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 | 戴稳胜:基于大数据理念构建经济金融管理体系
随着改革的深化,我国金融行业市场化进程将进一步加速,成为未来中国金融改革的主脉络。构建基于大数据理念的大金融体系,对于我国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保障金融业的稳健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此背景下,IMI研究员戴稳胜在《理论视野》期刊撰文,首先梳理了市场机制的缺陷,并通过回顾美国金融危机,揭示传统金融机构的风险,从宏观政策和市场均衡的角度论证了基于大数据理念构建经济金融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以下为文章全文:
中国经济在过去二十多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一变化伴随着市场机制作用的不断增强以及市场主体对市场运行规律的不断适应。十八届三中全会顺天应时,提出市场在经济运行模式中的作用,从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指导性作用,提升到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地位。这一决定将极大发挥市场机制注重效率的优势,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积极性,从而进一步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水平。
然而众所周知,市场机制天然有着无法避免的缺陷。且不论其对公平的漠视,发达国家已经以一次又一次的经济危机向人们昭示着一个悖论:市场在对资源的有效配置过程中有着对效率的盲目追求,而这一盲目追求最终会导致资源的过度集中,其发展的结果却是对其追求的最大背叛——发展到最后却因资源分配严重不均而致效率低下并产生极度浪费。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最典型代表美国,却正是本轮全球金融危机之滥觞,这一现实正说明了这点。
金融危机发生前,美国金融业一片繁华,以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体系盲目追求利润,一方面滥发房地产次级贷款,另一方面毫无节制地基于房地产贷款深度开发并交易MBS(抵押支持债券)、CDS(信贷违约掉期)、CDO(债务担保证券)等金融衍生品。微观金融机构通过衍生品创新规避监管,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增加了赢利,但宏观上却使得金融机构间本来相对独立的风险,通过衍生品的开发与交易形成了几乎连通所有金融机构的风险网络,使风险急剧累加而绝大多数机构却毫无察觉。盖因受制于投资成本、信息化理念与信息技术的不足,任何一家金融机构都不可能搜集其金融产品、交易对手的全面数据,因此很难估计市场的系统风险以及交易对手的风险暴露程度。
同时,美国监管机构出于市场经济理念而画地为牢,对金融机构的数据采集范围狭窄、机制僵化,监管部门缺乏连续完整的关键数据。微观金融机构衍生品的运行使得观察货币政策效果的中间指标失灵,又使得监管者无法在系统风险的形成阶段及时发现问题;危机爆发后,监管当局又因没有足够的金融市场数据,缺乏各金融机构间的交易信息,相关数据碎片化,难以评估各金融机构的风险暴露规模及其对结构性衍生产品价格的敏感程度,无法准确评估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金融机构间错综复杂、相互关联的信息缺失成为预测与治理危机的主要障碍,政府未能识别金融机构间、金融市场间以及机构和市场间的风险传染途径。于是,最初只是一场似乎并不会掀起大浪的次贷危机引发的流动性危机,很快就演变成全面的信用危机,直至全球金融危机。
随着改革的深化,我国金融行业市场化进程将进一步加速,成为未来中国金融改革的主脉络。而市场化深入的最显著标志,将可能是对内对外的进一步开放。对内,有望放松金融行业的准入水平,并推动利率市场化进一步深化以及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对外则推动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机制形成以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随着金融业改革的深入,中国金融业市场主体多元化将蓬勃发展,金融产品与服务将更加多样。而市场机制的天然不足使人们认识到,金融发展必须要得到 44 33819 44 14988 0 0 3847 0 0:00:08 0:00:03 0:00:05 3847府的有效管理。正因为如此,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在肯定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强调需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尤其对于金融领域,由于它具有极强的社会性与外部效应,政府更要正确使用好必要的管理权,做到放而不乱,管而不死。大数据技术与理论的发展为这一政策目标的实现带来了切实可行的机遇。
