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礼辉:大数据技术发掘信用价值、推动惠普金融
全国人大财经委委员、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区块链工作组组长、中国银行前行长李礼辉7月15-16日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2017国际货币论坛,并在主题五“金融科技驱动下的金融交易:创新与安全”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本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和和中国金融科技50 人论坛(CFT50)合办,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中国金融科技50人论坛首席经济学家杨涛担任主持。他认为信用是金融的根基,信用普及是惠普金融的前提,如何应用大数据技术实现信用普及、信用增值,进一步推进金融的转型升级、发展惠普金融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本文认为,从金融的角度分析,大数据需要具备:具体的真实性,足够的延展性和可靠的一致性。这三大因素决定了数据的品质,所以必须要有信得过、靠得住的数据,也必须要有管得细、跟得上的制度。但目前我国的环境有待改善,大数据技术促进信用普及,推进金融业转型升级还必须解决当前存在的一致性不足、数据源不够大、合规性不足等问题。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正在成为科技金融的主角,只有推进技术与技术创新的融合,才有可能实现金融业的转型升级,首先,确保数据的采集、记录和应用必须可控、可信和可靠;其次安全技术和制度也应该与时俱进,适应新的数据技术的环境。
以下为演讲实录:
谈起大数据技术与普惠金融的问题,众所周知,信用是金融的根基,信用普及是普惠金融的前提。如何应用大数据技术实现信用普及和信用增值,进一步推进金融的转型升级,发展普惠金融是目前非常重要的课题。
市场经济环境下信用是建立在契约原则基础上,基于共同规则,小范围的社会经济行为难以形成被普遍认可的信用记录,信用可及的范围比较小。在现有的技术环境下,信息不对称比比皆是,市场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政府与市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就容易产生数据造假、信息和信用造假的问题,进一步损害了信用环境,扭曲了信用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信息不对称很大程度上会造成信用封闭,小微企业的大部分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阿里巴巴看到了痛点,也看到了潜在的金融市场,基于互联网的电商平台,建立了日常交易信任支付,基于大众信用的阿里小贷和蚂蚁金服都获得了巨大的商业利益。去年蚂蚁金服和网上银行为五百多户小微企业总共发放贷款八千多亿,起初大家不认为阿里能够在金融业崭露头角,现在阿里推动了科技金融的发展。
“互联网+”成为国家级的行动,2015年国务院颁发“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旨在加快推进互联网与各领域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这两年大数据技术应用乘势而上,已经成为创新的热点、创业的热点和科技金融的热点,无论是企业还是金融机构都应该把握技术的重点、挖掘机制的潜能。阿里科技金融关键的要素应该是利用大数据技术创造性,在发觉信任价值的同时,提升阿里自身的企业价值。
什么是大数据?现在社会每时每刻都在产生各种各样的信息,当信息以数字的形式被搜集和记录就形成数据。然而并非所有的数据都能够成为大数据,IBM早就提出了大数据的“5v”特点,大量、高速、多样性、价值、增值性,IBM对大数据显然侧重于技术的性的解读,我们从金融的角度来分析,如下的特征也许更加重要。
一是具体的真实性。数据来自于个人,可以是家庭、企业和行业,可以是金融机构也可以是政府部门;数字来自真实的行为,可以是商品交易也可以是金融服务,可以是劳动就业也可以是税收服务。
二是足够的延展性。的规格大小正相关,如果数据主体是个人或者是家庭,只要有12个月以上、并且具备一定密度的数据,就可以揭示个人和家庭消费的倾向和支付的能力。如果数据主体是大大小小的企业以及个体经营者,就需要按经营范围、服务对象区分集合才可以区分其市场竞争力。如果是特定类型的场景和行业,可能需要整个经济周期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反应特定产品和行业特定需求和生命周期的变化趋势。
三是可靠一致性。数据一致性要求数据应用的范围正相关。金融场景数据应用范围通常更大,对数据一致性要求更高,对数据可靠性安全性要求更高。一定数据应用范围内数据采集的标准和方法比较一致,数据存储的结构和路径也必须一致,一个企业社区的数据,完全可以自立门户,但是未必可以成为大数据。
具体的真实性、足够的延展性、可靠的一致性决定数据的品质,必须有信得过、靠得住的数据,也必须有管的细、跟得上的制度,但是目前我国的环境有待于完善,大数据技术促进信用普及,推进金融业转型升级还必须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致性不足会导致数据源不够大,波士顿咨询公司测算,美国信用的一致性达到92%,而中国不到25%。我国的数据过度分散,标准不尽相同,口径也不尽相同,上市企业信息披露要求比较的严格,财务透明度高,但是对大多数小微企业没有信用标记也无法积累信用,也就不能产生信用的价值。对于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者这是与生俱来的缺陷,对于市场经济和商业社会来说是经济制度的缺陷,可靠性不足信息不够安全。共享信息价值在于真实,要有权威性;专有信息的价值在于归属,必须维护知识产权;私密信息的价值在于可靠,在于维护其安全,但现在这些都做不到,e租宝伪造共享信息,推广集资700多亿元,网络盗用将黑手伸向老人、病人和学生。
