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连载】刘珺:虚拟经济是否不创造真实价值? | 《金融论衡》(4)

2016-06-29 IMI财经观察
编者按

《金融论衡》是由IMI学术委员、中国光大集团股份公司副总经理刘珺出版的新著。该书以反思和批判的视野对经典理论、一般金融理论、货币政策、新制度安排与发展模式相关的一些理论观点进行了系统性的总结思考,提出23个重要问题;结合中国经济现状,在反思的基础上,进行了合乎逻辑的理论发展。《IMI财经观察》将于每周三连续刊登《金融论衡》节选系列文章,以飨读者。本文节选自第二篇·关于金融理论·思考四:金融属于虚拟经济,

虚拟经济是否不创造真实价值?。作者认为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边界其实很模糊,金融体系的作用在于使实体经济及各种生产要素以最快的速度运转起来, 而这种运转的高效率在离开资金、离开金融之后是没有办法实现的。因此虚拟经济实际上创造了很大的价值。

以下为文章节选内容:

思考四:

金融属于虚拟经济,

虚拟经济是否不创造真实价值?

人们经常说: 金融属于虚拟经济, 并且是最大的虚拟经济, 虚拟经济本身和实体经济有别, 它是不产生真实价值的。果真如此吗?

其一, 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边界很模糊, 随着科技创新的进一步突破和发展, 很难区分什么经济属于虚拟, 什么经济属于实体, 什么经济创造原生价值, 什么经济不创造原生价值而创造增量价值。简单地举例, 比如生产性服务业, 我们使用电脑, 是用物理产品本身, 还是用它的服务, 很难说得清楚, 这就是为什么IBM当时做完电脑之后, 完全推翻自己的电脑产业, 进入了服务咨询业, 而为电脑附加的服务功能本身完善了电脑提供给我们的整体价值, 使得我们觉得用电脑更方便。前段时间, 有一个比较重要的观点,“实体经济相当于一个家庭, 金融相当于保姆, 保姆不能反客为主”; 或者说“实体经济相当于主人, 金融体系相当于丫鬟, 丫鬟是不能站在主人头上的”。对此观点我表示异议, 这是对金融体系的不理解。现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没有明显的界限, 很难分得清楚什么是虚拟经济, 什么是实体经济。

其二, 即便到现在我们始终也没有搞清楚, 什么是唯物的, 什么是唯心的, 如果人类最终会发现, 思考活动的本身是很多的粒子在运动的话, 那其实唯心的思考也变成唯物的。

其三, 虚拟经济的作用到底是什么, 金融体系的作用是什么。金融体系的作用在于使实体经济及各种生产要素以最快的速度运转起来, 而这种运转的高效率在离开资金、离开金融之后是没有办法实现的。如果100年前我们还在用马车运送物资的话, 现在我们唯一能说超过光速的可能就是资金的运转速度。所以, 还能说金融这一虚拟经济本身是不创造价值的吗? 它其实创造了很大的价值, 只不过人类又面临一个新的问题, 能不能管理虚拟经济或者管理好金融体系如此巨大的能量?

虚拟经济非理性繁荣, 虚拟经济的驾驭能力或许存在非理性繁荣。《金融危机的否定之否定》(2010)针对的是金融危机, 更是虚拟经济。第一个否定是反思, 反思非理性繁荣的副作用; 第二个否定是发展, 需要有识别良莠的智慧和断臂再战的勇气。

金融危机的否定之否定淤

———兼议中国衍生品市场发展的突破口选择

后危机时代重提金融衍生品的发展问题, 不仅需要智慧, 识别良莠的智慧; 更需要勇气, 断臂再战的勇气。国际金融危机启动了金融市场的“去杠杆”、实体经济的“去库存”和经济结构的“去产能”, 也鼓噪起了一股极端化的“修正主义”, 即否定市场经济、妖魔化金融衍生品并全面质疑西方的经济模式。越是大事件, 越是大危机, 越需要理性, 越需要冷静, 而要做到理性、冷静也最难。“每临大事有静气”, 或许正是由于几乎没有人能真正做到,才成为了很多人的座右铭。剖析金融危机成因以及衍生品在其中的副作用, 至少在三方面要体现反思的深刻性和专业性, 不仅仅是口号式的鞭笞和批判:

第一, 金融危机的周期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为什么2008年始于美国次贷违约的全球金融风波不叫周期或事件, 而叫危机呢? 当然其损失之大、涉及之广、冲击之重足以担得起危机这一称号, 但也不乏在文字被污染的当代媒体“主题先行”的推波助澜。经济体系运行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作用的结果, 其内在机制决定了周期的存在, 即每过一定时间(按时间不同有基钦周期、朱格拉周期、库兹涅茨康德拉基耶夫周期、熊彼特周期等), 经济会经历繁荣、衰退(危机)、萧条和复苏, 马克思也曾深刻阐述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必然性、周期性和阶段性。可见, 危机是经济周期中的一个阶段, 由周期性因素引起的调整是不可避免的, 甚至是必要的。正如人的生老病死和自然的循环往复一样。当然,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有深层次的结构性因素, 是全球经济失衡、贸易失衡、货币体系失衡集中而剧烈的爆发(关乎政治、军事、文化自不必说, 在全球化下几乎没有单纯的货币现象或经济事件)。从严格意义上讲, 结构性因素引发的金融市场崩塌和哀鸿遍野才是真正的危机。如此对危机进行了“二分法”后, 应对危机的着力点也就不言自明了: 调整结构、重回均衡, 当然均衡永远是相对的。

