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丁剑平:退欧是英国避免卷入欧洲负利率泥坑中去的选择

2016-06-25 IMI财经观察

本文作者是IMI学术委员、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副院长 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丁剑平。在文章中,作者认为退欧是英国避免身陷欧洲负利率的困境中的自我保全的选择,无可厚非。作为除香港之外的最大的人民币离岸市场,退欧后的伦敦金融市场“独立性”更强,其全球金融中心地位的巩固会有助于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在负利率的欧日与正利率的美英之间考验着中国的协调能力。中国应该选择“中庸”的政策,以维护自身利益。

以下为文章全文:

伴随着“靴子落地”的英国脱欧的瞬间,英镑对几乎所有货币都跌幅收窄了。这不仅是市场对英国脱欧的认可,也是在笔者的预期之中。因为欧元区货币政策在负利率的泥坑中越陷越深。再加上欧元区的难民危机无法真正解脱,此时脱欧是多数英国民众的选择。在即将来临的金融危机前的“脱欧”实际上是英国的“自我保全”。从此,英镑没有顾忌的浮动可以更加自由地应对即将来临的金融“海啸”。伦敦金融城的独立性强化有助于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从英国脱欧到中国作为G20峰会的东道国期间,人民币汇率还应继续参照CFETS。


退欧是英国避免卷入欧洲负利率的泥坑中去的选择

这次英国退欧与1992年的英国与欧盟“利率政策闹翻”有很大的区别:当时英国需要降低利率来刺激经济而德国等需要提升利率来抑制通胀,两者不和为给索罗斯等对冲基金提供围攻英镑的机会,造成英格兰银行为了“英镑保卫战”而耗尽外汇储备。这次情形不同了,欧盟陷入负利率泥潭中已经多时,没有迹象从泥坑中爬出。而英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外汇交易中心的国际金融市场,若与欧盟一起陷入负利率,那么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伦敦的利率曲线结构就要重新设定。所有利率曲线结构背后的宏观经济因子都要重组(理论略去),而美联储正在升息“正常化”的通道中,在两者夹击下,英国作为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岌岌可危。

尽管对负利率对经济的刺激作用有不同的评论,但从其实施的几十年中,负利率的弊端越来越显现。它是在非常时期的非常做法。不能用于“常态”。负利率并没有把资本引导到实体经济中去。这从日本的二十年和欧洲的近五年的结果看,实体经济没有得到好转。欧盟将负利率长期化的前景让英国更加坚定退欧的决心。

退欧后,并非如媒体所预期的英国的对欧盟的贸易会大幅度下降、英国的GDP由此会大幅度下跌。若进一步细化英国的产业结构,就会看到,英国是岛国,制造业早已外移到其他地方,剩下的主要是服务业,尤其是金融业。对一个金融作为核心竞争力的产业的国家来说,确保不陷入“负利率”是一个明智的抉择。英国不愿意与日本一样,80年代日本东京也是亚太的金融中心,负利率让东京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殆尽”,原来东京的日元离岸市场的日元“边缘化”,取而代之的是充斥着美元等交易。为此,对于还没有陷入负利率前的英镑来说(现在英国名义正利率为0.50%),自己的生存高于一切,无可厚非。


英国退欧对人民币国际化和汇率的影响

英国退欧打乱了美联储加息的步骤,同样若人民币汇率下浮也会让美联储推迟加息。现在SDR货币篮子中形成两大“阵营”:欧盟和日本的负利率为一方;中国、美国正利率为另一方。而今英国也明确自己的站队了。没有羁绊的英镑利率则更加朝着有利于伦敦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方向发展。利率“正常化”才能加强英镑的国际地位。同样,人民币国际化也需要利率在“常态”下,否则持有人民币资产的“非居民”长期不能获得应有的收益。零利率会加速“Carry-Trade”的投机(犹如日本一样)。与英国不同的是,中国不是岛国,制造业还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人民币汇率的弹性扩大,继续参照CFETS(以贸易篮子为主)就目前来说是最好的选择。中国要保持在“常态利率”下参照CFETS汇率透明制度。一方面确保在主要贸易伙伴国市场份额,另一方面避免“Carry-Trade”在中国的出现,更要避免陷入负利率的泥潭。继续提升出口的竞争力和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伦敦是除了香港之外的最大的人民币离岸市场,退欧后的伦敦金融市场“独立性”更强,伦敦的全球金融中心地位的巩固会有助于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尤其是培育人民币金融衍生品的“试验田”最好市场。相同的“常态利率”可以避免“Carry-Trade”。有助于未来的“沪伦通”的实现。

预期欧盟的负利率还将继续下滑和美联储进入升息通道不能逆转,人民币汇率在G20峰会前的波动受到全球关注。在负利率的欧日与正利率的美英之间考验着中国的协调能力。中国应该选择“中庸”的政策,以维护自身利益。

观点整理 程曦
图文编辑 程曦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英国脱欧,对我们究竟有多大影响?
欧盟选择“二人转”还是“大合唱”
“英国退欧”市场交易背后的矛盾
全球宏观审慎与金融监管框架案例——英美篇
英国退欧公投这只黑天鹅对资本市场有什么影响?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将建立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推荐好文章可联系:邮箱imi@ruc.edu.cn;电话010-62516755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蒙代尔出任IMI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包括王兆星、埃德蒙、苏宁、任志刚、李若谷、亚辛·安瓦尔、李扬、汉克、夏斌、陈云贤等10位国内外著名经济学家或政策领导人;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出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会由46位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著名专家学者组成。
自2012年起,研究所开始每年定期发布《人民币国际化报告》,重点探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的重大理论与政策问题。报告还被译成英文、日文、韩文、俄文、阿拉伯文等版本并在北京、香港、纽约、法兰克福、伦敦、新加坡和阿拉木图等地发布,引起国内外理论与实务界的广泛关注。
迄今为止,研究所已形成“国际金融”、“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互联网金融”、“银行与财富管理”、“金融监管”等五个研究方向,并定期举办货币金融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燕山论坛、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等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的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主要学术产品包括IMI大金融书系、《国际货币评论》(中文月刊&英文季刊)、《IMI研究动态》(周刊)、《国际货币金融每日综述》(日刊)等。国际货币网:www.imi.org.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