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专题 | 伍戈:中长期流动性与短期利率波动
宏观经济专题是《IMI宏观研究月报》的特色,主要针对一些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经济金融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提高了本报告的学术内涵。本期专题由IMI特约研究员伍戈撰写,研究了利率的波动性。
(一)引言
去年四季度以来随着银行间市场利率系统性抬升,资金价格呈现大幅波动特征。各界对利率的分析侧重于其价格水平,往往忽视其波动性的研究。事实上,作为最为基础的金融变量,利率的波动性是影响金融产品投资价值、资本市场情绪甚至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方面。如何看待上述波动性及未来演进,无疑是市场关注的焦点。
(二)短期利率的波动性为何加大?
流动性的边际趋紧可以较好地解释短期利率水平的系统性抬升,但难以充分解释其波动性的显著加大。从衡量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状况的各项数量指标来看(如超储率、央行净投放等),其与短期利率(R007和DR007)的波动性之间并无明显的同步对应关系。
尽管近期金融监管的强化可能也会造成利率方面的扰动,但其趋严的时间点与短期利率大幅波动的起点并不一致。严格来说,金融监管的真正强化始于今年3月末银、证、保监会发布的多项文件(效果真正显现可能也是4月及以后),而短期利率波动性的显著加大已持续了半年多了。
短期利率波动性的加大与中长期流动性投放占比的提升有着较明显的同步性。2016年四季度短期利率波动性加强的时点恰巧对应着央行开始大量使用创新性流动工具投放之时。也就是从那时开始,中长期流动性投放占央行全部投放的比重开始超过50%。更有趣的是,2017年5月以来,随着中长期流动性投放占比逐步跌落至50%以下,DR007和R007两者的波动性均有所缓和。进一步地,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可以发现,中长期流动性投放占比的提升确实是导致短期利率波动性加大的原因。
事实上,为了维护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和抑制国内资产价格的高企,过去一年多以来面对资金持续外流的压力央行并没有采取传统的降准措施,取而代之的是通过上述中长期创新工具提供流动性。通过多种期限提供流动性当然有助于缓解当时的“内忧外患”,但该碎片化操作客观上也加剧了短期利率的波动。
(三)为何调控中长期利率导致短期利率波动加剧?
中长期流动性的提供隐含着央行对中长期利率的定价及调控问题。从国际经验看,成熟的货币政策操作一般都只控制短端,其它所有的利率都是由市场去定价的(特殊时期的QE除外)。其背后的核心机理是,对长期利率进行调控会放大短期市场利率的波动。具体地,长期利率是未来不同时点短期利率预期的加权平均,倘若短期利率及预期不变,则中场期利率也是稳定的;但中长期利率目标一旦小幅调整,则意味着短期利率多倍的变动。简化地,
其中,N代表期限。该简化公式是从长期利率公式:
进行近似线性化处理之后,差分得出长期利率变动和短期利率变动之间的关系。具体可参考Mankiw & Miron (1986)。
现实中,对长期利率的调控不仅表现为央行直接调整长期政策利率水平(如2017年1月和3月两次上调MLF利率10个BP),也包括在政策利率不变的情形下加大投放数量(如2016年10月18日投放2345 亿元6月期MLF 和2275 亿元1年期MLF)。中长期投放数量的变化也会影响市场上中长期利率及其预期的变化,最终也会传导至短期利率并加剧其波动。
如果央行通过各种期限的工具提供流动性,意味着在各个期限都可能存在利率控制,这事实上是人为地为市场画了一条利率收益率曲线,不利于市场预期的稳定,加大“削峰填谷”的难度。从这个意义上讲,只要中长期政策工具持续被倚重,短期市场利率的大幅波动便会成为常态。
(四)基本结论与启示
一是流动性的边际趋紧可以较好解释银行间市场利率水平的系统性抬升,但难以充分解释其波动性的显著加大。尽管近期金融监管的强化可能也会造成利率方面的扰动,但其趋严的时间点与利率大幅波动的起点并不一致。我们发现,短期利率波动性的加大与中长期流动性投放占比的提升有着较明显的同步性及因果关系。
二是过去一年多以来面对资金持续外流的压力央行并没有采取传统的降准措施,取而代之的是通过中长期创新工具提供流动性。这当然有助于缓解当时的“内忧外患”,但中长期流动性的提供隐含着央行对中长期利率的定价及调控问题。
三是央行近期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明确指出更关注7天期逆回购以及1年期MLF的操作,这是对前期碎片化操作的简化。展望未来,央行若逐步加大短端流动性工具的操作,减少长端操作,择机辅之以“小步快跑”式的准备金率调整,短期利率的波动性有望逐步降低,这将有助于货币政策由碎片化操作向系统化框架的演进。
文章整理 黄泽清
图文编辑 张晨希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刘元春、蔡鄂生、魏本华、刘珺、王永利、彭文生等谈:“一带一路”与跨境金融合作
吴晓球、王忠民、向松祚、常军红等谈:金融深化、金融稳定与人民币国际化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将建立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推荐好文章可联系:邮箱imi@ruc.edu.cn;电话010-62516755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8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7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金融科技、财富管理、金融监管、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中国财富管理报告》《金融科技二十讲》等一大批具有重要学术和政策影响力的产品。
2016年,研究所入围《中国智库大数据报告》影响力榜单列高校智库第4位,并在“中国经济类研究机构市场价值排行榜(2016)”中名列第32位。
国际货币网:www.imi.org.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