第二, 对虚拟经济的驾驭能力也存在“非理性繁荣”。货币是最大的虚拟经济, 当人类创造了货币, 经济虚拟化的车轮就难以停下来了。虚拟经济之本是实体经济, 是人们的真实需求。但是自进入21世纪, 当核心货币的利率降到几乎为零的水平时, 虚拟经济的发展就呈现脱缰之势, 资本追逐高风险、高收益, 在投资乘数和货币乘数的作用下流动性创造空前高涨, 到了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时, 虚拟经济规模远超实体经济, 是实体经济的十倍甚至更多,虚拟经济呈现出自我创造、自我实现、自我发展、自我毁灭的“自循环”, 既忽视实体经济的需要, 而且反过来无端创造需求, 一旦市场发生急剧的逆向调整, 则立刻成为重创实体经济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巴菲特语, 指CDO、CDS等衍生品)。由于虚拟经济杠杆倍数大, 因此十分之一甚至更小的负值变化就会把整个经济拖入泥潭。人类在创造虚拟经济特别是虚拟程度最高的金融衍生品时, 似乎“一切尽在掌握”, 随着加速度运动超出预期, 其驾驭能力愈来愈显示出不确定性, 再加上人性本身的贪婪和以吹大价格泡沫满足贪婪的路径选择, 虚拟经济就成了“灯下黑”, 监管之缺位、错位、失位纷至沓来。不得不承认, 人类创造出了自己无法完全驾驭的事物, 金融衍生品是一例, 兴许基因工程及其他会成为第二例、第三例。可见,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但创新首先应在人类的认知边界和管理阈限之内。

第三, 盲目迷信模型的机械论是方法论的倒退。“做正确的事”永远比“正确地做事”重要, 因为前者是价值观, 后者是方法论; 前者是纲, 后者是目。对金融工程的认识也概莫能外。可是, 不知从何时起, 金融工程与火箭科学一样被摆上受人膜拜的神台, 没有人质疑, 没有人挑战, 成了金融经济领域的最前沿显学, 教育领域也随声附和, 仿佛没有金融工程专业就不能成为名校。于是, 与之相关的“模型化运动”开始了。在金融界, 一切须模型, 一切皆模型; 在学术界, 专业期刊的文章要能找到一篇没有方程、没有数据列表的, 简直是一大幸事。金融淹没在了模型和方程之中。但仍有特立独行的清醒者在呐喊, “至少对我来说———数量分析要跟在思想之后———量的分析只是证明思想…… ‘建模’乃是一种疾病, 毁了商学院许多人才”, 管理学大师艾柯夫( Russell Ackoff) 这种刺芒之声才真正体现科学精神。在现代金融中, 所谓的金融工程和“模型化”使世界迷失了, 宁要“精确的错误”不要“模糊的正确”, “在貌似深奥的烟幕下掩盖着无稽之谈(康德语)。金融工程创造的衍生品确实复杂, 但最复杂的并不是最难的, 最难的是数据, 干净、足够又不过度冗余的数据是建模的前提和基础, 若数据不准,再好的模型也不会产生正确的结果, 更遑论以此为准计算价格并指导市场活动。在2009年1月, 两位金融工程师德尔曼(Emanuel Derman)和维尔默特(Paul Wilmott)模仿《共产党宣言》发表了《金融模型师宣言》, 并在最后的“希波克拉底誓言”中警示大家, “我没有创造世界, 它并不满足我的方程”。160 多年过去了, 《共产党宣言》的预言又有了全新的版本——— “一个幽灵,金融危机的幽灵, 在全球游荡”。

金融危机并没有否定市场经济的大方向, 而是否定了脱离实际需求的无度金融创新和“为创新而创新”的过度复杂化金融工程, 即便没有危机, 这些没有增值效益的用于满足人类贪欲和虚荣心的活动, 本就是应该否定和矫正的, 否定应否定的事物, 得出的结论是肯定的: 继续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价格发现的功能, 以“实需原则”指导金融衍生品等创新活动, 并配套适应于动态调控要求的、协调的全球监管体系。唯此, “否定之否定”的哲学智慧才能在金融危机后通过人类思辨的自我提升继续作用于实践的正向前进。  

编辑  陈荫  彭益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中国真实货币流通速度估算

英国脱欧,对我们究竟有多大影响?

货币金融圆桌会议聚焦“区块链” 深度解密金融尖端科技

俞平康:短期之痛,非长期之殇 ——英国退欧事件分析与中国应对

刘珺:《共产党宣言》的“全球化”预言 |《金融论衡》(3)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将建立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推荐好文章可联系:邮箱imi@ruc.edu.cn;电话010-62516755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蒙代尔出任IMI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包括王兆星、埃德蒙、苏宁、任志刚、李若谷、亚辛·安瓦尔、李扬、汉克、夏斌、陈云贤等10位国内外著名经济学家或政策领导人;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出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会由46位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著名专家学者组成。
自2012年起,研究所开始每年定期发布《人民币国际化报告》,重点探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的重大理论与政策问题。报告还被译成英文、日文、韩文、俄文、阿拉伯文等版本并在北京、香港、纽约、法兰克福、伦敦、新加坡和阿拉木图等地发布,引起国内外理论与实务界的广泛关注。
迄今为止,研究所已形成“国际金融”、“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互联网金融”、“银行与财富管理”、“金融监管”等五个研究方向,并定期举办货币金融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燕山论坛、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等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的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主要学术产品包括IMI大金融书系、《国际货币评论》(中文月刊&英文季刊)、《IMI研究动态》(周刊)、《国际货币金融每日综述》(日刊)等。国际货币网:www.imi.org.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