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锐评 | 绿色金融发展进入“十九大”新阶段

2017-11-14 国际货币研究所 IMI财经观察

从十八大到十九大,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被放在越来越突出的地位,绿色金融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手段。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发展绿色金融有何机遇与挑战?绿色金融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中国的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应如何更好地发展?以下是绿色金融领域相关专家和部分IMI研究员的观点。

以下为锐评内容:

绿色金融的探索与实践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原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在《清华金融评论》2017年第47期撰文《绿色金融的探索与实践》指出,近年来,我国绿色金融取得了较快发展。我国“十三五”发展规划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要坚持绿色发展,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发展绿色金融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2016年8月,人民银行等七部委共同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中国成为全球首个由政府推动并明确支持“绿色金融体系”的国家。2017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在浙江、江西、广东、贵州、新疆等五省区的部分地区开展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这既是中国决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体现,也是应对气候变化、落实《巴黎协定》的具体措施,体现了中国作为大国的国际责任。

国际上,绿色金融在中国的倡议和推动下首次写入了去年G20杭州峰会公报,得到了许多国家和国际金融机构的积极响应。全球绿色债券市场发展迅猛,2016年发行量超过800亿美元,同比增长一倍以上,其中中国占比超过40%,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虽然近年来绿色金融发展较快,但总体上仍处于探索阶段,未来还有许多重要的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比如,绿色金融的定义如何在更大范围内统一,如何运用环境数据推动金融机构开展环境风险分析,如何通过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更好地解决绿色项目期限错配问题,如何推动绿色资金在国家之间跨境流动,以及如何利用金融科技发展绿色金融,等等。其中,具有前瞻性的学术和应用性研究将对相关问题的解决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以绿色金融促进绿色丝绸之路建设

IMI学术委员、中国人民银行乌鲁木齐中心支行行长郭建伟在《清华金融评论》2017年第47期撰文《以绿色金融促进绿色丝绸之路建设》,指出共建绿色丝绸之路是中国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是中国推动全球环境治理的重要实践、有利于中国掌握绿色发展话语权、能够为中国与沿线各国带来巨大的绿色发展空间、为构建全面系统的绿色金融体系提供有利契机,具有重大意义。

关于绿色金融助推绿色丝绸之路建设的路径选择,他提出,第一,构建更加丰富的绿色金融产品体系。一是推动绿色金融标准化工程,为绿色金融产品的开发、交易、信用评级、产品认定、信息披露、扶持政策设计等环节提供国家标准支持,也为绿色金融的跨国和跨区域合作机制的形成奠定基础;二是进一步发展绿色债券市场。绿色项目往往具有投资大、期限长、收益低的特征,社会资本在逐利动机下往往不愿涉足绿色领域。而绿色债券则恰恰具有规模大、期限长、成本低的特征,与绿色项目的资金需求具有天然的匹配性,因此,绿色债券是绿色金融产品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三是大力发展绿色基金并带动中国绿色产业发展,同时加强相关领域国际合作。可从绿色产业基金和绿色发展基金两个层面考虑,前者侧重商业化投资,后者侧重机制建设和政策扶持。第二,构建绿色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第三,构建绿色技术创新平台。第四,在新疆打造区域性国际绿色金融中心。

绿色金融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手段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蓝虹向IMI撰稿认为,坚定不移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人类未来的必然发展方向。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不但要将生态环境价值纳入经济增长,还要实现代际公平,这就需要构建绿色金融体制机制作为支撑。

金融是现代社会的核心,金融在经济增长中扮演着中心枢纽的角色。从社会角度来看,金融的核心功能就是实现更高层次的资源优化配置。绿色金融通过将资源与环境纳入金融的资源配置范围,从而可以促进生态产品的有效供给,主要体现在:第一,提供生态环境资源的跨期配置功能。金融通过期货期权等手段,为未来的资源定价,并将未来资源与现有的资源相衔接,从而实现生态环境资源的跨期配置功能。第二,提供生态环境资源的跨区域甚至全球配置。例如,非洲的热带雨林生态保护功能,可以通过转化为碳汇的方式在全球各大环境交易所挂牌上市,使全球生态环境资源的需求者都可以获得信息,从而实现生态环境资源需求与供给者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实现生态环境资源的全球化配置。第三,通过对生态产品的供给者和需求者投资,使潜在的供给者和需求者转化为真实地市场需求者和供给者;另外,通过对生态产品供给者的投资,扩大了供给者的生产能力和规模,有利于促进供给者的技术创新,从而带来更高的资源配置效率和更快的经济增长率。第四,降低跨期和跨区域生态环境资源配置的交易风险。因为跨期、跨区域甚至全球配置生态环境资源的交易,其信息不对称相对初级市场交易要高,所以不确定性更强,导致交易风险可能增加。各种绿色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可以对冲风险、扩大和延伸生态产品的供给和需求链,使生态环境资源配置的时空跨度和区域跨度更大。

