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上证报的故事│袁颖晖:我们共有的青春
权威、深度、实用的财经资讯都在这里
初识《上海证券报》还是二十多年前,在机场的登机口常常会有上证报的派送,而这一习惯很好地被保留到了今天,有的时候在机场还会邂逅这熟悉的报纸。在当今的网络时代,纸质的媒介仍然传递着一份扎扎实实的信任、承诺,处处透出一股金融人应有的老派与持重。
逐渐在工作中和上证报有了更多的接触,特别是记者朋友。了解到她不仅是一份中国证监会法定披露证券市场信息的主流媒体,更立足以资本市场独有的眼光透视着金融行业的各个领域,辨析中国经济发展波澜壮阔的前程,显露自己的使命担当。而上证报的保险栏目则是那么的清新不俗,很像当时尚还稚嫩的中国保险业。
和上证报记者的沟通总是那么轻松,又充满思考。他们不但关注保险行业的动态,洞察公司的细微,更着眼于面向更多的投资者、读者普及保险知识,而后者则是难能可贵的。所以也答应了上证报记者朋友的一些文章邀约,力所能及地做一些保险普及的工作,想来这也是自己职业生涯中值得乐道的小事。
诞生于浦江之畔、成长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上证报很自然地把自己的视野投向金融保险业的对外开放。外资保险公司具备哪些优势,能给中国市场带来什么可贵的经验?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是水土不服,还是真正地有所为、有所不为?外资保险公司需要什么样的政策支持?……
对于这些问题的探讨,三十年来一直是上证报的主线之一,积累了大量的文章、洞察、真知灼见,为外资保险公司在市场、监管、政府等要素间构筑起了沟通、理解、对话的管道、桥梁。也为青春年少、蓬勃发展、活力无限的本土保险企业打开了眼界。
尤其记得上证报结合自身跨行业、跨要素市场的专业优势,高度关注创新的一系列举措。如2012年上证报组织举办了中国艺术市场高峰论坛,从多个视角前瞻性地剖析了刚刚开始崭露头角的中国艺术品市场,并为市场的参与方提供了对话的机会与舞台。作为将海外成熟的艺术品保险机制、产品、服务体系引入中国市场的探路者之一,我也有幸受邀参与了这次峰会,并结合海外的经验就艺术品保险、风险管理进行了交流,使得艺术品保险这一极为小众的领域能够进入市场要素的关注视线,为艺术品市场的有序繁荣发展出了一份力。
上证报的创新、执着三十年来从未曾改变,在我离开沪上履新中意财险后,每当有任何重大的政策变动、行业动态,几乎都会在第一时间触达上证报的记者团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这支团队在传承的同时与时俱进的成长,好像一瓶好酒,初尝有新酒的清香,细品更有三十年窖藏的醇厚,每一口都有不同的感受。
于人而言,三十乃而立之年;于上证报,三十当远胜而立,更何况是这金融行业、资本市场脱胎换骨、风云变幻的三十年。作为市场的参与者,我们都会逐渐淡出、老去,但上证报必将历久弥新、青春永驻。而上证报的青春葆有着我们的青春、理想,这也就很足够了。
谨以此只言片语遥祝《上海证券报》三十华诞。
请点击原文查看更多“我与上证报的故事”↓
校对:孙洁华
图编:赵雁旎
制作:季宇亮
责编:邵子怡
监制:浦泓毅
签发:潘林青
往期回顾 |
我与上证报的故事│陆国元:参与创办《上海证券报》的那些难忘岁月
我与上证报的故事│杨成长:见证证券研究机构和证券专业媒体的深度结缘
版权声明
上海证券报微信保留本作品的所有权利,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否则将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热线:王老师 021-38967805;版权合作:范老师 021-38967792。
好看,你就点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