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沙漠种出一片绿洲!交大励志boy为梦想奔赴2000多公里……
求学交大,
他志存高远、持之以恒,
用责任和奋斗书写逐梦之旅;
创立“绿格”公益团,
他不忘初心、多次深入大漠,
立志在祖国大地铸就最强防护林;
本科毕业后,
他依旧选择在祖国西部奉献青春,
用行动诠释交大学子的情怀和担当。
他是上海交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5级本科生 刘智卓
2019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
刘智卓作为学生代表发言,
讲述他守初心,担使命的情怀。
想把一片沙漠变为梭梭林,最重要的就是积累。当然,正如种梭梭树一样,人生也需要不断的积累,让我们在面临挑战和苦难时,也能顽强的滋长。
四次西部之行的积累,也让那些和西部有关的记忆如同梭梭树一般扎根于我的心中。我忘不掉那些从风沙侵蚀的残垣里走出的坚毅身躯,忘不掉那些走进沙漠坚持防沙治沙的坚定面庞,忘不掉促成学校专家与当地村民见面时的欣喜若狂。于我而言,所谓西部情怀,就是先有了西部情,而后有了怀,能容人克己,更能怀人怀天下。
四年固定黄沙千余亩,
他是立于蓝天与大漠间的“绿格”人
1
四年前,高中即将毕业的刘智卓毫不犹豫的选择了上海交大,而这源于站在招生咨询台前时一位交大人的推介。他被交大敢为人先、勇担责任的家国情怀而打动,毅然报考交大,有幸成为第一届自然科学试验班的学生。进入交大后,在姜斯宪书记新生第一课上,孔海南教授坚守大理、治理洱海的故事深深感染了刘智卓,因此在专业分流时,他坚定地选择了环境学院,誓为祖国守好一片绿水青山。
←
与队员在甘肃省民勤县收成乡治沙
制作防风治沙“麦草方格”
→
2016年,刘智卓第一次踏上了前往祖国西部的道路。接近两天的波折,他终于抵达了位于甘肃省民勤县收成乡的治沙基地。这里也是当地荒漠化最严重的乡镇之一。
他们在沙漠里搭了两间厨房、一个大棚,每天睡的是露天的帐篷,吃的是每三天驱车前往往返四个小时的收成乡购买的食品,用电是依靠几块太阳能发电板,也仅仅只够点亮几盏电灯。没有手机信号没有互联网。每每到夜幕降临,他常常只能和星空沙海作伴。
每天要做的事情就是制作麦草方格。制作麦草方格首先要在沙漠里挖出十多厘米深的沟壑,再将麦草填进去,最后再用沙子固定住麦草。看似简单的工序,在持续刮着大风的沙漠里,再加上长时间在太阳下的暴晒,也变得十分困难。而治沙的目的,就在一个又一个的格子被做好的同时实现了。就是这样的环境,他们持续坚持,从不到十个人的小队,发展到几百人报名,精心筛选六十名的志愿者队伍。为了更好地为当地的荒漠化治理做出贡献,四年来,他们累计制作麦草方格上万个,固定黄沙千余亩,“交大林”也已经扎根腾格里沙漠。刘智卓更加清晰地感受到环境人的身上肩负的责任。
刘智卓和他的伙伴们
练就扎实本领筑梦,
他是携家国情怀前行的交大人
2
大学的几次西部之行让刘智卓深刻的感受到了西部地区对人才的需求,也明确了自己的理想信念与追求。他也从一个简单的志愿者,变成了一个助力当地发展的思考者。在2017年,他偶然了解到肉苁蓉这种具有极高经济附加值的作物,凑巧的是,这种植物只能嫁接在梭梭树上才能存活。而梭梭树,正是在固定流沙的最佳选择。经过调查研究,他们大胆创新,提出了一种基于肉苁蓉嫁接的循环治沙方案。目前,专业的肉苁蓉嫁接专家团队已为当地指导嫁接技术助力当地沙产业发展,让更多人看到这一产业的收益,以此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这一行列中去。
获“创青春”国赛铜奖团队合影→
在暑期社会实践启动仪式上发言↓
他的公益行动获得了各方各面的肯定,但他更清醒的认识到只有建立在能力之上的情怀才是真正可以实现价值的。一直以来,他抓紧机会锻炼自己。一边积极投身科研,一边积极参加校内外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刘智卓曾担任过上海交大青年马克思主义党校副班主任、校学联副主席等,多次参与到学校重大工程的招标和建设中去。从大二开始,“prp”“大创”,他一步一个脚印,逐渐打下科研基础,也因此在大四就提前进入研究生导师课题组,提前开展自己的科研课题。本科期间,创青春国赛铜奖,上海市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知行杯二等奖,他通过斩获一个个奖项证明着他的努力。“就觉得交大学子还是要有更多家国情怀,多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提起未来,刘智卓坚定地说。
在交大,刘智卓沉淀与成长,本科生阶段学习结束后,他选择加入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前往祖国西部志愿服务一年。这一决定来自于他曾经的西部经历,也来自于他对自身价值实现的基准点的把握。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
第二十一届研究生支教团合影
从荒漠向绿洲,
从交大到世界,
加油,交大少年!
来源: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责任编辑:金雪 祁洁
推
荐
阅
读
点赞治沙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