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10400公里,带回6位公益人的真实故事
公益之路,是一种看见。有人看见问题,躬身入局;也因行动,改变才被看见。
这个夏天,我们翻越了中国沙漠、高原、边境……1万4百多公里,以最朴素的纪录形式,为你带回了6位平凡公益人的真实故事。他们中有公益行动的发起者、参与者,也有项目的受助者,更是接力者,他们用手中听诊器、树苗、音符、学识,在这片土地的角角落落里留下了他们的温柔。
邀请你观看视频,一同去看见他们的看见。
出发前,我们原以为公益人是感性大于理性的样子。但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创始人、理事长潘江雪跟我们说,“出发是感性的,但过程是理性的。”
“大山深处突然你看到最好的建筑是什么?就是学校。你还会觉得有一种很大的落差感。那边的孩子人数真的很少,有些孩子就站在省道乡镇道的公路边上看着过往的车辆。”
这是潘江雪回忆20年前来到四川阿坝州藏区看见的景象。她当时是一家基金公司的高管,因工作的缘故,有机会前往马尔康的一些学校做田野调查。“当年,每年暑假开学的时候,老师都要拎着酒和肉到牧民的家里把孩子请回学校,有时你不喝醉,人家都不把孩子交给你。”当地老师也告诉她,这里的孩子一点都不比城市的孩子笨,只是没有机会拥有这样的视野,听到不一样的声音,并表达自己的想法。
潘江雪 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 创始人、理事长
因为看见,因为触动。她辞去高薪的岗位,发起创办了一家专注于中国青少年素养教育成长的公益基金会——真爱梦想,logo是一架红色的飞机,她希望那里孩子也可以突破崇山峻岭的阻隔。之后的十几年里,基金会给大山的孩子们带去好看的梦想教室、专业系统的素养课程,也给当地教育管理者和老师带来较为先进的培训,“让梦想教育有机会在中国的大山深处角角落落生根发芽”。
如今,15岁的真爱梦想,也依旧不断迭代和进步。2010年起,兴证全球基金牵手教育公益行动与真爱梦想一起开展了诸多公益行动。但更希望的,是有更多爱心人士的加入,撸胳膊挽袖子,一同摇旗呐喊。
“投资中国公益,投资中国教育,我认为就是对中国最好的投资。让孩子看见未来,让中国看见真爱,让世界看见中国。”
4000米的高原上,蓝天白云绿草,湖光倒映着天空,穿着民族服装的孩子们载歌载舞,佐钦可以满足你对藏区的所有美好向往。但与自然环境格截然相反的,这里的教育、医疗并不发达。“以前上学的机会都很少,基本上都是在牧场上放牧”。也因此,08年第一届藏医班最后一位入学的新生——答错是幸运的。
“我父母就算再苦,也想把我送进学校去读书。正准备放弃时,上师办了个藏医班,刚好有个学生没来,我就有了名额进了学校。”答错带我们回忆着这段经历,依旧是兴奋和激动。
或许是珍惜这份幸运,大家都特别勤奋,“每天早上4:30起来晨读,我们都是拿着手电筒对着那个书。外面凉快一些,在外面晨读就不容易睡着”,据说当时全州统一医生考试中,他们包揽了除第4名以外的前14名的好成绩。
答错ཟླ་བ་མཚོ་མོ། 四川德格县佐钦琉璃光慈善医院 医生
对于佐钦,也是幸运的。大多学生毕业后都选择留在自己的家乡,开着诊所和药店服务家乡。答错选择了留在了学校所属的琉璃光藏医院,成为当地一名新生儿的守护者。“我13岁那一年,母亲妊娠期病变离开了我们,走的时候才36岁。17年的11月份,我怀了第二胎,我小孩就在我身边只待了5天。毕竟在我们这边生个小孩的话的确很困难,从这里到县级医院以前要三四个小时的路程,一路的颠簸”,当我们问起妈妈时,这位坚强的姑娘那一刻没有绷住,一边抹着泪,一边说着对不起。“就从那时候开始我就觉得,学医的话我还是从事妇产科这方面,我可以去救很多小生命。
2008年起,兴证全球牵手健康公益行动支持下,琉璃光藏医院藏医班培养毕业生超300人。15年里,藏医班的设施在爱心人士的帮助下有了很大改善,也看见了当地百姓的生活和认知,因藏医班和藏医院而改变。15年前,答错和同学们一起在藏医院种下了的小树,如今也已经长大,陪伴着学校和医院,也陪伴着这里一届又一届的新生们。
“感谢我母亲,我会很骄傲给她说,我学到了知识,去帮助了很多人,也去迎接了很多小生命。”
