讯都在这里




30年了?可不是嘛,作为新中国第一份专注证券金融市场的《上海证券报》从诞生至今,已整整30年了!真是仿如昨天。


那是1991年7月初,正是北京一年中最为酷热之时,我在财政部国债司的办公室里,拿到了报社人员专程从上海送过来的首份上海证券报。那是一份犹如当时《参考消息》一样大小纸面的报纸,中间折叠的四个版面两大纸页。这是在我国社会金融意识还非常简单甚至淡薄、股票刚刚开始出现却还极少、主要是财政部国债与少量企业债券发行之时,就创办的专业证券报。即便是当时的国债,其发行机制的市场化程度也极低,基本靠“行政摊派”,有时甚至是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可见,当时上海证券报的创办是多么地富有远见和勇气。


自创办以来,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整个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上海证券报既是中国证券金融市场创建与发展的见证者,也是重要的贡献者。我不仅是上海证券报首份报纸问世以来的忠实读者,还是过去30年间比较勤恳的供稿者。


当然,这首先是缘于我的职业生涯。我在财政部国债司工作期间,恰好是我国国债发行与流通机制快速市场化之时。国债市场的培育与发展,是启动和引领整个中国证券市场建设与发展的主体力量之一。期间,我参与了一系列借鉴学习并创新国债运行机制的工作,还参与了中国证监会的建立工作。不记得曾经有多少次财政部在上海举办国债发行工作会议,探索从承购包销到不同招标方式的发行机制,每次都有上海证券报的及时报道。


在我国国债流通交易市场的培育与发展进程中,上海证券交易所起到了一定的历史性作用。围绕着证券交易所交易以及更广泛的市场交易机制,上海证券报总是一如既往地积极介绍各种债券交易机制,宣传报道我国推进债券交易市场发展的政策措施,反映市场运行过程中的经验与问题,探讨种种改进和完善之策。报社还在此基础上,举办了数量众多的各类研讨会座谈会。无论是相关宣传报道以及分析性评论稿件,还是各类研讨座谈会,我都是30年来的积极参与者。


不管在什么岗位上工作,多少年来,我一直是上海证券报的专栏作者,也曾经在很长一段时期是该报的经常性采访对象。通过这一证券金融财经园地,我阅读学习了很多知识与相关经验介绍,积累起了现在回头看来相当丰厚的一系列分析思考成果。伴随这一过程的,是我同上海证券报社一些优秀人士有着很好的交流和友谊。


今天的中国证券金融市场,已然是规模庞大并有着复杂运行机制的世界主要市场之一,对于中国经济社会乃至世界经济都有着相当的影响。不容否认,这一市场也产生了种种问题,有着不可忽视的有关思想认识、政策思维、政策选择、具体市场行为活动与利益协调事宜,行为与利益的巨大分化已是围绕这一市场的现实。作为新中国第一份专注证券金融市场的主流报纸,如何站在促进并维护整个国家发展和安全利益角度,遵循“让金融回归简单与本源,切实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原则,就证券金融市场在我国发展进程中的应有定位与职能发挥等,继往开来的上海证券报,应当也一定能够继续起到积极的作用。


我们工作和生活于一个伟大的时代。无论个体还是什么性质的集合体,理应倍加珍惜,不负韶华,做好份内事,尽职尽责。在上海证券报创办30周年之际,与报社众多朋友共同回顾总结30年的发展经历,共同展望未来进一步发展的前景,充满着收获感与责任感。借此机会,祝愿上海证券报在新的时代里,行稳致远,更上一层楼!


请点击原文查看更多“我与上证报的故事”↓



校对:张   宇

图编:张大伟

制作:张   巘

责编:赵唯佳

监制:浦泓毅

签发:潘林青

往期回顾


我与上证报的故事│尉文渊:中国证券专业传媒的先行者


我与上证报的故事│陆国元:参与创办《上海证券报》的那些难忘岁月


我与上证报的故事│张持坚:“一拍即合”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我与上证报的故事│杨成长:见证证券研究机构和证券专业媒体的深度结缘


我与上证报的故事│李迅雷:我是如何成为上证报专栏作者的


版权声明

上海证券报微信保留本作品的所有权利,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否则将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热线:王老师 021-38967805;版权合作:范老师 021-38967792。



好看,你就点一下!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