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贲圣林:硬科技时代需要什么样的金融?

2017-11-15 贲圣林 IMI财经观察

当今,科技与金融的融合成为一大社会热点。然而,人们常对Fintech的发展走向心存疑惑,科技与金融的主次关系也常常被混淆。在日前举办的“新科技、新金融、新动能暨西安科技金融创新论坛”上,IMI 执行所长、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贲圣林围绕金融支持科技产业发展进行了主题演讲。他认为,“金融是现代经济中心”的提法建立在“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基础上,硬科技时代需要的是创新的金融、合适的金融,必须推动金融“脱虚向实”,使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切实地赋能科技,解决科技成果、科技创业企业面临的极大融资挑战,从而实现造福人类、造福社会的目标。

以下为演讲全文:

在当代社会,金融很多时候会容易喧宾夺主,金融从业者也经常引用邓小平同志的“金融是现代经济的中心”来佐证金融的重要性和先进性。然而,很多人忽略的是,这一提法是建立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的基础上的。因此,科技与金融主次关系其实是清晰明了的,也是我们不应忘记和颠倒的。

今天,在硬科技之都西安,在这样一个面向科技金融创新的论坛上,希望和大家共同分享、探讨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相信是有幸见证这个时代的所有科技人、金融人和所有西安的城市建设者们需要认真思考和渴望深刻了解的。

一、硬科技创新需要什么样的金融服务?

硬科技的概念最早由中科创星的创始人米磊博士于2010年率先提出并不断推动,是一个中国原创的科技概念。当下,科技创新日渐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硬科技概念的适时提出也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科技定义、发展和创新的需求。和国际上较为流行的“黑科技”、“深科技”相比,硬科技是一种相对比较后期、成熟的技术,也对应着Gartner新兴技术成熟度曲线上那些非红色的技术类别(红色则表示该项技术成熟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具有更强的产业化前景;和互联网模式创新相比,硬科技创新更多地关注于物理世界而非虚拟世界,这些技术也涵盖了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技术、光电芯片、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八大核心领域。

图1 Gartner新兴技术成熟度曲线

反观我们当下的金融行业,金融生态发展呈现了一些“脱实向虚”的现象。每年的外汇交 43 34971 43 15264 0 0 2572 0 0:00:13 0:00:05 0:00:08 2992易量超过500万亿美元,是全球GDP总量的26倍之多。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的相关度很低;银行、券商等金融机构的业务看起来高端复杂,但其实离科技和实体经济发展十分遥远。有人曾笑谈,投资银行既不做投资,也不做银行,资产负债表上和实体经济相关的业务都不到30%。而对于一些处于起步期的初创企业来说,虽然中国主板、创业板、中小板市场都异常红火,总市值超过50万亿元,新三板市场也有超过11000家企业挂牌,但是最为实际而紧迫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却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曾经,我们将希望寄之于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和发展,期盼着其能解决现阶段金融生态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然而包括校园贷骗局、P2P平台跑路等一系列互联网金融乱象的层出不穷,让我们看到了其中尚为欠缺的金融规范性和严谨性。

硬科技发展需要的是创新的金融、合适的金融。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为硬科技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多重选择和渠道,然而股权融资尤其是包括天使轮、种子轮等在内的早期创业投资对于助力硬科技企业健康起步和持续发展是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的。许多科技成果、科技创业企业因为得不到有效的资金支持而夭折在摇篮里,面临着极大的融资挑战。如何补齐这个短板,如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如何切实地赋能科技,从而实现造福人类、造福社会?这不是中国特有的问题,而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在硬科技时代,我们呼唤更好的答案,也期盼着可能的中国方案。

二、硬科技把金融带向何方?

在这种需求与呼唤下,我们需要更多地反思。当边远地区的人民、低收入者依然被金融服务排斥在外,当助学贷款、异地扶贫成为人们眼中的奢望,那我们所谈论的普惠金融的可得性、可负担性和便捷性是否就失去了意义?当中国金融机构占据了全球金融排名榜的前几位,而真正需要得到资金支持的科技与实体经济却面临融资困难,那么我们的金融体系是否距离实体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还相差甚远?