八月的库布其沙漠连着几天,都下了雨,不过作为亿利库布其治沙事业部工程师的田旺却挺开心,毕竟在这里,下雨总是好的。更反常识的是,第一次来到这里的人们会发现,这里的沙漠有点绿。田旺和他的团队还很“骄傲”地保存了一个高大的沙丘,登顶可以远眺亿利治沙人30多年的绿色成果。
“童年沙尘暴对我们影响特别大,春天好像是黑黄色,发起沙尘暴真的是暗无天日,你的呼吸都特别困难。有一年放学,因为沙尘暴小朋友看不到教室外面,也不敢出教室,都在教室里哭,这个事情印象特别深刻。”这是90后的田旺记忆中儿时的样子,在大学完成园林专业的学习后,选择了这家“离家近”的生态公司,成为了家乡青年治沙人,守护着这片黄绿色的土地11年。“沙漠是他的战场”在认识田旺前,他的同事给我们这样介绍他。
田旺 亿利库布其沙漠事业部 治沙工程师
对于大多数的人,沙漠也是一个遥远、浪漫的向往。但现实中呢?我们只跟随田旺记录了他较为轻松的两天工作,每个人都“喜提”了大自然赠予的治沙人同款肤色。“沙子吹起来,打眼睛上都睁不开。3到5月植季节,大家都在全心全意赶这个季节种植,几乎没有休息。老大娘把她的手套摘下来,我就看到一手都全是泡。同事带你去吃饭,我叫他给我拿个勺子,连筷子都抓不住。”田旺还给我们翻出一张照片,前几天他的工作车刚抛锚在了流沙里,一直到晚上9点才脱困。我们问田旺苦不苦,他笑了“当然苦啊”,长舒了一口气,“是啊,好久没回去了。”
相比环境,更难的是种树。十多年前,西藏那曲种活一棵树奖励10万,虽不知传言是否真实,但足以看树在特殊环境下养植的艰难。“每个治沙人,自己种下去的树真的当宝贝一样。(这里)它都不能有任何失误与错误存在。有一次,自己编制的一个技术方案,最后死亡率几乎达到了80%,特别崩溃。只能慢慢总结,也受益匪浅。”说着,田旺也随手一指不远处的几株灌木,那是亿利成功培育出的那曲“先锋”植物。
30多年几代治沙人的坚持,库布其的核心治理区的植被覆盖度从过去的不足3%,现在提高到60%多。2016年起,兴证全球牵手环境公益行动与亿利在库布其种下胡杨和樟子松等超36000株,一同助力当地环境改善。
当然,改变的不只是沙漠。“从事治沙植树的一些农民工联队,你会发现他们都开上了小汽车,也住上楼房,生活条件确实也是比较好了。我那一瞬间就感觉我们做这些事情还是特别有意义的。下雨也特别频繁了,动物也多了,兔子、野鸡、獾子……”一只兔子很应景地跳入我们的视线内,又蹿进了灌木中。
“我希望在我的孩子长大成后,我们能真的能把这片环境改善到,完全不需要他们再来做这些事情。”
“学问这行也是一个修行。一个真正的学者,他可能有30年,甚至60年的工作时间。需要有人去辨别他,去赏识他。彼此共享那些最美好的东西,这也是修行。”
渠敬东教授坐在北京大学第二体育馆的大报告厅里,跟我们分享着他所策划未名学者讲座的初衷。这里刚刚举办了未名学者讲座的第100场。据说过去有几场讲座,这个报告厅总需要加凳子,去得晚了的同学和老师,就只能坐到隔壁厅从屏幕里看直播。
渠敬东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未名学者讲座策划人
2016年起,未名学者讲座因此而生,希望为更多的青年学者提供跨学科学术交流的舞台,发布最新的研究成果的同时,也还会请资深的教授主持和评议。讲座还会很有“仪式感”做配套的海报和聘书,镶嵌在画框里送给青年学者,很多后来成为校长、系主任的学者还会把海报挂在家里、办公室中,“这是他人生在学术事业上第一次登场亮相的时刻,我们当年就这么成长起来的,那时候我们也特别希望有这样的鼓励。”
7年未名学者讲座,也是牵手人文公益计划与北大牵手的第7年,该系列讲座已是北大校园、以及业内知名的人文类讲座。7年未名学者讲座,也看见曾经台上的100位讲者中,不少已成长为各系主任,负责北大各专业的发展;也有不少初出茅庐的老师,成为了今天深受学生尊重和爱戴的老师。
“未名——所有的未来都是未曾命名的。一个青年学者,就像一颗发光的星星。他们构成大熊座、小熊座、牛郎座织女座,这才是真正的星空。我们期待的是满天星斗的场景。”
夏日暴雨的尾声,雨点淅淅沥沥打在屋顶和树叶上,流淌过玻璃屋顶,光线穿过水流洒在墙上,随着咖啡馆里播放着的音乐一同跳跃着。这一画面和咖啡馆的名字都特别呼应——半度雨棚。上海苏州河畔的M50园区聚集了不少艺术家,半度音乐和她的咖啡馆就坐落在这里。
