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家 | 王传纶:市场均衡是经济学中很重要但又很难掌握的概念

2016-12-31 IMI财经观察

《IMI财经观察》在每周末带您聆听名家解读中外金融的发展兴替和制度演变,领略大金融的魅力!本周奉上大家选读之《市场均衡是经济学中很重要但又很难掌握的概念》,作者是新中国金融教育事业的主要践行者与引领者,著名经济学家王传纶教授。原文选自《金融博览》。

王传纶,江苏省苏州人,1938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经济系,专攻经济学。1949年,因成绩优异被选送到英国留学,在格拉斯哥大学社会经济研究系继续从事经济学研究,留英期间曾担任留英学生总会主席。

1951年末,王传纶教授毅然舍弃国外优厚的研究和生活条件,回中国后,投身于中国的教育事业。任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财政金融学界泰斗之一,在教学岗位上兢兢业业,为中国国内和国际学术交流贡献力量,曾获"吴玉章基金教学奖"、"宝钢教育基金奖"。

改革开放后,已年近花甲的王传纶教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继续投身于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理论研究中,在宏观经济、财政税收、货币银行和国际金融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被决策部门高度重视。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六、七、八届委员和经济委员会委员,还兼任中国财政学会、中国金融学会、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常务理事,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理事、国际税收研究会顾问等职。

1982年至1983年,于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威尔逊学院任客座研究员。

2012年9月13日14时40分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西方经济学以市场分析为核心。市场供需对立,双方要交易,必然有力量的较量。早在18世纪的经济学著作中,就有市场均衡的概念,含义是供需双方力量的平衡。这个概念内涵很广, 可以概括供需背后起作用的种种因素,但难以说明在什么状态下市场才能供需平衡和市场均衡。

18 世纪以后,物理学 、力学中的均衡概念逐渐进入经济学。市场交易行为经过高度的抽象,归结为无非是价格和商品数量二者的关系,即在一定的价格上,双方意愿交易(供给或需求) 一定数量的商品,因而供需双方力量的平衡也就必然表现为双方竞争中会自然地形成均衡价格,而在这均衡价格上供需必然平衡;这样,单个市场既然能达到均衡状态,市场整体也能如此。市场均衡概念被改造得十分“纯粹” ,也添加了某种“神圣“的色彩。说它“纯粹” ,因为它蕴涵着非常严格的假设前提,市场规范化,交易双方完全理性。说它“神圣”  ,因为市场体系总体如果达到均衡,就意味着经济稳定、大众福利和经济效率的增进。这样,市场均衡就不仅是一个经济学概念, 也成为某些人的理念和信仰。

但是经济现实却与这样的市场均衡概念很不一致。现实情况是,大到像石油那样的国际大宗商品的市场,小到零星的农产品、劳务市场,最常见的是价格波动,交易不稳定,买卖不公平。很难找到持久的均衡市场。现实和理念信仰的不一致,促使不少经济学家去探索怎样才能实现市场均衡?均衡价格怎样才能形成?

在货币金融学领域,探索市场均衡的努力很显著。这可能是因为金融市场在近一两个世纪内发展最快, 失衡状态最为明显,而且影响最大,所以受到较多关注。举一些例子。

外汇市场动荡,汇率急剧变动,不仅交易者受损失,国际经济关系受挫,处在弱势的国家更可能受到沉重打击。长期以来,对货币间平价的探索始终不断:从国际贸易商品的流动中寻求“购买力平价”,从货币资金的国际流动中寻求“利率平价” ,从国际收支总体去寻求什么样的汇率才能使外汇供需基本平衡因而能比较稳定。

在货币资金的借贷市场上,利率是资金的价格。然而,什么样的利率才能使借贷双方都能接受? 人们都认为,今日的一元比明年同一日的一元更“值钱”,今日借出一元而明年同一日收回时还要收取一定的利息方能“等价” 。可见资金其“时间价值”,但这由什么因素来决定? 利率有长期和短期之分,差距如何决定? 种种问题,实际上都是对均衡利率的探索。

股市波动频繁,但股票有没有其内在的真实价值? 如果有,如何决定?股票市值是否终将回归到其“真实价值”?

资本市场交易的金融资产,种类繁多,它们的价格如何形成?风险高低、流动性高低、市场“有效性”高低等等,对其价格形成会有什么影响?市场上种种套利活动,能否促成这些商品的价格趋向均衡?

上述种种理论探索,看起来都是对原来那个“纯粹”又“神圣”的市场均衡概念提出的疑问: 把市场运行描绘得那么美好,其实是障碍重重。但近一个世纪以来,主流思想对西方经济学界所加的束缚,使其不易拓展视野,去探讨在市场供需力量背后的那些因素。其实,探索市场如何实现均衡,难道能不考虑实体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环境、政府作用、制度变迁等因素?

对我们来说,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当然不能忽视市场均衡发展。西方经济学界几十年来对市场均衡的探索,可供我们参考。从他们对市场机制的崇扬、辩护和疑问中, 我们都可以获得知识。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对市场均衡应当有切合现实的认识和把握,才能形成科学的理论观点,进而逐步建立市场经济的理论体系。

编辑  程曦

来源  《金融博览》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王传纶:经济理论中的静态和动态分析
王传纶:经济学与数学之随感
贲圣林:互联网金融的三大特征与三大主导力量
孙鲁军:人民币汇率究竟怎么了?
潘功胜:中国票据市场的发展与规范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将建立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推荐好文章可联系:邮箱imi@ruc.edu.cn;电话010-62516755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蒙代尔出任IMI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包括埃德蒙、陈云贤、汉克、李若谷、李扬、马德伦、任志刚、苏宁、王兆星、吴清、夏斌、亚辛·安瓦尔等12位国内外著名经济学家或政策领导人;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出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会由47位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著名专家学者组成。IMI所长、联席所长、执行所长分别为张杰、曹彤、贲圣林,向松祚、涂永红、宋科任副所长。


自2012年起,研究所开始每年定期发布《人民币国际化报告》,重点探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的重大理论与政策问题。报告还被译成英文、日文、韩文、俄文、阿拉伯文等版本并在北京、香港、纽约、法兰克福、伦敦、新加坡和阿拉木图等地发布,引起国内外理论与实务界的广泛关注。


迄今为止,研究所已形成“国际金融”、“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金融科技”、“财富管理”、“金融监管”等五个研究方向,并定期举办货币金融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燕山论坛、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等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的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主要学术产品包括IMI大金融书系、《国际货币评论》(中文月刊&英文季刊)、《IMI研究动态》(周刊)、《国际货币金融每日综述》(日刊)等。

国际货币网:www.imi.org.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