陕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王永康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政府要做企业的店小二。”这句话值得欣赏因为摆正了政府和企业的关系。那么金融也是同样的,金融要实现更好地服务社会,就必须要做科技和实体经济的店小二。希望资本是长期的、有耐心的资本,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同时可以与企业一起成长;希望金融是负责任的、有温度的金融,懂得如何将红利和用户与社会共同分享,让金融与实体经济一起进步。

回顾历史,每一次金融的创新与变化,都与科技进步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科技不断地推动着金融的智能化、严谨化和规范化,科技的发展使金融服务的效率提升、成本降低、系统风险降低成为了可能,从而也引领着金融进入全新的不同的时代。今天,我们将金融科技(Fintech)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在金融科技1.0时期(金融IT阶段),传统IT软硬件成为支持金融服务实现的主要工具,而在这一阶段,中国落后发达国家几乎整整50年。在金融科技2.0时代,金融科技进入了互联网与移动终端为主导的互联网金融阶段,中国借助庞大的互联网金融用户群和先进的互联网金融技术和模式实现了弯道超车,以蚂蚁金服为代表的一大批金融科技企业为用户、产业和社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也帮助中国一跃成为引领世界金融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进入金融科技3.0时期,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一系列“硬科技”的出现将人类直接带入了智慧金融的新时代,在这一时期,中美有望呈现出并驾齐驱的良好态势,共同为金融科技未来发展贡献力量。

图2 金融科技的三个阶段

三、作为硬科技之都,西安的金融服务发展路在何方?

2017年9月底,我所率领的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AIF)司南工作室团队与多家机构共同发布了2017金融科技中心指数,围绕着企业、用户、政府三大视角,通过产业、体验、生态三大一级指标和16个二级指标、39个三级指标对全国各大城市的金融科技实力和生态发展展开了研究。从研究结果中发现,目前以北京、上海、深圳、杭州为代表的四大全国金融科技中心,和以广州、成都、武汉、南京、天津、西安为代表的六大区域性金融科技中心已初步形成,三个世界级的金融科技聚集区(大珠江湾、大杭州湾和京津冀雄)更是聚智发力,引领了全球金融科技发展的步伐。

西安作为西北的区域性金融科技中心,金融科技发展可圈可点,后力十足。在金融科技产业方面,西安虽整体发展较缓,但区块链行业却率先发力,借助西安强大的硬科技实力占据了先机;在金融科技体验方面,西安的整体体验得分排在全国第十三位,而众筹体验却表现突出,位列全国第四,股权融资需求十分旺盛;在金融科技生态方面,西安的科研实力表现尤为突出,进入全国前三,政策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都较为良好,为后续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蓄力。

作为硬科技之都,西安应结合自身特色找准定位,实现科技+金融的有机结合,引领“一带一路”金融带;在区域金融中心的基础上,巩固区域特色,总结中国优势,建设“丝路金融中心”,成为世界级的金融高地和科技金融的领军者。在更快更好更实的金融发展的同时,也应探索金融“监管沙盒”方案、切实提高金融监管能力,融合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等多方力量,共同打造普惠、严谨、创新而高效的金融环境与生态。

作为科技企业,应建立开放友好的金融合作意识,认清企业对金融的需求及金融支持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学会与合适的金融为友,实现互利共赢;作为金融企业,应积极拥抱科技化、智能化,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优化金融体系,服务实体、推动创新,不忘初心地为社会进步和人类幸福谋福祉。作为科技人员,不要因为害怕金融而拒绝金融,要学会发现金融与科技之间的“恋爱”关系,用相互欣赏的态度接受金融乃至学会应用金融;而作为金融从业人员,也应该尊重科技、亲近科技、学习科技,更要善用科技手段不断提高金融产品服务质量,更好地服务于科技和实体经济发展。

科技和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两个翅膀,当今社会的经济转型升级需要这两个翅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需要这两个翅膀,大西安的崛起与再创辉煌更需要这两个翅膀。今天的大西安面临着难得而独特的机遇,也具备独有的能力。在此,真诚地祝福在大西安,希望能尽快看到新科技与新金融和谐共处、相互促进的美好生态,能尽快看到强大社会发展新动能的创造和实现,能尽快看到新科技与新金融融合的中国方案的出炉与落地,并能够通过大西安、通过“一带一路”,走向全世界,走进新时代!

(本文根据贲圣林教授11月8日在西安举行的“新科技、新金融、新动能暨西安科技金融创新论坛”上的演讲整理而成。)

编辑  张黎丝  孙晓琪

来源  中国金融信息网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向松祚:未来金融的六大趋势总结成一个字——“收”

陈雨露: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的协调——机制、效应与路径
涂永红:创新全面开放新格局 实现更均衡更充分

陆磊:中国当前最大的“灰犀牛”是经济波动和金融市场波动

纪志宏:要探索建立多层级、多元化、规范化的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发展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将建立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推荐好文章可联系:邮箱imi@ruc.edu.cn;电话010-62516755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8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7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金融科技、财富管理、金融监管、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中国财富管理报告》《金融科技二十讲》等一大批具有重要学术和政策影响力的产品。


2016年,研究所入围《中国智库大数据报告》影响力榜单列高校智库第4位,并在“中国经济类研究机构市场价值排行榜(2016)”中名列第32位。

国际货币网:www.imi.org.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