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贲圣林:金融科技的全球机遇与人才需求

贲圣林 IMI财经观察 2020-08-21

本文字数  3872字     阅读时间  11分钟

5月18日,在“2018韦莱韬悦亚太金融科技论坛”上,IMI执行所长、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贲圣林进行了主题为《金融科技的全球机遇与人才需求》的精彩演讲。贲圣林认为,金融科技的机遇体现在新的客户群体、新的市场;体现在以中国大陆、印度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和地区,这样的世界发展格局以信息基础设施相对于传统物理基础设施存在的天然优势为基础。相比于互联网行业和传统金融行业,金融科技行业对人才提出了专业和技术的新要求。目前我国金融科技人才的学历水平仍需提高,金融科技的人才培养要从政、产、学、研这几方面共同引导。

以下为演讲全文:

大家好,很荣幸能够跟韦莱韬悦共同举办这样一个亚洲金融科技峰会,站在这么多业界领袖面前演讲,我的压力还是非常大的,今天我将主要给大家阐述金融科技的全球机遇以及人才的需求与培养。我的演讲主要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金融科技的全球机遇,当然对于有些人来说也是挑战,其次是金融科技的人才需求,金融科技需要具备何种素质的人才?金融科技的人才需求与传统金融以及互联网领域有哪些不同?最后我想讲一讲金融科技的人才培养,大学作为人才的供给方能做些什么?社会又需要做些什么。

一、金融科技的全球机遇

首先,金融科技的机遇在新的客户群体、新的市场。从ATM机到POS机,从家庭银行到部分传统银行业务通过互联网实现,从众筹到余额宝,这些新产品、新服务的背后都有信息技术的支持,所以可以说新技术推动了新的产品、新的业态、新的服务,新技术产生了新金融。在金融科技领域,亚洲、美洲可以说是走在世界的前列,亚洲以中国和印度等国家为主,而美洲指的是广义的美洲,其中北美的美国最为突出。相对于亚洲、美洲,欧洲的发展则较为缓慢。而“一带一路”沿线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占了全世界人口的一半以上,金融科技带给他们的影响和变化是前所未有的,金融科技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也在日趋推进。可以说,在金融科技时代,在金融服务方面,人人生而平等的理想日趋实现。

其次,金融科技的机遇还体现在新的力量,以中国大陆、印度等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和地区的金融科技发展迅猛且潜力巨大。具体来说,新兴力量的金融科技平均采纳率(应用率)遥遥领先,中国大陆69%,印度52%,用户接受度很快也很高。相反,在传统金融比较成熟的地区,比如日本、加拿大,消费者相对保守的消费习惯难以改变,现有的金融秩序难以打破,所以金融科技的平均采纳率还不到20%。与此同时,这些新兴国家和地区涌现了很多优秀的金融科技企业,且布局超前。以中国为例,中国的几家科技巨头——阿里巴巴、腾讯、平安、百度等,在金融行业的布局几乎是全覆盖,而美国的一些科技公司,比如亚马逊、微软、Google、苹果、Facebook,他们的市值超过了中国的一些科技巨头,但在金融行业的布局却很不全面。

为什么金融科技会呈现出这样的世界发展格局呢?除了大家经常说的金融抑制、政策监管等原因之外,我觉得还有一个理由——信息基础设施相对于传统物理基础设施而言存在天然优势。我们来看,物理基础设施、传统金融基础设施(金融网点)投资大、缺口弥补难、建设耗时长。数据显示,从2016年到2030年,亚洲地区的基础建设需要26万亿美元,即平均每年需要投入1.7万亿美元,但现在实际每年只能投入8800亿美元。再来看现在的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一共就是4000多亿美元的资本金,加上一些新的开发机构,比如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新开发银行(NDB)等加在一起也就是1000多亿美元的资本金,对这个巨大的投资缺口而言是远远不够的,而且基础设施建设存在耗时长、见效慢的缺点,欠发达国家想要在这些方面迎头赶上难度非常大。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的金融科技,拥有覆盖广、追赶易、见效快的显著优点。我今天感触就特别深,今早我从浦东赶过来会场,一路都非常着急,75分钟了还是一直堵车到不了,于是我只能发了很多微信给我的助手说我可能晚了,我发的微信来去容易几秒钟就传达到了。所以物理的东西改起来难,但是信息流、资金流、电子货币就快很多了。而且,全球个人使用互联网的平均比例是48%,英、德、法的个人使用互联网比例位居前三位,而美国的比重却不高,只有76%。到了亚洲,韩国、日本等国家的互联网也是较为普及的,但是中国仅有53%,这个数字可能存在一定的低估,但可以想象当我们的互联网渗透率还比较低的时候,我们的金融科技已经呈现领先的趋势,那么当我们的互联网渗透率达到90%时,我们的金融科技发展又会呈现出怎样的繁荣呢?