相比渠教授所说的跨界,音乐人小草的跨界生涯更为独特。20年前,国际金融专业毕业的她,出于对于音乐的热爱,离开了当时令人向往的金融行业,成为了一民全职歌者,和作曲家刘星一起创建了半度音乐。
小草 半度音乐联合创始人
“那时我们是创作中国现代音乐,后来我们发现传统音乐没有人保护,越偏远越贫困的地区,它的音乐比较完整古老。但是一通公路与现代的文明、现代的生活方式进来了,消失是一个必然。”一个机缘巧合,他们开始和音乐学术领域泰斗乔建中老师合作“中国音乐地理”项目,把历史、地理、文化的学术研究方法引入到了传统音乐领域里面,希望尽早和完整地把它们保存下来。“我们中国这么大的土地,各个地区音乐都不一样,经历和听到的这些音乐这么丰富,感觉生命没有浪费。也是随着你深入的去做它,你可能慢慢的责任感越来越强,紧迫感越来越深。”
2010年起,小草开始了新的跨界。她将积累的传统古曲,填上了古诗词,用全新的形式呈现给大众。她还和公益机构一起参与音乐教育,为乡村音乐老师做古歌培训,用音乐让更多的孩子收益。
但小众音乐,它很难商业化,公司的生存和公益的精力分配也会有冲突,生存依旧很难。近些年,社会对于传统文化的复兴也进入一个新趋势。2006年起,兴证全球牵手人文公益行动与半度音乐举办传统音乐会数百场,一同推广中国传统文化。
“打开自己,打开门,让更多的不同的社会力量进来,在这个空间有更多的连接和交流。”
前往文山马关县的路很美,低矮的云雾穿过山丘,满山遍野的深黄色菊花从这一现实版的水墨画里透出。前往马关县的路也很险,唤醒乘客的不是美景而是崎岖山路,一辆车宽的车道,每次拐弯和汇车都咬紧牙关。“我上小学时要走边上那条土路,来回三个小时,下雨天更不好走。”谭华超指着路边一个小口子,那是一条向下但突然消失的小道。
谭华超 云南省文山州一中2011级珍珠生
2011年,谭华超接受了新华爱心基金会的资助,来到了文山州一中读高中。这个班级称为“珍珠班”,学校减免了这些珍珠生们的学费和住宿费,基金会和爱心企业会提供三年7500元的支持。“三年7500元,改变我们的人生轨迹”,2014年,谭华超以652分考入北京大学,后考取了中国政法大学完成了研究生学业。
看见改变的不只是谭华超,也有他的身边人。“我觉得比较感动的是在我的影响下,整个村里对小孩的教育就开始重视起来了。我表弟也上大学毕业了,我的妹妹现在正在上大学,还有个表妹在学校读高三,成绩还蛮好的。”在文山一中的红榜上,我们还看到了她的名字。
我们与谭华超的缘分,还发生在2016年。在北大自习室的谭华超,偶然间看到了兴证全球基金的公益微信。5年前,他接受的正是兴证全球基金的资助,那年公司和基金会的同事还一起前往学校,和同学们做了一对一的交流。他在微信推送下留下了长长的感谢,之后的6年,我们也时长保持着联系。
对外面的世界是向往的,对于家乡他更是无比热爱。采访的路上,每当聊起家乡的美食美景,他总两眼放光,还给我们介绍这里经济产业等各种细节。2022年,谭华超结束了7年北京学习生活,以选调生的身份回到了家乡。“在北京待了7年,眼界有了一个很大的改观,我更能感受到家乡与北京这样的一个城市的差距所在。当时还是比较义无反顾的选择回到家乡。”真心希望家乡发展好,希望更多人知道这一他从小生活的地方。
“当你的根扎得越深的时候,我们的边界就会越来越大。这就是我理解的延伸。”2008年起,兴证全球牵手教育公益行动与新华爱心基金会、杉树公益支持超1300位学生完成高中学业。今年9月,新一届杉树生们会进入高中校园,一同开启新旅程。
这6位教育者、医生、学者、治沙人、音乐家、学生都是兴证全球基金牵手公益行动17年中结识的真实公益者。他们因看见,用热爱、坚持、勇气去试图改变,而留下的那些痕迹、温柔和感动,我们才能有幸看见,也有幸与你分享。
我们相信,
每一粒微光闪烁,每一片繁星点点
都有发现者,守护者,照亮者
更期待你,牵手同行
9月7日起,第九个99公益日
兴 好 有 你,一 起 做 好 事
兴证全球牵手公益行动与真爱梦想素养教育行
9月7日~9日,每天十点起,你的每一元爱心支持,兴证全球基金将7倍配捐。
让偏远地区的孩子们一起同开启梦想课堂
希望与你一同牵手同行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中国人的一天》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