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上证报的故事│高峰:30年初心如磐 新征程奋楫笃行
权威、深度、实用的财经资讯都在这里
20世纪90年代伊始,上海证券交易所在黄埔江畔敲锣开市,向全世界宣告中国改革开放的坚定决心。随后,为满足新生证券市场的迫切需要,上海证券报在上交所内部应运而生。如今,这一份脱胎于上交所内部刊物的报纸已然走过三十年的峥嵘岁月,成长为中国证券市场上最权威的专业媒体,一路见证了中国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的持续推进。
我大学毕业是1992年。彼时,证券市场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备受瞩目,专注围绕证券市场进行权威报道的上海证券报,自然成为我获取财经资讯和证券市场新闻的主要来源。不过由于当时我尚未进入证券行业,所以只是上海证券报一个普通的读者。
2000年我参与了宝盈基金的筹备工作,正式踏入公募基金这一行业,也逐渐在工作中与上海证券报有了真正的交集。我一直从事投资研究方面的工作,经常会接到上证报记者老师关于市场走势、行业研判以及投资策略等方面的采访。有时是以面谈的形式,聊得会比较深入、全面;有时则是针对单一市场热点问题进行电话或书面采访。但无论是哪种形式,上证报记者老师给我的感觉都是准备十分认真且充分,他们会把问题及其关键点问得特别到位,同时在采访过程中,还会反馈其他同业机构对相同问题的观点和看法,使我本人在其中也受益良多。
在与上证报记者老师数次轻松又充满思考的沟通中,有两点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第一,在市场风格一边倒,或者特定热点被炒作到高位时,上证报提出的问题往往都是从长期理性角度进行考虑。比如,围绕“板块的成长性和估值是否相匹配,行业增速的高点何时到达,行业天花板在哪里”等。
第二,极具前瞻性。曾经在2018年初的一次采访中,我们用较多时间讨论了A股市场会不会“港股化”,最后达成的共识是,A股市场虽然估值结构会向国际成熟市场靠拢,但全面“港股化”的可能性很小,更多会类似于美国市场,也就是“美股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港股本质上是一个离岸市场,投资者和上市公司的主体都不在本地,造成对上市公司研究不足,投资者又要求确定性溢价,所以中小市值公司估值低,流动性差;但美国市场更是一个本地市场,很多优秀的中小成长公司估值并不低,交易也非常活跃。
近几年,我的工作重心逐步从投资研究转向公司经营管理,和上证报的直接联系不再那么频繁,仅接受过两三次专访。在今年上半年的一次专访中,我与上证报的记者老师一起探讨了中小基金公司在公募基金大发展时期如何破局的话题,其敬业态度及前瞻性依然让我印象深刻。在采访交流中,我们探讨了行业竞争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以及解决思路,比如对公募基金业绩评价的短期化和片面化等,同时他们也会向我介绍同业公司一些好的经营思路和管理模式。每一次采访,都会使我觉得这是一次双向的交流,而不是单向的提问回答。
在信息爆炸的自媒体时代,有前瞻性、专业权威的财经媒体,在促进中国资本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方面至关重要。主要体现在引导投资者建立并坚持正确的投资理念、设定理性的投资目标、客观认识并评价市场风险;引导并提升上市公司优化发展战略、规范治理结构、提升经营管理水平、规范并提升信息披露水平等;正确理解并正面宣传监管导向,引导市场参与者理解监管意图等。而这些都写入了上海证券报的办报宗旨,并一以贯之。
相比已经迈入而立之年的上海证券报,我所在的富荣基金或许还是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不过富荣基金坚持“客户利益至上”的原则,与上证报“对投资者负责”的办报理念,可谓殊途同归。相信在这一核心理念引领下,上证报、富荣基金将会和中国资本市场一起相伴成长,在新征程上奋楫笃行。
三十而立风华正茂,财经栋梁挥斥方遒。在此,我谨代表富荣基金衷心祝贺上海证券报30岁生日快乐!站在新的起点,希望上证报专注自身优势,继续发挥资本市场瞭望塔功能,与读者共振,与时代共进,期待与上证报一起见证公募基金和中国资本市场更加辉煌灿烂的未来。
请点击原文查看更多“我与上证报的故事”↓
校对:孙洁华
图编:张大伟
制作:张 巘
责编:赵唯佳
监制:浦泓毅
签发:潘林青
往期回顾 |
我与上证报的故事│陆国元:参与创办《上海证券报》的那些难忘岁月
我与上证报的故事│杨成长:见证证券研究机构和证券专业媒体的深度结缘
版权声明
上海证券报微信保留本作品的所有权利,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否则将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热线:王老师 021-38967805;版权合作:范老师 021-38967792。
好看,你就点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