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I工作论文】中国真实货币流通速度估算
本文系IMI工作论文No.1529,由IMI研究员罗煜撰写
在金融市场发展起来后,笼统依据MV=PY计算的货币的收入速度将越来越失去经济意义,需要重新重视由MV=PT分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计算得到的货币的交易速度。本文用两种方法、两套新颖的数据,估算了中国2000~2012年不同口径的货币流通速度。20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的货币流通速度没有像大多数研究认为的持续大幅下降,而是呈现出一种先降后升的趋势,特别是2006年后货币真实流通速度平稳上升。理论货币流通速度和真实货币流通速度的不稳定比例关系,也意味着真实世界的货币流通存在一些未被合理解释的部分。
货币流通速度是近年来文献中常被提及却鲜有深究的概念。习惯的做法是根据货币数量方程MV=PY反推出V,并冠之以“收入的流通速度”的名称。按照这种方法计算,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的货币流通速度逐年大幅下降。这种研究思路既存在方法论上同义反复的问题,也可能与客观事实相背离。实践中,中国经济日益发展,支付技术进步显著,中央银行为提高资金周转效率投入巨大(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2006),中国的货币流通速度应该有所上升,至少不应逐年大幅下降,为什么学术研究结论却是相反的?为什么根据MV=PY算出的V并不符合货币数量论所论断的货币流通速度短期稳定的结论?为什么它与百姓日常“腰包里的钱愈发来去匆匆” 这种生活经验背道而驰?货币流通速度是一个理论虚构的概念,还是真实可测的变量?如果可测,中国真实的货币流通速度是多少?本文正是试图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本文拓展费雪的交易方程,考察包含商品交易和金融交易的货币数量方程:
其中
微观上看,货币每次流通都会产生一笔资金流量ff,n次流通产生的资金总流量为
且(3)和(4)式结果应分别与(1)和(2)式相等。
由于沉淀货币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精确计算出其数额是相当困难甚至不可能的,在实践中,本文抓住区别流通货币和沉淀货币的一个本质指标——流动性,把理论上的流通货币和沉淀货币的划分转化为操作层面的不同流动性层次货币的划分(即货币层次),在此基础上估算货币流通速度。
本文分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研究各自的货币流通速度,受数据可得性限制,这里的“金融市场”指狭义的证券市场。证券交易参与者需要在证券公司设立保证金账户,存放拟用于证券交易的资金,按活期存款计息,故只有计划参与证券交易的资金才会成为保证金存款。交易所市场参与者进行证券交易,必须通过证券公司操作,因此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即为金融市场交易的流通货币量。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可以从央行公开数据中获得,准确的数据区间从2006年1月到2011年9月。金融市场的货币总流量基于成交额计算。总成交额包括股市成交额和交易所债券成交额,注意到债券交易按照类型分为现券交易和回购交易两种,现券交易对应着一次货币流通,而回购则对应着两次,因此通过总成交额推算货币总流量时,回购交易的成交额需要乘以2。计算金融市场货币流通速度的公式为:
图1和表1展示了金融市场货币流通速度月度和年度值。
图1 间接法月度货币流通速度(单位:次/月)
注:“M1+”=M1+居民活期存款。“M1++”=“M1+”+单位和居民短期定期存款。交易量根据总投入、全部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财政收入、房地产土地购置成交额加总计算。实体经济货币流通速度数据经季节调整。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人民银行,WIND,作者计算。
注:口径1交易量根据总投入+资金流量表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财产收入、经常转移的国内运用方合计数据估算,口径 2交易量根据总投入+全部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财政收入、房地产土地购置成交额加总计算。年度货币量采用各月的平均值。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人民银行,WIND,作者计算。
本文分层次计算实体经济货币流通速度。第一层次是把“M1+”(现金+单位和居民活期存款)作为实体经济流通货币量。第二层次是把“M1++”(现金+单位和个人活期存款、短期定期存款[1])作为实体经济流通货币量。第三层次是把“M2-保证金”作为实体经济流通货币量。
根据支付体系数据可得性,本文把货币分为三个层次:M0(现金),M1-M0(单位活期存款),M2-M0(非现金的货币),分别估算它们的流通速度。
(一)现金(M0)流通速度估算
从宏观上看,现金的累计支取和存入就是中央银行统计的现金的投放与回笼,本文在现金流通一次的假设下,对现金的投放额与回笼额计算平均值,视为现金的总流量。现金的流通速度计算式为:
图21953-2009年直接法现金流通速度与GDP/M0对比(单位:次/年)
(二)单位活期存款(M1-M0)流通速度估算
实践中,金融机构之间的存放、拆放期限短、频率高,资金流通普遍要快于非金融机构。假设金融机构存款的流通速度是非金融机构的n倍,有:
随着n的增大,流通速度各年份之间的标准差逐渐缩小,数据序列趋于平稳。但不论哪种情况,都远大于根据计算出来的流通速度,且变化趋势截然不同。
(三)非现金广义货币(M2-M0)的流通速度
本文计算出了2006~2011年的
在考虑了金融交易因素后,上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的货币流通速度没有如大多数研究所认为的那样持续大幅下降,而是呈现出一种先降后升的趋势,特别是通过银行支付结算数据测算出的2006年之后货币流通速度总体呈平稳上升趋势。短期内实体经济对金融市场的货币流通速度有一定预测能力,但长期内货币在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的流通速度并无稳定的关联性。在实体经济内部,流通货币量、实际交易量、价格水平和货币流通速度之间仍旧可以保持稳定的关系。而理论货币流通速度和真实货币流通速度的不稳定比例关系,也意味着真实货币流通存在一些未被合理解释的部分。
观点整理:景麟德
图文编辑:彭益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推荐好文章可联系:邮箱imi@ruc.edu.cn;电话010-62516755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蒙代尔出任IMI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包括王兆星、埃德蒙、苏宁、任志刚、李若谷、亚辛·安瓦尔、李扬、汉克、夏斌、陈云贤等10位国内外著名经济学家或政策领导人;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出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会由46位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著名专家学者组成。
自2012年起,研究所开始每年定期发布《人民币国际化报告》,重点探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的重大理论与政策问题。报告还被译成英文、日文、韩文、俄文、阿拉伯文等版本并在北京、香港、纽约、法兰克福、伦敦、新加坡和阿拉木图等地发布,引起国内外理论与实务界的广泛关注。
迄今为止,研究所已形成“国际金融”、“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互联网金融”、“银行与财富管理”、“金融监管”等五个研究方向,并定期举办货币金融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燕山论坛、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等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的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主要学术产品包括IMI大金融书系、《国际货币评论》(中文月刊&英文季刊)、《IMI研究动态》(周刊)、《国际货币金融每日综述》(日刊)等。 国际货币网:www.imi.org.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