再来看看印度和肯尼亚,他们的物理基础建设还非常落后需要很多年去改善,大家别笑,中国大陆好几十年前也是这样的,我上大学的时候需要两天的时间从江苏到北京,花了好几十年才达到目前这样的情况。但是在金融科技领域,特别是支付这块,印度通过几年的时间就做的非常好了,印度公司Paytm现在差不多有2亿5千万用户,再看看肯尼亚,尽管物理的基础设施很落后,但其移动支付在全球都负有盛名。

二、金融科技的人才需求

新金融带来了上述的新机遇,同时也产生了新模式。以中国几个典型的银行模式为例:从规模体量来看,左边的工商银行,总资产规模达24万亿,有46万员工,是一家非常庞大的银行机构,在电子化、科技化方面也做得比较好;中间是来自浙江的民营银行——泰隆商业银行,1993年从信用社慢慢起步,资产规模在1200亿左右,有300多家分支机构,约7600名员工,规模相对较小;最右边是来自深圳的微众银行WeBank,它的成立时间很短,资产规模也不是很大,在500亿左右,有1000名员工。但是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微众银行就积累了3000万微粒贷用户,而且没有太多客户经理去做销售。

而新模式就衍生出了对人才的新需求。比如说我们把中国工商银行的人才分布和WeBank一比较,可以看到,工商银行的信息科技人才占比只有3.2%,管理层占比达6.7%,从事个人银行业务的客户经理类职员就更多了。与之相对比,微众银行有57%的人员从事R&D研发,可能后台管理及业务支持人员中也有不少是与科技相关的,这就很鲜明的反映了未来人才需求新趋势。我个人曾经也是学AI的,但因为种种原因,我离开了科技去做管理、做金融,离科技越来越远,非常遗憾。现在我招博士生的首要要求是要跨学科,最好有物理、数学、人工智能等背景,这类背景的人才可以更好地做一些跨学科的研究。

接下来我们从专业和技能两个方面出发,来跟大家进一步分享一下人才需求的新变化。首先是专业的新要求,我们对比了三大类企业,左边是互联网行业,中间是传统的金融行业,最右边我们所谓的金融科技行业,这几个数字是从哪里来?左边两列是领英做的中国互联网金融人才白皮书,数据稍微有点老,没有最新的。最右边这列是最新的数据,是我们浙大互联网金融研究院司南研究室团队从20多万条金融科技企业招聘信息里面分析的关键词。可以看到,互联网行业比较青睐计算机科学、企业经营管理等专业,传统金融行业喜欢企业经营管理、经济学等专业的人才,而金融科技行业对金融学、信息工程与计算机等专业更加偏好.

其次是技能的新要求,比如说像传统金融行业,看重企业管理、领导力、营销等,而金融科技行业会更重视金融分析、软件测试与开发等,同时还特别提到了风险管理、Linux、Java等技能。可见,金融科技企业对专业、对技能的人才需求是很不一样的,更加强调复合学科背景和技能。

 三、金融科技的人才培养

人才需求的快速变化,就使得大学的责任越来越重,如何培养适应新时代的金融科技人才变得越来越迫切。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们金融科技人才的学历水平仍需提高。根据我们研究院司南研究室《2017金融科技中心指数》报告数据可知,北京的金融科技企业只有62%的员工拥有大学本科或研究生以上学历,上海55%左右,杭州只有52%。我们虽然不是唯学历论,但是这样的员工学历水平绝对是偏低的,我觉得这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就是有一些可能是属于挂羊头卖狗肉,号称自己是金融科技的企业,但其实它真的不是;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所谓金融科技公司招收了一大波的催收人员。这就与下午我们要发布的,和韦莱韬悦一起做的FTQ指数息息相关了,就是你自认为是金融科技企业,那你的金融科技元素体现在哪里?人才配置如何?程度如何?另外从金融科技企业员工薪酬来看,上海平均薪酬约9575元,杭州排第三,约7900元。我认为如果是真正的金融科技企业,真正的金融科技人才,他们的平均薪酬应该要更高才对。对于金融科技企业,虽然强调以人为本,但也应该以科技为核心驱动力。

那如何培养金融科技人才呢?我认为我们要从政、产、学、研这几方面共同引导。金融科技变化速度很快,但是中国的大学跟进得很慢,面临很大压力,当然这也是一个全球范围内的普遍性问题。那么如何利用政、产、学、研的力量来培养符合金融科技行业需求的人才呢?在这块我们做了一些尝试,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成立三年多来共发布了7个系列指数,出版了9本专著教材,还开展了10余项国际合作、50余个政企项目,当然未来我们也会继续努力。

各位朋友,金融科技正在改变,并将越来越多地改变我们的世界。科技让金融行业的生产力大大提高,作为金融行业重要的生产要素,人才的作用会越来越重要。但是目前人才供求关系、结构性的矛盾非常突出,我们需要新型的政、产、学、研一体的培养方式,需要新型的伙伴、合作方式与人力资源关系。亚洲,特别是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在这一轮金融科技的发展中正在引领世界的发展,这对全球普惠金融的意义非常重大。而在其中,中国应当担起责任,引领未来,让我们共同创造一个普惠金融的幸福未来,谢谢各位。

编辑  郝芮林 马智雍

来源  浙大AIF

审校  田雯

监制  朱霜霜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李文红:金融监管要把握金融创新和监管稳定的平衡

夏斌:规范发展资本市场 迎接大资管新时代
陆磊:直击新时代金融业的两大冲击,变革需从三层面考虑
王永利:货币金融要积极应用新技术
证监会刘青松 : 合理的金融监管是市场的“稳定器”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留言可换奖品:每月累积留言点赞数最多的读者将得到我们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金融科技、财富管理、金融监管、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中国财富管理报告》《金融科技二十讲》等一大批具有重要学术和政策影响力的产品。


2016年,研究所入围《中国智库大数据报告》影响力榜单列高校智库第4位,并在“中国经济类研究机构市场价值排行榜(2016)”中名列第32位。

国际货币网:www.imi.org.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理事单位申请、

学术研究和会议合作

联系方式:  

010-62516755 

imi@ruc.edu.cn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