2012年5月,联合国发布了《大数据促发展:挑战与机遇》白皮书,全面分析了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运用大数据促进社会发展方面所面临的历史机遇和挑战,并系统给出了在应用过程中正确运用大数据的策略建议。该报告指出,大数据对于各国政府而言不仅是一个挑战,更是一个历史性的机遇。各国政府可以使用极为丰富的数据资源来对社会经济进行前所未有的实时分析,帮助政府更好地预测经济运行。大数据的核心理念在于,一切均可量化。在海量数据的环境下,数据运用的核心理念不在于追求精确而在于在混杂数据的现实条件下追求时效,而大数据最根本的应用不在于探索因果、解释现象,而在于预测。大数据的这一理念,正契合政府对金融行业管理的需求。因而对于我国政府构建基于大数据理念的大金融体系,从而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保障金融业的稳健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正如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教授所指出,“金融危机一旦发生,其对经济的冲击以及由此产生的负面效应就已经真实地发生,仅通过危机后的补救措施很难取得系统性的理性效果。”“金融体系具有过度周期性,货币稳定不足以实现金融稳定。金融创新日益频繁,金融运行越来越脱离实体经济。因此,需要建立新的宏观调控体系框架,促进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共同稳定。”金融体系的稳定,一则需要预测,尽可能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前发现苗头而加以扑灭、扭转,不能等发生后再进行补救;二则对金融体系的管理不能孤立地监管货币、资本、各金融机构等,还应着眼于整个金融体系,注重其系统内部与整个经济体系的关系管理上。
金融体系的稳定建立在一些重要的均衡基础上,这些均衡既包括金融系统如货币供求、资本市场和国际收支等方面的均衡,也包括金融体系与非金融体系间的均衡。这些均衡的任何一个方面被破坏超越了安全边际,其他方面也会随之扰动,导致不同规模、不同程度的金融危机。因此应基于大数据理念构建大金融体系,同时将国民经济运行的其他体系的业务尽可能量化,以大金融体系为核心构建金融经济综合平衡的大数据体系,将涉及经济与金融各方均衡的资料包含在内。这一复杂体系中,就金融机构的监管而言,应打破表内表外业务的界限,在严格监管金融机构业务的关键节点基础上,将尽可能宽泛的业务加以量化,纳入监管当局的备案数据体系。从而一方面奠定必要时厘清各金融机构间、金融产品间现金流走向的基础,另一方面也为动态测试金融体系的安全打下数据技术根基。就整个金融体系的监管而言,则应构建相互关联的大数据系统。这个系统可分为货币供求、资金借贷、资本市场和国际收支四个子系统,全面整合央行、外汇管理局、海关、财政、交易所、金融市场主体等机构拥有的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在此基础上加强对非金融体系实体经济相关数据的搜集处理与建模预测。在这一整套包括金融与非金融体系的宏观大金融数据系统基础上,建立并筛选宏观货币供求、微观资金流通、资本市场交易、国际收支体系、实体经济发展内部及各体系间关系的各种关联模型,及时反映几大系统间的动态变化;同时建立筛选反映这些体系内外部均衡的关键指标体系及各指数的红绿灯安全边界值。在可能的情况下进行连续的情景模拟和压力测试,动态测试金融体系内部以及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的现状,及时预测可能趋势并发现金融、经济危机的苗头,制定相应政策及政策组合。在系统中模拟不同的政策组合、政策力度的叠加效应,从而选择最佳组合化解可能的经济与金融危机。
这种基于大数据理念而构建的经济金融大数据体系,将成为经济金融信息化的优良基础设施,使政府在逐步放弃以行政手段直接干预经济运行的情况下,及时发现金融与经济危机的苗头,提前引导市场经济主体采取合理措施应对经济与金融形势的变化,以若干细微的可承受的经济小型调整释放市场机制不可避免的风险累积,避免大经济周期带来的重大损害。从而改变过去凭经验直觉的行政管理方式,更好地发挥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使金融监管与经济管理工作更加快速、精准、高效。
编辑 张黎丝 赵玉卿
监制 朱霜霜 李欣怡
来源 理论视野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中国金融出版社社长魏革军:重塑金融业价值框架下的监管改革 | “大金融思想沙龙”第80期干货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将建立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推荐好文章可联系:邮箱imi@ruc.edu.cn;电话010-62516755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8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7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金融科技、财富管理、金融监管、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中国财富管理报告》《金融科技二十讲》等一大批具有重要学术和政策影响力的产品。
2016年,研究所入围《中国智库大数据报告》影响力榜单列高校智库第4位,并在“中国经济类研究机构市场价值排行榜(2016)”中名列第32位。
国际货币网:www.imi.org.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