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上证报的故事│马力:记录黄浦江畔第一声锣响与上证报诞生
权威、深度、实用的财经资讯都在这里
2019年7月22日,黄浦江畔一声锣响,敲响了科创板诞生的锣声,此后科创板成为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资本之翼,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作为一名纪录片导演,我在那一天记录了上海证券报与科创板诞生的故事,纪录片《上证报全媒体强势出击,记录科创板历史一刻》作为上证报的贺岁影片,在2020年春节那一天上映,收获了大大的赞。
2019年7月22日,拍摄纪录片《上证报全媒体强势出击,记录科创板历史一刻》现场。
为什么要拍摄上海证券报与科创板的第一声锣响的故事呢?这要从31年前,上海黄浦江畔敲响的新中国股市的第一声锣响说起。2015年,央视拍摄大型纪录片《百年金融》,我作为导演历经两年多的前期调研和学术论证,决定拍摄中国资本市场的诞生。
循着历史的长河,中国第一张股票“轮船招商局”、中国第一次股灾“橡皮股风波”、新中国第一股“小飞乐”......一一映入了纪录片的视野。其中,新中国股市的第一声锣响,成为拍摄的重中之重。
在北京,纪录片的学术顾问中国人民大学吴晓求教授说,交易所的建立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开天辟地;学术顾问中国政法大学刘继鹏教授则带我去了联办(证券交易所研究设计联合办公室),这是新中国交易所白皮书诞生的地方。王波明、高西庆、王巍等亲历者一致建议我到上海去找一个人,他就是敲响黄浦江畔第一声锣响的尉文渊,时任上海证券交易所第一任总经理。
与尉文渊在上海证券报社拍摄:黄浦江畔第一声锣响与上证报诞生。
见到尉文渊先生后,回忆上海证券交易所往事,他说这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1990年12月19日,当他在浦江饭店敲响那一声中国股市开市之锣时,从未想到,从一家老饭店孔雀大厅启程的中国资本市场,会发展到今天全球第二的规模;他首推电子交易、无纸化交易、创办上海证券报、力主市场扩容、推出国债期货,画出一条跌宕起伏的股市进化曲线图。
创办上海证券报这个故事,让我眼前一亮,于是和尉文渊一拍即合:到上海证券报社拍摄这个故事。当我们来到报社后,还是被眼前一幕幕感动了,当年一起创业的老同事们和尉总一同回忆起上海证券报诞生的点点滴滴,感慨万千,眼睛都湿润了。
尉文渊与上海证券报社老同事回忆证券报诞生的故事。
上海证券报的一位老同志说,“尉总,你有媒体情结。”现在看来倒不是个人喜好使然,而是股票交易靠的就是信息,而信息必得借助媒体平台。1990年初夏,上海证券交易所还在筹建之时,刚刚接手筹建工作千头万绪的尉文渊却先去了一趟上海《新闻报》的办公室,提出想尽快办一份证券报。然而,那时候若想要办报纸,取得新刊号很难,更不用说是敏感的证券类报纸了。因此,当时《新闻报》的采访部主任贺宛男建议尉文渊,先在现有的报纸上开辟证券专栏。
就这样,当年7月,国内第一个证券专栏在上海《新闻报》诞生了,专栏虽然已经启动,对尉文渊来说,这远远不够,交易所必须有自己的报纸。刚刚起步的中国证券市场十分需要一张专业性质的证券类报纸加以引导和知识普及。经过一年的筹备,1991年4月,上交所终于创办了内刊《上海证券》,也就是《上海证券报》的前身。
那时候《上海证券》是每周一期的对开大报,首期印了5000份,结果星期六清晨一出版,就被投资者们一扫而光,短短几个月后发行量就超过了十万份。
当时有媒体报道说,曾有个在万国证券公司黄浦营业部门口卖茶叶蛋的老太太,看到卖《上海证券》报比卖茶叶蛋生意还好,于是就改卖报纸了,在报纸的熏陶下,这位老太太不久之后也开始购买上海的股票认购证,成了一位投资者。
投资者们最看重的是《上海证券》的头版头条,和第四版的《市场一周专栏》,编辑们通常是在每周五股市收市后,开始讨论头版文章的内容,而最终的题目,大都是由尉文渊亲自拍板决定的,由此,投资者们就能透过报纸获悉交易所一线管理层的声音。“当时很多人每天都看头版的言论,都说这是我写的;而‘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这十个字,也出自这里。”至今回忆起来,尉文渊还颇有得意之感。
而对于仅有千字篇幅的《市场一周专栏》,投资者们也是仔细地研读,还会用红蓝笔在上面作出各种记号。《上海证券》的巨大影响力,使它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了交易所信息披露和市场管理者调节稳定市场的重要工具。
洛阳纸贵,内刊被抢疯了,甚至出现了黄牛,杭州、宁波、南京等地都是用火车来载报纸回去。一份内刊,影响如此之大!于是,尉文渊就跟新华社合办了《上海证券报》,当时,每天早上空运200份报纸去西藏,让西藏投资者也能第一时间看到这份报纸。
从专刊一直到公开出版的《上海证券报》,尉文渊始终担任总编辑,重要的文章一定要送他审阅,直至他1995年离开交易所。他说,在黄浦路门口一边卖报,一边听读者发发议论,是他一早上班最喜欢做的事情。
也就是在这段期间,他成了大众传媒中的名人,市场开始揣摩他的一篇文章,一句话,甚至一个表情。不过,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成熟,这一点逐渐发生变化。1995年尉文渊曾经感慨道:“过去我在报纸上讲话,行情可以变化个100点,现在一点都上不去,这是件好事情,说明市场大了,成熟了。”
自从这次拍摄之后,我就与上证报有了不解之缘。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年大庆,我与上证报一同创作完成了《新中国第一股小飞乐》的多媒体影片。在此片中,我将2018年赴纽交所寻找小飞乐的故事进行了分享。上证报用《当年邓小平送给外宾的一张股票在哪儿?尘封33年,今天一睹真容!》题目进行报道,收获了很好的反馈。
参与上证报《新中国第一股小飞乐》的多媒体影片,在纽交所拍摄。
正如这部影片结尾所说:“伴随一个又一个里程碑式的节点,中国资本市场实现了一步又一步的跨越,未来也必将书写更多的传奇!”上证报作为中国资本市场的亲历者、见证者和传播者,在30年的新起点,也必将书写更多的传奇!在这里祝福上证报30岁生日快乐!
请点击原文查看更多“我与上证报的故事”↓
校对:孙洁华
图编:周 洋
制作:张 巘
责编:邵子怡
监制:浦泓毅
签发:潘林青
往期回顾 |
我与上证报的故事│陆国元:参与创办《上海证券报》的那些难忘岁月
我与上证报的故事│杨成长:见证证券研究机构和证券专业媒体的深度结缘
版权声明
上海证券报微信保留本作品的所有权利,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否则将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热线:王老师 021-38967805;版权合作:范老师 021-38967792。
好看,你就点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