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 | 比特币能成为人类未来的货币吗?
近来比特币价格经历了一段先抑后扬后,现一度已经超过19000美元。比特币过去一年价格的倍增先是催生了各类数字货币的ICO(类似于公司上市IPO)火爆,市场的热炒引起了中国监管机构的警觉。为了防止风险中国关闭了含比特币在内的所有数字货币公开交易机构,比特币价格因而出现大跌。然而随后日本与美国等国对比特币表现出的积极态度,使其价格迅速反弹并创下了令人目眩难懂的新高。强势的比特币让人们似乎看到了一种脱离国家信用与中央发行的新型货币的诞生。那么比特币这样的数字加密货币会不会成为人类未来的货币呢?
IMI所长助理、财经媒体评论员曲强认为,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加密分布式数字货币要想成为未来货币形态,除了具备现有货币的所有功能,还要改进现有货币的弱点或提供更多功能,然而仔细分析之后,我们不难发现,以比特币和区块链技术为代表的现有大多加密数字货币在一些老问题上依旧面临挑战。
以下为文章全文:
成为未来货币的要求
其实,数字化的货币早已有之,从90年代起央行发行的电子记账式国债,到现阶段手机移动支付,甚至玩游戏购买的腾讯Q币,都属于数字货币,但他们都只是现有法币的数字化形式和延伸。其信用本质和集中发行的模式并没有改变。直至比特币这样去中心化的加密电子货币出现,才让人们开始思考未来新型货币的可能性。所以本文探讨的数字货币主要指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加密分布式数字货币。
用一个简单的分析框架来看,加密数币如要成为一种未来货币形态,首先至少应该具备现有货币的所有功能:支付手段、流通媒介、价值尺度、价值贮藏等。在此基础上,能再改进现有货币的弱点,或提供其他更多功能,才能服务好人类经济的未来。换言之,如果与现有货币在功能上不分伯仲,甚至还不如前者,那就不可能胜任未来货币的职责了。然而细分析之我们不难发现,以比特币和区块链技术为代表的现有大多加密数字货币在一些老问题上依旧面临挑战。
比特币面临的挑战
首先,从支付手段这一功能上看。若想将现有加密数币作为支付工具普及到大众日常交易场景中,取代现有货币系统,技术上还有不少挑战。
前一阵的比特币扩容之争就向全世界暴露了这一问题。所谓扩容,并不是要增加比特币的总体数量,而是增加现有区块链账本的容量。每笔比特币交易就像一页账单,而一个区块就好像把一叠账单钉成的一个账本。每十分钟比特币网络上就会形成一个由矿工计算加密打包的“账本”,而这些账本按照时间顺序连接起来就形成了大家常说的区块链。初始时每一个区块的数据容量是1M(1024KB字节),在比特币交易不甚频繁的过去,这个容量并没有问题。而随着比特币市场交投火热,比特币网络的交易数量日渐庞大,由于每10分钟内能被认证的交易数量有限,因而大量的交易就必须排队等待“打包”进入区块账本中。交易拥堵的问题就越来越严重,于是相关技术团队提出,要对每个区块进行扩容,比如升级为每个“账本”2M容量。相当于换了个“大车厢”,单位时间内能挤“上车”(进入区块)的“乘客”(交易数量)自然可以相应增加,交易拥堵也将缓解。
交易速度和可靠性是一个支付系统的生命。从可靠性看,比特币交易用哈希算法加密,每单交易都会向比特网络的全部节点广播,想要篡改记录需要在算力上压倒全网一半以上的算力,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而相对安全可靠。而从速度来看,从过去支付金银,到后来的纸币、信用卡、手机支付,人类自有货币以来,支付行为几乎都是瞬间完成的。试想如果我们刷信用卡或者微信支付,每笔支付都要花10分钟进行确认,甚至等了10分钟最后都不一定能支付成功,还要再尝试付款一次。这样的支付体验将十分糟糕,该支付系统也必将被弃用。为了使自己的支付单子能优先得到“矿工”们的确认,交易双方甚至要多付手续费而提前插队,这无疑增加了交易成本,也违反了支付行为中性无歧视的根本原则。而现在由于涉及到比特矿工等的巨大利益(限于篇幅此处不展开),将区块扩容到2M的小改进都要艰难取得共识。而假设未来全球70亿人每年进行500笔比特币支付算,每一个区块“账本”的容量需要达到3G(3×1024×1024 KB)才行。而看看当下的现实,这无异于万里长征刚挪出第一步。