大数据技术正在越来越多的个人信息和法人信息纳入各式各样数据库,与此同时,个人信息滥用屡禁不止,擅自披露个人信息、非法买卖个人信息,就引起了人们对隐私保护的深切担忧,也影响了人们对大数据技术应用的信心。有关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有了新的进展,一是2017年6月起实行的网络安全法,二是今年10月起实行的民法准则,二者都规定自然人个人信息受法律的保护。这些具体的法律规范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明确,其落实到位也需要一个过程,比如目前互联网电商平台移动通讯运营商、连锁超市、连锁酒店、房地产商和物业管理企业,航空公司、高铁公司等都拥有大量个人信息数据,对于个人信息的商业利用,例如利用这些数据库的个人信息进行信用分级并进行金融服务、进行消费倾向的分析用于商业营销,是否应该得到个人信息主体的许可,目前没有非常明确的法律规定。
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正在成为科技金融的主角,只有推进技术与技术创新的融合,才有可能实现金融业的转型升级。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大信用体系,进而发展普惠金融应该抓住重点统筹行动,下面简单提出两个想法:
第一,可控、可信、可靠,成就大数据。数据的采集、记录和应用必须遵循基本准则,这就是可控、可靠、可信。数据采集应当依法合规,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数据采集记录和应用的法律法规,商业应用数据信息应制定明确的规划,限定应用的范围,防止企业个人私秘信息被滥用,因此允许采集有效必要与信用评价相关的多维度的数据,涉及个人隐私的数据信息,包括家庭住址、行动轨迹、电子信件等等,国家权力机构也只能在法定范围内调取和使用,个人机构、企业和个人不能侵犯个人隐私。对泄漏、出售大量私秘信息,侵犯个人隐私的犯罪行为必须严厉惩处,在我国的法律制度中对金融诈骗罪的量刑要求比较高,处罚比较重,对一般的信息盗用处罚是比较轻的。
根据数据运营商的门槛严格进行核准,数据运营商和数据库必须依法制定具体的筛选标准取舍规则和管控标准,数据采集记录和应用应当采用先进的技术,防止数据失真,原始的数据源包含大量的信息,需要正确的判断和选择,采取正确的技术手段过滤无效和干扰数据。
数据安全系统可靠性是大数据技术应用的底线,数据信息不仅损害数据信息主体的权利,而且会危害国家信息安全,数据安全保障依托安全可靠的操作系统,覆盖从数据源头采集到数据存储数据应用的全过程各个环节,应该建立具体的制度流程和规划,任何数据库都可能面临数据攻击,要重新审视数据安全的定义,应该发展我国自主可靠的操作系统,改变现在计算机的桌面系统普通采用Windows的格局。
第二,安全技术和制度也应该与时俱进,适应新的数据技术的环境。数据创新发展,数据存储越来越多的采用分布式数据云的结构,数据世界不再是单一中心计算机网络和系统是多元复合的技术体系,传统大集中数据库的安全技术和管理制度,未必可以适应新的数据世界,应该采取有效的技术手段和管控措施来维护数据安全。尝试利用新的技术,加强数据信息的保护,如利用区块链加密基础来保护信息数据的私密性和完整性。
共建、共享、共管,成就大信用,数据的覆盖面越广一致性越高,数据应用范围越大,数据创造价值越大,建立高度一致性可靠性大数据系统,共建、共管、共享,加快政府数据资源的整合,实现政府数据统一,推进公共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政府部门的数据系统进行整合,实现关键领域的数据统一,应当建立标准统一制度,建立集中统一的集中数据库,建立互联共享的金融数据应用系统,实现金融一本帐,形成支持金融宏观审慎监管和综合监管的基础设施,整合银行工商行政管理海关等部门的征询系统,共建中小微企业征询系统,统一标准和口径收集中小微工商交纳、市场诚信等等信息,促进中小企业信用征询。
促进企业层级数据资源的整合,按照共建共享互惠互利原则,加强数据一致性,提高数据库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提升数据应用价值,另一方面形成以数据资源共享为支撑的供应链和信用链,促进信用的普及,提升信用的价值。企业自身也应该加强数据管理,通过有效的数据管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市场信任度,从市场需求的调查到产品升级换代都可以应用大数据基础。与此同时,必须构建市场参与者共同管理、共同维护市场信用的格局,联合抵制数据造假、信用造假,提升信用的社会和商业价值,给予守信者优惠,体现信用的价值。
未来时代什么最重要?BAT--马云、李彦宏、马化腾给出了答案,马云认为一切产品数据化,数据最重要,离开数据任何的创新都是一句空话,李彦宏认为数据不是根本,真正推动时代进步实际上是创新,马化腾认为场景是最重要的因素,有了场景就有了市场数据自然会产生也会驱动数据的发展,数据、技术创新、应用场景,我们把三个关键词用于金融业,持续推进金融创新,深化金融场景大数据应用,实现信用普及驱动金融业转型升级。
编辑 魏宗 郑畅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将建立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推荐好文章可联系:邮箱imi@ruc.edu.cn;电话010-62516755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8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7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金融科技、财富管理、金融监管、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中国财富管理报告》、《金融科技二十讲》等一大批具有重要学术和政策影响力的产品。
2016年,研究所入围《中国智库大数据报告》影响力榜单列高校智库第4位,并在“中国经济类研究机构市场价值排行榜(2016)”中名列第32位。
国际货币网:www.imi.org.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