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视点 | 张超:除了美元,我们还能相信黄金

2016-12-19 张超 IMI财经观察

IMI研究员、国家开发银行资金局张超近日针对联储加息后的债务风险和资产配置发表文章。他认为,虽然美国国债虽然继续扮演“无风险”资产的角色,但投资者需要对其“赖账”风险重新审视。

特朗普承诺提振经济、增加财政支出,但这一经济政策背后是联邦政府巨大的财政赤字和债务负担,投资者的惯性思维认为政府会通过“印钞”稀释债务。但加息似乎打破了这一可能。考虑到特朗普的“风格”,违约似乎并非不可能,这也能解释为何全球都在抛售美债。而张超表示,黄金是除美元外值得信任的资产。在面临未来美元信用可能崩溃的情况下,黄金最重要的属性——最终信用将被体现。数据显示,除美国外的大多数国家都在买入黄金。中国低位收储黄金的进程也在加快。在他看来,综合央行减持美国国债和增加黄金储备的操作意味着未来黄金可能重回信用支持。

以下为文章全文:

现在很多分析都在预测美联储2017年加息次数,分析2017年全球投资配置,都希望自己能成为“巴菲特”,掌握市场脉搏并盈利。但似乎大家忽略了一个基本问题:投资策略里有没有考虑无风险资产的风险。俗话说,好借好还再借不难,但在日常生活中借钱不还钱,钱要不回来这样的事并不少见。借钱的不一定是款爷,但欠钱的一定是大爷。美国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美国国债也扮演着“无风险”资产的角色,但美联储加息后我们需要对美国“赖账”的风险重新审视。

美国国债可能“赖账”吗?

我们看到特朗普胜选以来,以美元指数为代表的美国金融资产价格持续攀升,市场对于特朗普增加财政支出提振美国经济抱有很大期待,但有一个问题必须回答:钱从哪里来?我们看到从2008年次贷危机之后,美国政府的债务就开始“飙升”,2016年9月底这个国债余额已经接近到20万亿美元。这意味着,如果美国联邦利率每提高0.25%,美国政府每年几乎要多支出近500亿美元的利息。

“旧债还不上,新债利息高”这就是美国政府面临最棘手的问题,更何况特朗普还要再继续加大基建支出近1万亿美元,钱的来源一定来自继续多借债。而美国作为一个超级大国,大家都想当然默认政府肯定不会违约,至少不会直接违约不还。大家惯性思维认为美国解决债务问题的方案只有“稀释债务”,但是美联储加息打破这个幻想。债务稀释的前提是“印钞”,美联储加息与债务稀释显然是背道而驰,政府旧债已成“烫手山芋”而且还要面对新债成本的继续攀升。那特朗普会不会不按常理出牌,用违约处理美国的债务问题,对于这位敢说敢做的“大嘴”总统,违约似乎无并不是不可接受的事情。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全球央行都在抛售美债,谁都怕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钱打水漂了。

有人会说美国国债违约将引发美国主权债务危机,把美国自己拉下水。我同意这样的观点,但还有一个前提,危机的“诱惑”是不是足够大。如果可以一次解决20万亿的债务问题,这个数字的诱惑力大不大,我想各位读者会有自己的判断,虽然我们只能看着而并不能决定任何事情。那我们怎么办?

除了美元,我们还能相信什么?

我们为什么使用美元?因为支付便利?因为无限制流通?因为所有人都在使用?可能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使用美元的理由,但最核心的问题是大家相信美元的信用!美元的发行不同于其他国家,简单说是基于美国国债,美元是美国政府对美联储或者说使用美元者的负债,如果美国国债违约即意味着美元彻底没有了信用,那么我们还能相信什么?

这个答案就在两个字:黄金。虽然我们现在看待黄金已经习惯了从“商品”或“金融资产”的角度看待黄金,认为没有利息的黄金是在美元加息周期中最先被抛弃的资产,但我们恰恰忽略了黄金最重要的属性—最终信用,尤其我们现在面临美元信用的崩溃。其实,无论是从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宣布放弃“布林顿森林体系”,还是1976年1月8日基于牙买加协议的浮动汇率制建立,人类摆脱黄金的货币支持都不过50年,我们是否要回头再寻找黄金支持?答案可以从数据中找。

我们从数据上发现,似乎除了美国以外,其他国家在买入黄金。2016年7月之前美国投资者都是在持续买入,黄金信托基金(GLD)持仓量达3160万盎司。从7月开始,黄金持续流出达430万盎司,仅2016年12月第二周就卖出25.7万盎司。与此同时,中国投资者正在大量收购黄金。11月份,上海黄金交易所(SGE)的黄金流出规模达到215吨,而黄金流出量是中国对于黄金零售的需求总量的重要指标。同时,我们虽然无法准确得知中国央行对黄金的需求是多少,但香港黄金的进出口量可以给我们一个趋势性判断。2016年上半年,中国进口黄金1730亿元人民币,总体下降14.9%,但自10月起,由于黄金价格下跌以及人民币贬值,中国连续第二个月增加了自香港的黄金进口,低位收储黄金的进程在加快。如果综合观察央行们减持美国国债和增加黄金收储这两个相逆的操作,我想黄金重回信用支持的时日不会太久。

编辑  齐涵博 沈桓玉

来源  宏观经济观察(微信公众号)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美联储加息,会引发全球新兴市场的金融危机吗?

黄金还值得投资吗 看看上金所理事长焦瑾璞怎么说

潘功胜:中国票据市场的发展与规范

刘珺:量子纠缠、产业迭代与投资观再造

王传纶:经济理论中的静态和动态分析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将建立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推荐好文章可联系:邮箱imi@ruc.edu.cn;电话010-62516755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蒙代尔出任IMI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包括埃德蒙、陈云贤、汉克、李若谷、李扬、马德伦、任志刚、苏宁、王兆星、吴清、夏斌、亚辛·安瓦尔等12位国内外著名经济学家或政策领导人;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出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会由47位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著名专家学者组成。IMI所长、联席所长、执行所长分别为张杰、曹彤、贲圣林,向松祚、涂永红、宋科任副所长。


自2012年起,研究所开始每年定期发布《人民币国际化报告》,重点探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的重大理论与政策问题。报告还被译成英文、日文、韩文、俄文、阿拉伯文等版本并在北京、香港、纽约、法兰克福、伦敦、新加坡和阿拉木图等地发布,引起国内外理论与实务界的广泛关注。


迄今为止,研究所已形成“国际金融”、“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金融科技”、“财富管理”、“金融监管”等五个研究方向,并定期举办货币金融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燕山论坛、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等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的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主要学术产品包括IMI大金融书系、《国际货币评论》(中文月刊&英文季刊)、《IMI研究动态》(周刊)、《国际货币金融每日综述》(日刊)等。

国际货币网:www.imi.org.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