因为生态环境资源处于经济增长产业链的最顶端,所有经济增长所需要的一切物质都依托于生态环境系统供给,当生态环境资源出现刚性稀缺时,经济增长各要素的有效组合和配置就必须以生态环境资源的最有效利用作为考核的基准,以生态环境红线作为经济增长路径选择的最基本约束条件。金融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最主要经济工具,其在发挥更高效、更高层资源配置功能时,必须以生态环境资源的最有效配置为其考核的主要依据,以实现生态环境资源跨期跨代有效配置为其运作的重要目标之一。以这样的模式和内涵运作的金融系统,就是绿色金融,因此,绿色金融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有力手段和工具。

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应不断发展创新

IMI研究员李虹含向IMI撰稿认为,金融机构在金融产品设计方面紧密贯彻中央与北京市决策部署,始终坚持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围绕“科技北京、人文北京、绿色北京”建设目标,开发了“绿色金融理财产品”、“绿色债券”、“绿色ABS”等产品,产品募集资金应专门投资于支持环境改善、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包括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促进了相关企业的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

根据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金融机构应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大力实施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重点的绿色发展战略,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在产品研发方面将继续开发绿色金融产品,创新绿色金融产品研发品种。使绿色金融理财产品设计呼应国家和北京市重大决策部署。金融产品设计将更加注重发挥国有企业功能,服务好国有企业转型与科技、人文、绿色北京发展。

发展绿色金融的机遇、挑战及其应对

IMI副研究员孙超、长江证券固定收益总部肖乐鸣向IMI撰稿认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的发展绿色金融的机遇为:在全球经济走低碳经济道路的背景下,绿色金融是发展的必然趋势,绿色金融可以为资金需求量大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提供支持,与此同时低碳产业巨大的经济效益可以产生充足的资金回流,实现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双赢。

存在的挑战包括:从市场监管来讲,我国绿色信贷的标准不完善,机制体制不健全,环保核查和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很不健全,导致一些企业在成功融资后不兑现环保承诺,对于绿色证券实施的有效性产生重大影响。从市场角度来讲,绿债市场在实际操作中阻碍较多。绝大多数绿色债需要第三方的专业评估机构,对其募投项目进行绿色认证增加了成本,加之募集资金的监管更加严格,不如普通债券的募集资金使用灵活,发行人多倾向于普通债券。而对于投资者而言,绿色债券票面普遍比普通债券低,而风险并不相应更低,国内绿色行业如光伏类、做节能改造项目的煤矿类企业本身就是风险相对高发地,风险收益未必匹配,绿色债券在市场发行上有一定程度的困难。因此在应对这些挑战方面,要使得绿色金融真正能得以推行,需要监管机构、发行人、投资人三方合作,真正降低绿色金融产品的融资成本,同时设立专项保障措施、监管制度,实质性降低绿色金融产品投资风险,才能真正提高有关各方参与绿色金融市场的积极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实现青山绿水和金山银山的相互促进、和谐发展。

(以上内容,部分综合相关媒体报道)

编辑  张兴 蒋超 邹娴静 肖子琛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陆磊:中国当前最大的“灰犀牛”是经济波动和金融市场波动
纪志宏:要探索建立多层级、多元化、规范化的信用信息共享机制
陈雨露: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的协调——机制、效应与路径
涂永红:创新全面开放新格局 实现更均衡更充分发展
吴晓球:如何构建现代经济体系和与之相匹配的现代金融体系?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将建立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推荐好文章可联系:邮箱imi@ruc.edu.cn;电话010-62516755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8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7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金融科技、财富管理、金融监管、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中国财富管理报告》《金融科技二十讲》等一大批具有重要学术和政策影响力的产品。


2016年,研究所入围《中国智库大数据报告》影响力榜单列高校智库第4位,并在“中国经济类研究机构市场价值排行榜(2016)”中名列第32位。

国际货币网:www.imi.org.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