即便扩容问题顺利解决,比特币网络的交易速度依旧不及现有体系。现代国家的支付都设计有中央清算机制,允许支付系统只划转轧差后最终净头寸。中间发生的若干交易只要实时记账即可,效率无疑很高。如,我们在春节发红包时,A给B,B给C,C又给A都各发10元红包,在显示界面上支付动账了3次,各支付10元。但是在中央清算的后台,系统发现实际A、B、C三人各自资金数没有变化,因而无需进行实际资金划拨,可以节省劳动。但由于比特币网络没有设中央清算机制,因此它既是支付系统,又在实时清算系统。每笔支付经过区块验证后都实时点对点划转到账。而放到未来可想象的全人类巨大的经济体量和交易数量中,现有比特币的交易效率是不可容忍的。也有解决方案提出在比特网络中加入“闪电网络”等类清算功能层,减轻比特币网络的负担,但这样的方案最终又将走回现有货币和支付系统设计的老路上。
此外,比特币由于限制货币供应总量,强调持有者反通胀、保财富。但由此带来的通缩问题于宏观经济整体却危害甚大:货币供应无法跟上经济分工的扩大和技术爆炸;当人们发现现在手里的货币永远比未来的更值钱,那唯一合理的策略就是把货币紧握在手中不去消费投资,使货币不断推出流通。这对于生产和消费将极大抑制;货币本身成为财富,成为追逐的对象,后果将是劣币逐良币。明朝中后期,因为海禁和闭关,作为货币流通的白银从大量涌入变为大量收缩。市面银价越来越贵,富户一旦收得银两就会将其融铸为香炉、佛像藏纳起来。导致明后期通缩严重,社会问题丛生,推动了明朝灭亡。而比特币若也成了为财富贮藏手段而大量退出流通,则社会又需去创造其他新支付手段再行应对流通问题。
同时,在当前,中央集中发行的法币占主流的历史背景下,加密数字货币会被现有法币系统“污染”,成为以法币的影子,或是其数字代币,作为一种暂时无法被监管的法币的延伸广泛用于黑市交易、洗钱、贪污、逃税等犯罪行为。其去中心化初衷将实际失去意义,而其匿名性将被用于歧途。
比特币的确具有实际的价值(具体请参见《比特币到底值不值一万美元?一个分析框架》一文),这与其他许多跟风而出的ICO数币有本质区别。但是过去我们也过分地强调了加密数币的匿名性、信用性、财富属性等特征,而忽略作为一种货币本应具有的基本功能。时下各类数字货币ICO再被打压沉寂了一段时间后,资金继续转向了美国、日本等地的交易机构。加之一些风投基金的跟捧,再次火爆了起来。比特币,甚至比特币之外的不少数币跟风再次鸡犬升天。
但是数币越是爆炒升值,反而越不意味着数字货币作为一直货币越来越能普及可用。这倒恰恰证明一些人在将它们更是具有一种“资产”的属性。而即便是资产,也分真资产和假资产,硬资产和泡沫资产。而跟具有一定实体“锚”的比特币相比,大部分跟风而起的其他山寨币并无内在价值。把这些“数字资产”买来贮藏、炒作或用于非法目的,以今天价格之高,其风险不言而喻。
比特币等加密数字货币无疑是对于未来货币系统一次有益的尝试,但任何货币体系首先要与先阶段人类的生产力、技术、文化水平相适应才可行。在现有的集中式生产、集中行政的人类生产力与上层建筑体系之下。分布式货币要作为货币被广泛使用仍有不少硬性问题。而作为资产,比特币要解决严重的泡沫,其他数币则要解决其价值基本面的问题。如果不能通过更好的技术设计解决,加密数币将没有未来。
编辑 王琦 张雪
监制 崔甜甜 李欣怡
来源 中国科技财富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将建立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推荐好文章可联系:邮箱imi@ruc.edu.cn;电话010-62516755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8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7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金融科技、财富管理、金融监管、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中国财富管理报告》《金融科技二十讲》等一大批具有重要学术和政策影响力的产品。
2016年,研究所入围《中国智库大数据报告》影响力榜单列高校智库第4位,并在“中国经济类研究机构市场价值排行榜(2016)”中名列第32位。
国际货币网:www.imi.org.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