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与上证报的故事│乔光豪:上证报教我的两堂课

乔光豪 上海证券报 2022-01-07

权威、深度、实用的财经资讯都在这里




我与上证报结缘,是在海南这片热土。


1988年,海南建省,十万人才闯海南,我有幸成为其中之一。我先在海南省冶金有色总公司做了几年设备引进,1992年海南房地产野蛮生长,去了一家炒楼又炒股的港资公司——嘉陵(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就此开始接触股票投资,接触资本市场。


在港资公司,我们投资部共有4个人,管3000万,在当时海口市最高楼——国贸大道的申亚大厦26楼办公,这栋楼也是老板炒楼的成果之一。老板派头很足,出门都坐奔驰S600,我们怎么炒股他不管,但他特别注重资讯,只要从香港来海口,就给我们带香港的投资书籍,还有最新的香港文匯報、明报等报纸,让我们开阔视野,了解最新信息。


正因为有这个渠道,当时香港的报纸有时能看到当天的上证报,而海南由于没有分印点,却只能隔天才看到。大户室还能从报架上取着看,散户就只能在橱窗里看报纸,因此每次看到上证报,都如获至宝。那个年代,多数股民只能通过看张贴在营业部墙上的传真来获取股市信息。


这样,我学到了资本市场第一课——掌握及时信息。按专业的说法,“解决信息不对称性”。慢慢的,我的兴趣也更多地转向资讯方面。


当时,申亚大厦的一楼二楼就是港澳信托的证券营业部(那时信托可以做证券业务),六楼是大户室,我们也算是“大户”,经常与港澳证券交流。有一次,港澳证券了解客户需求时问到我,“你们最缺的是什么?”我脱口而出,“信息!”


1994年港澳信托出资筹建一家专门做信息的公司,就是现在的港澳资讯。出于对信息的热爱,我也从港资公司离职,来到了港澳资讯,专门做上市公司调研和产品规划。后来,港澳资讯股份制改造、增资扩股,我也在2000年从海南来到上海,全面负责上海分公司业务。


从投资到做资讯、产品规划的转型过程中,我仍然天天读上证报,并学到了资本市场第二课——做资讯产品。


我印象中,二十年前,上证报就经常刊登大篇幅的研究文章,有宏观的、有行业的、有上市公司的,就像一位润物细无声的老师,让我系统性地学习了很多知识。同时,上证报对前沿信息的敏感性很强,经常发一些产业前瞻性的文章,2002年就发过一篇关于国产手机竞争格局的报告,我印象很深。有些好的研究文章,特别是讲到研究员从哪些视角分析上市公司、用到哪些数据的文章,我都会剪下来或是复印一份,收集在资料夹里,保留至今。


就这样,在我的知识结构里,逐渐搭建起了系统的投资框架,构筑了完整的资讯产品设计基础,也从一名工科生,变成了证券市场的圈内人。也正是通过读报学习,1999年,我参加全国第一次证券从业资格考试,虽然是“裸考”,但也一次就顺利通过。


对投资的深入理解,如何看一家上市公司,成了我这名港澳资讯“产品经理”的最大法宝。在资本市场风风雨雨30年,做证券资讯26年,我跟随证券市场一起成长,投资理念、分析逻辑也在一次次实践操作中、一篇篇资讯阅读中慢慢建立起来。


20多年来,我带领港澳资讯打造了灵通F10资讯产品,从V1.0到V8.0,市场占有率20多年稳居行业第一,已成为行业标杆。目前灵通F10已经涵盖A股、B股、港股、基金、债券、科创板、新三板等多方面,早已从普通的快捷键,成为股民投资理财,了解上市公司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关键入口。市场中有一句话,下单前先看F10,就是对我们最大的信任。


如今,互联网浪潮席卷,我们进入了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在这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我始终认同上证报给投资者提供“广、快、精、准”的有价值信息的这份坚守,基于这个共同的理念,我们的产品也不断升级,将华尔街大师的投资理念吃透、量化、搭建模型,从资讯、数据到咨询,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服务。


看了30年的上证报,收获很多。希望上证报越办越好,我永远是上证报的忠实读者。


请点击原文查看更多“我与上证报的故事”↓



校对:冯雯君

图编:赵雁旎

制作:季宇亮

责编:张晓光

监制:浦泓毅

签发:潘林青

往期回顾


我与上证报的故事│尉文渊:中国证券专业传媒的先行者


我与上证报的故事│陆国元:参与创办《上海证券报》的那些难忘岁月


我与上证报的故事│张持坚:“一拍即合”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我与上证报的故事│杨成长:见证证券研究机构和证券专业媒体的深度结缘


我与上证报的故事│李迅雷:我是如何成为上证报专栏作者的


版权声明

上海证券报微信保留本作品的所有权利,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否则将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热线:王老师 021-38967805;版权合作:范老师 021-38967792。



好看,你就点一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